不會再有“Model 2”,馬斯克親手砍掉特斯拉最便宜車型

虎嗅
04-21

前幾天,The Information 曝出一則重磅消息:

埃隆·馬斯克親自砍掉了備受矚目的平價電動車項目 Model 2,這款定價約 2.5 萬美元的車型徹底告吹。

取而代之的是,馬斯克將特斯拉的未來押注在自動駕駛出租車 Robotaxi 和人形機器人等 AI 驅動的項目上,試圖將這家電動車巨頭轉型爲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特斯拉全新人型機器人 Mr. Roboto

然而,這一激進轉向卻伴隨着嚴重的內部分歧。衆多高管向馬斯克展示了模型的計算結果:Robotaxi 的盈利前景堪憂,年銷量可能遠低於馬斯克設想的數百萬輛,甚至可能長期虧損。馬斯克的回答卻是:“模型根本不懂 Robotaxi。”

與此同時,特斯拉的全球銷量遭遇斷崖式下滑,直接砍半。馬斯克的想法是給 Model Y 減配以實現降價,但他的團隊卻告訴他,已經沒有太多功能可砍了。

特斯拉的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馬斯克押注 AI,Model 2 黯然出局

馬斯克堅信,自動駕駛和 AI 將成爲公司價值的核心。

2022 年,他在特斯拉車主俱樂部訪談中曾明確表示:“全自動駕駛技術將真正決定特斯拉是價值巨大還是幾乎歸零。”爲了實現這一目標,2024 年,馬斯克推動了高達 100 億美元的 AI 技術投資,涵蓋英偉達芯片、車載傳感器和 Dojo 超級計算機的研發。

特斯拉後續公佈的《祕密宏圖第三篇章》進一步明確了這一轉型方向:強調可持續能源與 AI 的優先地位,逐步淡化傳統汽車製造業務。

然而,這一戰略轉向在特斯拉內部引發了激烈爭論,暴露了馬斯克與高管團隊的深刻分歧。

在馬斯克的宏偉藍圖中,自動駕駛出租車 Robocab 是其 AI 戰略的核心。這款電動車摒棄了傳統汽車的方向盤、踏板和後視鏡,被精心設計爲共享出行工具。馬斯克堅信,當數百萬輛 Robocab 成功上路後,特斯拉的盈利將遠超傳統汽車銷售,開啓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

Robocab

曾經,也有像方舟投資(Ark Invest)這樣的投資機構表示認同,預測特斯拉的股價將會在 2029 年達到 2600 美元。其中 Robotaxi 貢獻 88% 的價值,年收入高達 7600 億美元。然而,特斯拉內部的分析卻得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論。

特斯拉的內部分歧在 2024 年 2 月底的一場關鍵的會議中達到高潮。馬斯克在特斯拉帕洛阿爾託總部召集了多位高管,共同討論 Model 2 項目的去留問題。

這是高管們說服馬斯克的最後一次機會。

Model 2 假想圖

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包括動力系統高級副總裁德魯·巴格里諾(Drew Baglino)、全球公共政策及業務拓展副總裁羅漢·帕特爾(Rohan Patel)和車型項目總監丹尼爾·何(Daniel Ho)在內的衆多高管主張保留 Model 2。他們認爲,這款車不僅能夠助力特斯拉拓展市場份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沖 Robotaxi 業務的高風險。

“我們很多模型的計算結果都顯示,FSD 和 Robotaxi 的回報週期相當漫長,”帕特爾對馬斯克說,“另外考慮到監管因素,我們在美國以外地區推出這兩項服務的難度也很大。”

馬斯克卻對此不以爲然,斷言“模型根本無法理解 Robotaxi 的潛力”。他的提議是,通過削減 Model Y 的功能來降低其售價,認爲這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然而,一名員工反駁道,Model Y 已經經過多次功能簡化,再進一步削減的空間已經極爲有限。

隨着爭論的不斷升級,會議的氣氛也愈發凝重。馬斯克的親信奧米德·阿夫沙爾(Omead Afshar)半開玩笑地問道:“這是要造反嗎?”

最終,馬斯克一錘定音,決定取消 Model 2 項目,並宣稱特斯拉的未來在於人工智能。一位知情人士轉述了他的態度:

歸根結底,馬斯克對打造一款類似“大衆高爾夫”的普通車型根本提不起興趣。他的想法就是——“這種事讓別人去做吧。”

這一決定迅速引發連鎖反應。會議結束後的六週內,巴格里諾、帕特爾和丹尼爾三位高管相繼離職。

馬斯克對電動車的興趣減退由來已久。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他認爲“開啓電動車時代”的目標已完成,迭代車型開發變得平庸,遠不如 AI 等“顛覆性突破”吸引人。

特斯拉早期員工、現任硅陽極開發商 Sila Nanotechnologies CEO 吉恩·貝爾迪切夫斯基(Gene Berdichevsky)解釋道:“他的思維算法永遠是‘我能做的下一件大事是什麼?’,我認爲他的動力來自於做一些大而有影響力的事情。”在他看來,正是這種心態推動了馬斯克的 AI 戰略。

在 The Information 的報道中,馬斯克大概在兩年前就對電動汽車失去興趣,也就是收購 Twitter 的那段時間。隨着他對汽車研發工作的關注度逐漸降低,特斯拉內部的運營更多地依賴員工獨立推進,這使得公司戰略容易受到馬斯克突發決定的影響。

例如,取消 Model 2。有特斯拉員工透露,Model 2 原定於 2025 年 6 月分佈。

去年 11 月,隨着特斯拉無人駕駛出租車 Cybercab 和無人駕駛巴士 Robovan 的發佈,馬斯克也不再掩飾,他公開表示:對於當前的特斯拉而言,推出平價車型已經變成了“毫無意義的一件事”。

最終馬斯克還是盼來了他的“平價 Model Y”

如今,特斯拉的內部動盪進一步波及資本市場。

如今,特斯拉的內部動盪進一步波及資本市場。2025 年 3 月 10 日,特斯拉董事會成員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拋售了超過 5 萬股股票,價值超過 1300 萬美元。這一交易發生在股價暴跌之際,引發外界對公司前景的擔憂。

更嚴重的是,《華盛頓郵報》今年 2 月曝光的一段員工會議錄音顯示,員工和高管公開質疑馬斯克的領導力及其政治傾向,部分高管甚至暗示:如果馬斯克辭職,公司的情況可能會更好。

實際上,馬斯克作出的決定並非所有都正確。

The Information 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道稱,馬斯克原本並不看好 Model Y,認爲這輛車不會成功。他希望 Model Y 能成爲一款專爲自動駕駛而生的產品——就像現在的 Cybercab。當員工們一致表示 FSD 沒有做好投入市場的準備時,馬斯克才勉強同意讓 Model Y 投入市場。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Model Y 連續兩年成爲了全世界銷量最高的單一車型。

說到銷量,特斯拉這位曾經的市場領導者如今在全球範圍內過得都不怎麼樣,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 13%,創下 2022 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低季度水平,當時正值新冠疫情嚴格防控中期。

最先倒下的多米諾骨牌,是歐洲。

今年 1 月,特斯拉在歐洲的銷量同比下降 45.2%,僅爲 9900 輛。在挪威,特斯拉今年前兩個月的銷量從去年同期的 2887 臺降至 1606 臺,同比下降 44.4%,甚至不及豐田的 bZ4X。在德國,特斯拉 1 月銷量僅爲 1277 輛,同比暴跌 59.5%,2 月銷量進一步下降至 1429 輛,同比暴跌 76%。

而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市場,特斯拉 2 月銷量同比驟降 71.9%,主力車型 Model 3 銷量暴跌 81%,前兩月累計銷量較去年同期減少 66%。

這場風暴的核心,是馬斯克日益激進的政治化身份。顯然,當 CEO 成爲政治鬥爭的代名詞時,企業就失去了安全區,甚至連昔日老車主都在與馬斯克割席,在車尾貼上“我在他發瘋前買了這輛車”的貼紙。

與此同時,東方的戰線也在失守。

根據乘聯會發布的數據,特斯拉中國今年一季度批發銷量同比下滑 21.8%,與此同時公司當季零售銷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增長勢頭遠遜於其在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比亞迪,後者實現的增長率達到 18.8%。

據界面新聞報道,特斯拉的銷售們已經感受到了強烈的成交壓力。有多位特斯拉銷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無法按時完成考覈指標,已經放棄週中雙休,改爲一週七天在崗,“每日早上九點工作至晚上十點,平均單日時長接近 13 個小時”。

一位已經決意離開特斯拉的銷售表示,訂單“自動”送上門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與歐美市場的情況不同,特斯拉在中國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即便剛剛完成煥新的 Model Y,面對衆多自主品牌的強勢車型,也未能展現出明顯優勢。

相比之下,中國本土品牌憑藉更高的性價比和更貼合本地市場需求的產品設計,逐漸搶佔了特斯拉的市場份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特斯拉車型只佔到整個中國市場新車銷量的 2.6%。

雖說市佔率在不斷降低,但中國市場對特斯拉的重要性卻在不斷攀升。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在華累計零售銷量爲 13.46 萬輛,在其全球銷量佔比中接近四成。

正因如此,特斯拉如今也在中國市場積極佈局,除了推出保險補貼和免息政策外,特斯拉中國團隊還主導開發了一款新車型。

沒錯,就是馬斯克想要的“Model Y 青春版”。

Model Y 煥新版

據 36 氪汽車此前報道,這款新車相較現售 Model Y,新車電池、動力與底盤等部分基本沒有太大改動,特斯拉正是通過簡化配置,來實現產品的快速推出。

而它的上市時間,將根據煥新版 Model Y 的訂單表現而定,倘若煥新 Model Y 的銷量不及預期,那麼特斯拉有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推出這輛取代了 Model 2的“平價 Model Y”。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董車會,作者:李華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