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財訊 | 4月19日,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舉辦,賽事由北京市政府主導,包括天工Ultra、松延動力N2等21款人形機器人蔘賽。最終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製的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42秒成績奪冠。
看完人形機器人半馬賽,最大的感慨莫過於,似乎曾遙不可及的“未來科技”,已不再是實驗室的花瓶,而是“新質生產力“的另一張響亮的名片。而馬拉松只是開始。當機器人能完成長時間穩定運動,意味着它初步具備進入安防、巡檢、配送等高負載場景的潛力。
回顧今年,從年初春晚舞臺的“扭秧歌機器人”到工廠的“分揀能手”,人形機器人正以“B端先行,C端跟進”的路徑逐步落地:
1、工業場景:優必選WalkerS1已在極氪5G智慧工廠實現“入職”,完成汽車零部件的精準抓取、裝配及質量檢測。
2、家庭與醫療:武漢大學研發的“神農”機器人通過多模態感知系統,可自動識別患者身份、情緒狀態,並完成藥品分揀與配送。
3、公共服務:智元機器人“遠征”在上海汽車 4S 店擔任“實習銷售”,通過自然語言交互與車輛參數知識庫,解答客戶諮詢並引導試駕。
然而,這些看似“完美”的應用場景背後,仍暗藏技術瓶頸——當機器人走出實驗室的理想環境,面對馬拉松賽道上坑窪裂縫、陡坡石子等複雜路況時,其動態平衡能力與關節協同效率卻暴露出明顯短板。
據主辦方介紹,半馬賽道既包括平坦柏油路、坑窪裂縫路,又有長緩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區域,機器人需要精準調整步伐、姿態,控制好動力和制動。馬拉松賽事成爲機器人性能的“試金石”。
在“摸底考試”中,不少機器人仍存在起跑線集體“躺平”、賽道內頻繁摔倒、互動時突然死機等問題。其背後暴露出來的問題:儘管語音交互、視覺識別等技術已相對成熟,但複雜環境下的動態平衡、多自由度關節協同等“硬核”能力仍處於攻堅階段。
筆者認爲,人形機器人賽道上的摔倒,恰似產業發展必經的陣痛期。故障頻出,卻也是技術進步的象徵。比起成績,更看重機器人在比賽中的表現和出現的問題,爲改進提供方向。今天的中國機器人企業,正在經歷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第一次負重跑”。
開源證券對此也表示,通過本次比賽,機器人產業發展需要重點解決的技術短板更加清晰明確。例如出現關節過熱導致性能衰減或摔倒、動平衡能力不足、需多次換電等問題,爲後續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1)電機:最主要的動力來源和熱源,直接影響續航時長與熱負荷,需要兼顧高功率密度及散熱,對結構設計、磁鐵排列及線圈繞線提出高要求;(2)傳動機構(絲槓、減速器):直接影響運動效率、能耗控制和響應速度,對精度、剛性、摩擦損耗及電機匹配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3)“小腦”:動平衡的核心,包括驅控、編碼器、控制器等,挑戰在於如何減少指令延遲、提升各硬件的兼容性,並通過持續訓練提升決策能力;(4)輕量化材料:自重是續航與熱管理的關鍵,輕量化是提升能效比和延長續航的直接手段。
此外,機構指出的核心部件也是國產化率較低部分,硬件仍以進口爲主。爲加快解決難題,全國各地先後出臺政策鼓勵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例如,杭州發佈的《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中提到,將人形機器人整機、軟件算法及關鍵零部件列入市重點科研項目支持範圍,梳理形成攻關清單,推動人形機器人“大腦、小腦、肢體”等關鍵技術攻關。
展望未來,根據TrendForce集邦諮詢數據,中國市場已有11家主流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在2024年開啓量產計劃,其中有6家如宇樹科技、優必選(09880)、智元機器人、銀河通用、衆擎機器人、樂聚機器人等廠商對2025年量產規劃超過千臺。預計中國市場2025年人形機器人本體產值將超過45億元人民幣,加上馬斯克關於Tesla Optimus 2025年數千臺量產目標,預計頭部本體廠商的量產計劃將拉動中國市場人形機器人零部件供應鏈生態佈局與完整性。
畢馬威同樣發報告稱,人形機器人作爲具身智能的代表形態之一,市場前景廣闊。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20.3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132.5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約45.5%。一方面,中國正持續加強具身智能技術研發。過去五年來,中國在人形機器人技術領域申請的專利近6000件,成爲全球申請量最多的國家。另一方面,中國出臺的各項利好政策,有望推動人形機器人等加速邁入量產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