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Thor“難產”,國產芯片尋求改寫遊戲規則

Ofweek維科網
04-21

4月17日,英偉達CEO黃仁勳在三個月內第三次飛抵北京。這一次,他的行程被外界視爲一場“救火行動”——此前,美國突然宣佈對英偉達專爲中國市場設計的H20芯片“無限期出口管制”,導致英偉達被迫取消價值55億美元的訂單,市值單日蒸發1.3萬億元,但這僅是冰山一角,作爲貢獻英偉達全球營收29%的戰略市場(2024年前三季度數據),中國市場既是最活躍的AI應用試驗場,又是組合輔助駕駛革命的策源地。

然而,英偉達的“中國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旗艦產品Thor芯片量產三度跳票,國內車企同期則在加速自研;美國出口管制的政策高懸,地平線、華爲升騰等國產芯片廠商快速崛起,國產芯片替代已成爲現實。黃仁勳此行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中國是英偉達“非常重要的市場”,但黃仁勳的"救火行動",實則是要在美國禁令與中國市場間尋找出一個平衡點。

▍Thor的明星光環難解量產困局

2022年,英偉達發佈算力高達2000 TOPS的Thor芯片,憑藉單芯片集成輔助駕駛、座艙交互等多域功能的Blackwell架構,一度被車企視爲中央計算平臺的終極解決方案。然而,這顆“革命性芯片”的量產時間從原計劃的2024年推遲至2026年,甚至可能僅供應低算力版本。

Thor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Blackwell架構與4nm先進製程,Blackwell架構雖專爲生成式AI和大模型優化,但其高度集成的設計在車規級驗證中暴露缺陷:臺積電4nm製程良率不足、裸晶設計問題導致散熱效率低下,加之車規級功能安全認證的複雜性,進一步拖慢進度。

英偉達以“一顆芯片解決所有問題”的野心,目前看成爲量產路上的絆腳石。爲緩解壓力,英偉達甚至計劃推出性能縮水的B200A版本,並轉向更小的封裝設計。

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的升級,也加劇了車企對英偉達的信任危機。儘管Thor本身未受直接限制,但政策的不確定性讓車企重新評估供應鏈安全。

中汽協公開建議“謹慎採購美國芯片”,而蔚來、小鵬等原計劃搭載Thor的車企,已轉向自研或國產替代方案。黃仁勳雖多次強調中國的戰略支柱作用,但Thor的跳票與H20的禁令,也不得不讓車企對與英偉達的合作產生質疑。

▍國內車企尋求去英偉達化

面對Thor的延期,車企的應對策略呈現分化:部分依賴英偉達現有Orin-X芯片維持過渡的傳統車企如比亞迪、廣汽,通過雙Orin-X組合方案支撐組合輔助駕駛功能;另一些則選擇自研方案,小鵬原計劃在2025年新車型搭載Thor,但因交付無望,其自研的圖靈AI芯片將在今年第二季度,於大陸市場率先量產上車;蔚來則押注“神璣NX9031”,宣稱其“一顆抵四顆”的端側推理能力,已經在旗艦車型ET9上實現量產裝車;理想自研的5nm芯片“舒馬赫”也浮出水面,瞄準下一代端到端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發布的地平線征程6P以560TOPS算力已逼近Thor部分性能,且成本優勢顯著,將成爲多數車企的“Plan B”。而特斯拉的案例則揭示了另一種可能:通過算法優化與硬件架構重構(如將ESP功能遷移至FSD芯片),以更低算力實現更多的輔助駕駛功能,其144TOPS的HW3.0芯片至今仍是效率標杆,爲行業提供了“輕算力+重算法”的另類路徑,迫使車企重新審視算力堆砌與技術實用性的關係。

同時,地平線征程6芯片憑藉低配版的128 TOPS算力與本土化服務,已在中低端車型市場斬獲超15%份額;華爲升騰910B則通過MDC平臺綁定問界、阿維塔等品牌,其8卡服務器售價與H20相當,但能效比提升20%。2024年下半年,華爲與中科曙光在AI芯片市場的份額已穩步提升至25%,而美國禁令導致的H20訂購潮(如騰訊、阿里、字節160億美元訂單)反而加速了國產替代。

並且,車企與科技公司開始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芯片標準,而是通過自研與生態綁定掌握主動權。華爲MDC平臺憑藉ADS 3.0技術率先實現L3級場景商用,問界、智界等車型搭載的MDC810芯片算力達400TOPS,且通過軟硬協同優化實現“越級體驗”。

廣汽聯合中興、裕太微電子發佈多款車規芯片,覆蓋中央計算、高帶寬通信等核心領域;東風自研的全國產MCU芯片DF30突破ASIL-D安全認證,直指動力控制與底盤系統。這些動作表明,車企正從“被動採購”轉向“生態共建”,試圖在芯片定義階段掌握話語權。

對中國市場而言,若Thor持續跳票,國內將加速完成國產替代,英偉達或將失去定義下一代智能駕駛標準的機會;而華爲、地平線等廠商,則有望藉助政策紅利與本土化優勢,成爲新規則的制定者。

有業內人士向車市睿見表示,目前行業洗牌的核心已從“算力競賽”轉向“生態韌性”,華爲、蔚來通過垂直整合佔據先機;地平線等以開放生態卡位中端市場;而特斯拉的案例證明,算法優化與架構創新同樣可突破硬件限制。正如其所言:“當算力不再是唯一壁壘,芯片戰爭的勝負已轉向生態與信任。”車企在“自研替代”與“國際合作”的搖擺中,逐漸形成兩條並行路徑:短期依賴英偉達的算力優勢,中期構築自主芯片生態,長期實現自主替代。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