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財訊 | 4月21日,商務部流通發展司負責人談2025年1月份至3月份我國批發和零售業發展情況時表示,今年以來,商務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多措並舉推動批發和零售業高質量發展。
一季度政策紅利疊加市場需求推動國內消費電子顯著回暖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月份至3月份,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長19.3%,其中3月單月增長35.1%。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落地迅速。1月15日商務部發布相關政策以來,消費者已累計購買手機等數碼產品超3000萬件。
IDC 4月15日發佈《全球季度手機跟蹤報告》初步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5%,達到3.049億部。中國一季度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在“國補”政策疊加春節銷售旺季的拉動下,同比增長3.3%,達到7160萬部,延續過去五個季度的增長趨勢。該報告同時還顯示,蘋果一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10%,達5790萬部,創歷史新高,全球市場份額19%,僅次於三星(19.9%)。
關稅紛爭下 國內電子消費企業或可參考“果鏈”佈局抵禦風險
在消費電子全球代工巨頭的版圖中,蘋果的供應鏈佈局最具代表性。華爾街投行Evercore分析師阿米特·達里亞納尼團隊指出,當前蘋果佔美國市場37%(約8500萬部iPhone),其豁免地位倒逼供應鏈加速重構:印度產能提升至35%,但中國仍爲核心(佔iPhone產能超65%),代工企業同步推進東南亞佈局以對沖風險。
達里亞納尼團隊認爲,蘋果憑藉四大策略抵禦關稅衝擊:1.印度和越南雙引擎分散生產風險:目前印度已具備滿足35%iPhone/iPad需求的能力,越南則承包了半數可穿戴設備與Mac產能;2.成本傳導:通過供應鏈議價與漲價機制分攤關稅壓力;3.政策窗口期:利用半導體投資計劃或延長豁免期限;4.堅守中國核心:測算顯示美國本土生產iPhone成本將激增超50%,中國供應鏈不可替代。
香港信達證券也認爲,從全球的分工看,全球高科技產品供應鏈的大部分利潤集中在北美的企業中,如蘋果、英偉達等公司;而全球的非美供應鏈則是幫助北美高科技企業在降低成本的同時較大程度優化自身產品力,從而增厚利潤。中國的消費電子企業在全球的供應鏈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在技術底蘊、工程經驗、低成本等方面優勢較大,已經形成了良性的產業羣,企業間的良性互動也拉動了產業鏈整體發展,中短期內難以在全球的其他國家找到替代品。因此,儘管關稅政策短期內可能對消費電子企業造成一定衝擊,但是這種影響難以在中長期維持。
對於關稅紛擾,中金公司則表示,國內消費電子受短期政策變動擾動,中期全球產能佈局分散風險,長期而言,我國製造中心地位穩固。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