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界的英偉達?傑米·戴蒙談金融科技

新金融琅琊榜
04-21

我們只是遵循一個原則:什麼對客戶有效,我們就做什麼。

近日,摩根大通董事長兼CEO傑米·戴蒙(Jamie Dimon)接受了《金融時報》編輯魯拉·哈拉夫(Roula Khalaf)專訪。

在此次訪談中,傑米·戴蒙闡述了他對美國經濟、中美博弈、銀行經營等諸多話題的觀點,包括他對金融科技的最新看法。

對於銀行網點,傑米·戴蒙稱,每天有將近100萬人次走進我們的網點……我們的客戶確實需要實體網點,我們也在不斷分析哪種網點有效、哪些無效。

談及AI浪潮,傑米·戴蒙提到,AI只是金融科技演變的一部分。摩根大通從12年前就開始用AI了,AI能讓員工服務客戶更高效,這就是持續投入的理由。

他還談到了一些大模型應用中的細節,諸如推理成本高估、迷信大模型而忽視小模型等:有些大語言模型處理太慢,根本無法用在實時業務中。那就得換小模型,換更輕的數據庫,但也能獲得90%的效果。

傑米·戴蒙強調最多的是以客戶爲中心:我們只是遵循一個原則,什麼對客戶有效,我們就做什麼……有些項目不用做財務回報分析,只要對客戶更好,就直接執行。

以下爲訪談實錄節選,譯文來自“聰明投資者”。完整版訪談鏈接參見底部閱讀原文。

主持人:

聊聊你的銀行哲學吧。你同時被認爲是一個很“老派”的人,又是走在科技前沿的銀行家。“老派”是說你堅持開設實體網點。但現在大家都在談數字化,爲什麼你還在大力擴張分行?我在倫敦連個銀行網點都找不到了。

傑米·戴蒙:

我不認爲自己老派。我們只是遵循一個原則:什麼對客戶有效,我們就做什麼。

如果分行不再對客戶有用,我們當然會關閉。但問題是,客戶還想要分行。

每天有將近100萬人次走進我們的網點。他們來開戶、來諮詢理財、來做小企業服務、中型企業服務、私人銀行業務。

我們的客戶確實需要實體網點,我們也在不斷分析哪種網點有效、哪些無效。

當然我們也非常數字化。有接近8000萬用戶使用我們的各種數字產品:線上交易、支付、數據分析、線上財富管理。

我們永遠站在客戶的角度,無論是個人客戶還是企業客戶,問的都是:你到底想要什麼,我們能不能幫你做得更好。

所以我們既前瞻,也非常務實。這不是我個人的偏好,而是我們對客戶體驗的系統分析結果。

主持人:

現在很多人把摩根大通稱爲“銀行界的英偉達”,你們是最早大規模投資AI的銀行之一,也開發了自己的大語言模型(LLM)。你覺得你們需要在公司內部進行一場文化變革來接受AI嗎?

傑米·戴蒙:

我不這麼看。我不覺得那是文化轉型。

我更願意說,任何優秀公司,都是不斷成長、進化、學習的組織。如果不是這樣,那你就會被淘汰。

很多企業失敗,是因爲自滿、傲慢、官僚。自以爲天下無敵,結果卻忽視了外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

我們一直都在用科技讓服務變得更好、更快、更智能。

AI只是這個演變的一部分。我們從12年前就開始用AI了。AI能讓員工服務客戶更高效,這就是我們投入的理由。

主持人:

那你怎麼判斷,這些技術投入到底值不值得?你有沒有用什麼標準來衡量,比如AI的投資回報?

傑米·戴蒙:

我們內部有個基本原則:區分“好開支”和“壞開支”。

比如我們建一個分行,會先花一筆錢,一開始賬面是虧的,但未來會盈利——我管這個叫“投資”,而不是“費用”。雖然會計上是當作開支處理的。

同樣的,收入也有“好壞”之分——一個爛貸款帶來的收入,那就不是好收入。

所以你必須更深入去分析:哪些支出是真正有長期價值的。

具體到科技和AI,我們會把每個項目拆分來看:目標是什麼?怎麼落地?怎麼提升客戶體驗?怎麼提高效率?有沒有節省成本?有沒有新營收?

每一項都有清晰的指標。

主持人:

當你們決定投資一個技術項目時,比如AI,你們如何判斷值不值得?你們用什麼指標?

傑米·戴蒙:

我們每個項目都會設立清晰目標,它希望解決什麼問題,打算怎麼實現,時間表如何,投入多少資金,預期收益是多少。

我們叫它MPV(淨現值分析)。比如我們曾在一個AI風控系統上投入了2億美元,現在每年能減少1到2億美元的欺詐和風險損失。

這是極好的回報,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的很多成本是在下降,而不是上升。

我們已經在多個領域用了AI,包括反欺詐、市場營銷、操作錯誤控制、客服等等。

有些項目收益可以量化,有些則是基礎性建設,比如:“把數據整合到一個更好用的平臺”,這是基礎,不需要討論MPV,必須做。

就像我們早期上線數字開戶功能時,有人糾結成本、集成複雜性、是否值得……我說,別分析了,客戶就是想要,你就做就對了。

有些項目不用做財務回報分析,只要對客戶更好,就直接執行。

主持人:

那你怎麼看現在對AI的瘋狂投資?尤其是數據中心那一塊。你認爲這是一場泡沫嗎?投資人真的能賺錢嗎?

傑米·戴蒙:

現在確實有點不確定。我自己更關心的是:我們能不能用AI爲客戶創造更好的體驗。

我不太關注開源模型還是閉源模型、英偉達芯片還是其他芯片、是否獲得授權等等。

我們正在廣泛使用這些技術,也在用自己的大語言模型(LLM)跑內部數據。很快我們就能把外部數據與內部數據結合使用,同時確保數據安全不泄露,這是重中之重。

我認爲,跟2000年互聯網泡沫一樣,有些項目會失敗,有些會成功。這不是“一刀切”的事。

現在確實砸了很多錢進去,你會看到很多錯誤的假設。比如推理成本高估、非要用大模型而忽略其實小模型已經夠用了等等。

我們內部就遇到過:有些大語言模型處理太慢,根本無法用在實時業務中。那就得換小模型,換更輕的數據庫,但也能獲得90%的效果。

The End

夾縫中的股份行

找DeepSeek聊聊銀行

消失的8000萬張信用卡

民營銀行:當國資來敲門

風流一代:銀行民資大敗退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