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貝殼”年報中一組數字掀起軒然大波:董事長彭永東的年度 “薪酬” 高達4億元,這一相當於普通房產經紀人年均收入近5000倍的數字,瞬間點燃公衆對 “中介行業財富分配公平性” 的質疑。社交媒體上,“高管暴利”“基層剝削”等聲音此起彼伏,然而當我們穿透財報的會計處理與資本市場規則的層層迷霧,會發現這場爭議本質上是一場被制度催生的“數字鏡像”——表面是天價薪酬的震撼,底層卻是港股上市規則、股權架構設計與公司治理邏輯的複雜交織。
圖:“貝殼”2024年年報董事薪酬信息
01被會計規則放大的 “紙面財富”,解構4億薪酬的真實內涵
所謂“4億年薪”,實則是資本市場規則與會計處理共同編織的數字幻象。翻開“貝殼”2024年報第257頁,2023年與2024年的董事薪酬總額中,“股份支付費用” 分別佔據7億元與3.89億元,佔比均超過97%。這一會計科目並非現金實付,而是將限制性股票的公允價值按解鎖期分攤計入成本的結果。2022年“貝殼”登陸港股時,因管理層彭永東僅通過原始股持有3.6%的經濟利益,低於聯交所“同股不同權架構受益人需持股≥10%”的強制要求,公司向其定向授予7182.4萬股限制性A類股,分5年勻速解鎖,按會計準則需以“直線攤銷法”每年計入薪酬成本,由此形成了財報上的“震撼”數字。
圖:“貝殼”香港上市前對高管的股份授予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限制性股票在解鎖前僅是賬面數字:彭永東無法提前出售變現,且其價值與股價深度綁定。若股價跌破授予價,未解鎖部分的市值將直接縮水,所謂“4億財富”在市場波動中可能大幅縮水。這種“紙面富貴”與“實際變現”的巨大差異,正是公衆輿論與財務報表之間產生認知鴻溝的關鍵:前者看到的是震撼的數字對比,後者反映的是上市合規所需的會計處理。
02同股不同權架構,管理層的 “權力放大鏡”與資本市場的 “穩定器”
“貝殼”的股權架構堪稱資本市場“特權版”設計:其股票分爲A類普通股(公衆股)與B類普通股(管理層特權股),前者1股1票,後者1股10票,現任董事可持有B類股,離職後自動轉爲A類股,轉換後投票權瞬間“打一折”。這一設計的核心目的,是在創始人離世後確保管理層控制權的穩定過渡。2021“貝殼”創始人年左暉突然去世,其家族信託持有的1.58億股B類股轉爲A類股,投票權從76.8%腰斬至16.3%;與此同時,彭永東團隊將1.59億股A類股轉爲B類股,投票權從1.4%暴增至13.6%,並通過《一致行動人協議》獲得左暉家族剩餘投票權的委託管理權,最終實現對公司近50%投票權的控制。
這種“少數股權掌控多數話語權”的架構,本質上是港股規則下的制度選擇:聯交所允許同股不同權架構以吸引新經濟公司,但要求管理層必須持有足夠經濟利益(≥10%)以綁定其與公司長期利益。“貝殼”的操作並非“福利輸送”,而是上市的強制合規動作——通過限制性股票補足經濟利益缺口,同時以B類股確保管理層決策效率,避免創始人離世後的治理真空。然而,這種設計也埋下爭議的種子:公衆看到的是“5%股權撬動22.1%投票權”的權力放大效應,擔憂管理層與小股東利益背離,尤其是“一票否決”背後的決策風險。
圖:“貝殼”同股不同權制度下管理層持股情況
03數字爭議背後的行業映射,爲什麼是“貝殼”?
對比“京東”、“小米”等同樣採用AB股架構的公司,“貝殼”的薪酬爭議之所以格外激烈,源於其踩中多重敏感點:
1
首先,房地產中介行業本身面臨基層收入低、公衆信任度不高的問題,4億賬面數字與基層經紀人基薪水平的懸殊對比,強化了“高管暴富”的負面聯想;
2
其次,“貝殼”選擇詳細披露高管薪酬,而“京東”因二次上市享受披露豁免,以“薪酬分級”模糊處理,“小米”則通過“1元年薪+市值掛鉤”的設計降低現金薪酬敏感度,避免直接衝突;
3
更關鍵的是,“貝殼”的限制性股票授予源於上市合規,而非業績對賭,缺乏明確的業績錨點,導致公衆難以理解其合理性。
反觀“特斯拉”CEO馬斯克的薪酬爭議,2018年推出的260億美元期權計劃需達成12項嚴苛的市值與運營目標,2022年因未完成“可持續能源裝機量”目標,約160億美元期權被沒收。這種“高風險高回報”且與業績強綁定的薪酬模式,雖金額驚人卻因邏輯清晰而獲得更高接受度。“貝殼”的案例則凸顯了“合規驅動型”薪酬的傳播困境:當公衆無法區分“會計成本”與“實際收入”,當行業背景放大分配公平性質疑,再合理的制度設計也可能淪爲輿論靶心。
04 投資者的理性審視,穿透表象的三重認知維度
面對類似“天價薪酬”事件,投資者需建立三層分析框架:
1
首先是薪酬結構的 “現金含量”——彭永東2024年實際現金薪酬不足200萬元,佔比僅0.5%,核心“收入”是尚未解鎖的限制性股票,其價值取決於未來股價表現;
2
其次是權力架構的“制衡機制”——B類股雖放大投票權,但與管理層任期強綁定,離職即喪失特權,這種“金身護體”與“權力倒計時”的雙重設計,在保障穩定的同時限制了長期獨裁風險;
3
最後是行業特性的“輿論濾鏡”——房地產中介的低頻高客單價模式本就易引發“暴利”聯想,基層員工的收入透明度與高管薪酬的會計處理差異,進一步激化了公衆的不公平感。
從更宏觀的資本市場視角,超過30%的港股新經濟公司(如“快手”、“美團”)採用AB股架構,其核心邏輯是平衡創始人/管理層控制權與公司長期發展。“貝殼”的案例並非個例,卻爲投資者敲響警鐘:當看到“天價數字”時,應首先翻閱財報附註,確認薪酬構成中的現金與非現金部分比例、解鎖條件及股價綁定機制;當評估管理層權力時,需關注投票權架構是否有任期限制、股東協議是否存在制衡條款,而非被單一數字或簡單的“貧富差距”敘事裹挾。
05 結語 :在數字與規則之間尋找價值座標
“貝殼”的“天價薪酬”爭議,本質上是資本市場規則與公衆認知的一次激烈碰撞:對公司而言,4億是上市合規的必要會計處理,是綁定管理層與股東利益的制度選擇;對公衆而言,看到的是刺眼的數字對比與行業積弊的集中投射。這場爭議的啓示在於,資本市場的每一項“特殊設計”——無論是限制性股票還是AB股架構——都是風險與收益的平衡術:它們可能保障公司治理穩定,也可能暗藏決策風險;可能是合規框架下的無奈之舉,也可能成爲輿論誤解的導火索。
作爲觀察者,我們需要超越情緒驅動的判斷,學會在財報細節中尋找真相:那串震撼的數字,究竟是真金白銀的套現,還是尚未解鎖的紙上財富?那份放大的投票權,究竟是穩定發展的壓艙石,還是獨斷專行的催化劑?當“數字遊戲”遇上“權力地圖”,唯有穿透表象的理性分析,才能在複雜的資本市場中錨定價值座標——這或許正是“貝殼”事件留給我們最珍貴的啓示。(責任編輯:劉暢 )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