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如今幾乎吞下了整個美國國庫券市場的5%,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鎖定了價值3008.7億美元的短期美債。這是根據該公司最新財務披露中公佈的數據得出的。
這一大筆國庫券讓巴菲特掌控了整個國庫券市場4.89%的份額。截至2025年3月底,美國國庫券總規模爲6.1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市場上每流通的20美元國庫券中,就有1美元屬於他。
報告的詳細數據表明,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的144億美元國庫券被歸類爲現金等價物——這些債券的剩餘期限不足三個月。此外,還有2864.7億美元被歸入短期投資,全部直接對應國庫券。兩者加總,就是前述的3008.7億美元。沒有股票、沒有垃圾債、沒有加密貨幣——只有傳統的政府債券。
這份報告來自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文件,顯示出巴菲特在安全性和流動性方面的堅定立場。根據美國財政部發布的《公共債務月度報告》,截至3月底,整個國庫券市場爲6.15萬億美元,這正是計算出4.89%佔比的依據。
目前,巴菲特持有的國庫券規模甚至超過了美聯儲,這家美國央行當前僅持有略高於1950億美元的國庫券。這意味着,伯克希爾·哈撒韋在國庫券市場上的頭寸比全球最有權勢的央行還要大。這並不是炫耀,而只是現實的反映——他手握超過3340億美元的現金,其中90%都存放在國庫券中。
真正吸引他的,是收益率。截至2025年4月,國庫券的收益率約爲4.359%。這種由美國政府背書的回報,已經優於巴菲特當前在股市中能看到的機會。他已經兩年多沒有進行重大收購。
他的理由很簡單:一切都太貴了。即使伯克希爾控股涵蓋了保險、能源、鐵路和消費品等多個行業,巴菲特仍認爲目前的價格買什麼都不划算。他不買,是因爲他不想被迫高價接盤。就是這麼簡單。
即便是蘋果這樣的大型科技公司,也在參與國庫券投資,儘管規模遠不及巴菲特。蘋果持有約300億美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其中一半——即155億美元,投資於國庫券。但這相比巴菲特的鉅額持倉,只是小巫見大巫。
市場所有人都在關注巴菲特何時會再次出手。2025年美國股市蒸發了數萬億美元的市值,各大指數遠離高點。當別人恐慌時,巴菲特依然穩坐“現金王座”,靜待他口中的“肥球機會”(fat pitch)來臨。
“他接收到的是實時信息。”基金經理、巴菲特專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完整的金融史》一書的作者Adam J. Mead如此評價道,他指的是巴菲特通過伯克希爾旗下衆多企業獲取即時的商業數據。但這並不意味着市場即將崩盤,而是說明他現在沒看到值得出手的資產。
“他知道什麼時候該賣。”米德說,“但如今,決定何時買、買什麼,變得更加困難。”
《巴菲特與芒格:不設劇本》的作者亞歷克斯·莫里斯(Alex Morris)則指出,巴菲特的資金規模限制了他的投資範圍。“他能選的機會已經非常有限,”莫里斯說。伯克希爾當前市值已超1萬億美元,意味着即便是數十億美元的交易,對它來說也難以產生實質性影響。
2009年,巴菲特以260億美元收購了伯靈頓北方聖塔菲鐵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那是他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交易。可如今,這筆交易的金額只相當於伯克希爾市值的2.5%。
莫里斯提出了兩個潛在舉措:將可口可樂或美國運通完全私有化。這兩項操作的成本分別是2800億美元和1300億美元。但即使完成,也難以動搖巴菲特的“現金堡壘”。
巴菲特在上一輪金融危機期間曾出手相助高盛、陶氏化學和美國銀行,以“救命資金”穩定局勢。然而在當前的經濟體量下,類似的援助若要發揮實際效力,其規模需大幅擴大。正如莫里斯所言,“現在,它們得大得多才行。”
所以,當市場苦苦等待他的下一步動作時,巴菲特只是安然坐在國庫券堆上,收着利息,靜候良機。
回顧2008年9月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時,巴菲特逆勢向高盛投資50億美元優先股,幫助其擺脫破產威脅。2009年,他通過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偉公司向陶氏化學提供30億美元貸款,支持其完成對羅門哈斯的收購。2011年,美國銀行因不良抵押和法律訴訟陷入資金困境,面臨數百億美元的損失,巴菲特再次出手,提供50億美元資金,緩解其燃眉之急。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