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四次遞表折戟後,貨拉拉(海外品牌Lalamove)再次向港交所發起衝擊。近日,港交所披露其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公司2024年營收達15.9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16.29億元),同比增長19.39%,淨利潤4.3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31.66億元),連續兩年實現盈利。然而,亮眼的財務數據背後,貨拉拉卻面臨估值縮水、高抽成爭議、全球化戰略失衡等多重挑戰,第五次IPO能否如願仍充滿變數。
兩年遞表五次:盈利上漲與估值下滑的悖論
貨拉拉的上市之路堪稱“馬拉松”。自2013年誕生於中國香港的EasyVan品牌以來,其通過差異化策略迅速擴張:中國內地以“貨拉拉”獨立運營,東南亞沿用“Lalamove”品牌,並先後進入菲律賓、越南、印尼、巴西、墨西哥等市場,形成覆蓋11個市場、超400個城市的全球化網絡。2023年3月,貨拉拉首次遞表港交所,此後在2023年9月、2024年4月、10月及最新一次更新財報,累計五次衝擊IPO。
從業績看,貨拉拉的營收與淨利潤持續攀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從10.36億美元增至15.93億美元,淨利潤從2023年的9.73億美元回落至4.34億美元,但仍保持盈利。其全球閉環貨運交易總值(GTV)達111.37億美元,同比增長18.3%,平均月活商戶從2021年的960萬個增至1670萬個,月活司機從82萬名增至170萬名。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貨拉拉已是全球最大物流交易平臺。
然而,估值卻與業績背道而馳。胡潤研究院《2024全球獨角獸榜》顯示,貨拉拉估值650億元,較2023年的900億元縮水250億元,甚至低於已上市的滿幫集團市值150億元。這一矛盾凸顯資本市場對其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擔憂。
高抽成爭議:司機權益與平臺盈利的博弈
貨拉拉的商業模式高度依賴佣金收入。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其佣金收入佔比從5.7%飆升至33.3%,成爲最大營收來源。儘管會員費佔比下降,但司機負擔並未減輕。2022年推出的“多因素計費”和“特惠順路單”被指變相壓價,2023年的“議價訂單”進一步加劇低價競爭,引發多地司機維權事件。
司機與平臺的矛盾核心在於收益分配失衡。貨拉拉的會員體系下,司機需繳納209元至709元不等的月費,對應佣金率從11%降至5%。但非會員佣金率高達15%,疊加平臺算法優先分配低價訂單,導致司機實際收入下滑。招股書承認,2022年至2024年,平臺司機平均月收入從約6500元降至約5800元,降幅超10%。
爲平息爭議,貨拉拉在最新招股書中承諾降低抽傭比例:非會員佣金率降至15%,一級至三級會員月費分別調降至209元、499元和709元,對應佣金率11%、8%和5%。此外,公司3月發佈《算法公開透明機制公告》,承諾“不做數據殺熟”,按“司機自主、就近優先”分配訂單。但這些舉措能否真正改善司機生態,仍需時間檢驗。
全球化戰略失衡:境內強、境外弱的困局
貨拉拉的全球化佈局看似龐大,實則“跛腳”。招股書顯示,2024年中國境內收入達14.4億美元,佔總營收90.7%,境外收入僅1.49億美元,佔比9.3%。境內市場中,多元化戰略成效顯著:貨運平臺服務收入佔比從2023年的58.3%降至51.7%,綜合企業服務、零擔、搬家等多元化業務佔比從26.2%升至33.1%。但境外市場增長乏力,收入結構單一,未能形成有效協同。
這一失衡源於多重挑戰:東南亞市場競爭激烈,Grab、Gojek等本地平臺佔據主導;拉美市場物流基礎設施薄弱,政策不確定性高;跨境貨運涉及關稅、合規等複雜問題,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貨拉拉的全球化戰略更多停留在地理擴張層面,未能實現本地化運營與資源整合的深度融合。
AI救贖:技術投入能否打破困局?
面對估值縮水與模式爭議,貨拉拉將希望寄託於AI技術。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爲1.97億美元、1.75億美元和1.79億美元,重點佈局AI、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目前,平臺日均處理百萬級訂單與司機即時分配,準點率達95%,訂單響應率超90%。
AI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算法優化訂單匹配,減少司機空駛率;二是利用大數據預測需求,動態調整運價。例如,在“雙十一”等高峯期,平臺通過AI模型提前調配運力,保障服務穩定性。此外,貨拉拉還探索自動駕駛卡車、無人機配送等前沿技術,試圖構建“人、車、貨、路”全鏈路數字化生態。
然而,技術投入能否轉化爲商業價值仍存疑。物流行業分析師指出,AI對貨運平臺的賦能更多體現在效率提升,而非模式創新。貨拉拉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技術驅動下重構司機、貨主、平臺三方利益分配機制,打破“高抽成-低服務-司機流失”的惡性循環。
IPO前夜:貨拉拉能否打破“上市魔咒”?
貨拉拉的上市之路充滿波折。此前,滿幫集團、快狗打車等同業公司上市後均遭遇估值回調,反映出資本市場對貨運平臺模式的審慎態度。貨拉拉此次IPO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需向投資者證明其盈利可持續性,尤其是境外市場突破能力;另一方面,需平衡司機權益與平臺利潤,避免重蹈“高抽成”覆轍。
若成功上市,貨拉拉計劃將資金用於技術升級、全球化擴張及供應鏈金融服務。但市場擔憂,若無法有效解決估值縮水、司機維權、全球化失衡等問題,其上市後的股價表現可能重蹈滿幫集團覆轍——後者上市後市值一度蒸發超60%。
貨拉拉的第五次IPO,既是資本博弈的戰場,也是模式轉型的十字路口。在盈利增長與估值縮水的矛盾中,在高抽成爭議與全球化困局中,貨拉拉需要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從技術投入者轉變爲生態構建者?如何通過AI技術實現更公平的收益分配、更高效的全球化運營,以及更可持續的司機生態?唯有如此,這家物流獨角獸才能真正打破“上市魔咒”,在資本市場站穩腳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