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財域
當劉強東穿着制服親自送外賣時,當王興大增配送補貼給騎手,意圖用百萬騎手網絡打造防線時,這場3.5萬億規模的外賣市場的較量,就已不是單純的京東與美團之爭,而是供應鏈模式與流量模式的相互絞殺,是行業模式的新一輪迭代重塑。
從線下到輿論的貼身肉搏
2025年4月的中國互聯網江湖,被京東與美團的“口水戰”徹底點燃。
4月21日清晨,京東通過官方公衆號發佈《致全體外賣騎手兄弟們的公開信》,矛頭直指競爭對手“強迫騎手二選一”,措辭激烈地稱“望你們好自爲之!早日回頭是岸!”當日晚間,美團以《已闢謠謠言被再度利用的說明》迅速回擊,稱相關指控系謠言,並披露安徽合肥騎手曹某因傳播不實信息被處罰。
這是近一段時間來,京東與美團的再一次隔空對壘,且碰撞原發激烈。從2月份開始,京東盯上了美團,美團薅住了京東,雙方在外賣以及即時零售市場的戰略級碰撞正在不斷擴大。
今年2月,京東宣佈進軍外賣市場,讓商家體驗了一把“全年免佣金”的震撼。據媒體報道,僅此政策,京東就吸引到超過45萬商家入駐。而爲保障配送能力,除了大規模招聘、爲騎手配偶解決工作外,京東還依託達達集團的130萬騎手,宣佈實現40個城市“30分鐘必達”,直戳美團的閃送閃購。
京東進攻的高潮發生在4月15日。當美團閃購宣傳視頻暗諷“你的東東再等等”時,京東立即公佈單日外賣訂單破500萬,創始人劉強東“淨利潤率永遠不能超過5%,超了就要處分人!”的內部講話開始瘋傳,相關話題也是登上熱搜。這場精心策劃的傳播戰役,讓京東在道德制高點上建立起“革新者”形象,而美團則陷入“既得利益者”的被動境地。
在同日,京東外賣業務開始在北上廣深等15個城市同步上線,打出“前100萬單免配送費”、“超時10分鐘賠10元”的激進政策。而美團也在4月16日進行回擊,宣佈“週末訂單滿29元減15元”,並加碼“準時寶”賠付額度。
然而4月21日,當有消費者拿到劉強東親自送的外賣並在社交圈發佈後,輿論再次被引爆。穿着騎手服配送外賣、跟外賣員一起喫飯喝酒的照片與食品刷屏網絡,更讓京東在此次對壘中佔盡輿論優勢。
這場外賣市場的戰爭,已不再是簡單的商業範疇。京東以“騎手直聘+五險一金”來展現企業價值觀,社交媒體同步出現了#外賣騎手該不該有社保#話題來呼應主題,並將商業戰爭昇華到社會責任。
反觀美團,雖然不斷強調提升騎手待遇,但是掩蓋不了其外包模式以及強迫騎手“選邊站”的輿情。雖然不斷強調自身系統的技術優勢保障準時率,同樣被網友扒出“算法逼騎手闖紅燈”的舊聞。
同時,曾經發生過的騎手“對轟”劇情,也開始再次上演。自4月15日開始,美團與京東股價不斷下跌。可以說,這場外賣戰爭,已經發展成雙方都輸不起的“庫爾斯克會戰”。
京東的防守反擊戰
很多人不理解,如今外賣市場格局可以說已經固化。爲何2025年伊始,京東突然開始強勢入局?
當視角拉到2024年就會發現,京東入局其實不是偷襲珍珠港,而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在2024年,美團依靠超過500萬人的騎手網絡以及閃倉,開始以閃購業務,快速突擊京東傳統核心領域——3C數碼。
這一拳正打在依靠“中心倉+幹線物流”模式的京東軟肋。畢竟購物心態大家都一樣:買了貨就希望立刻收到。尤其是當90後消費者“及時滿足”需求的不斷增長,主打“多快好省”的京東就不是那麼有吸引力。這正如行業人士所認爲的:“如果用戶養成30分鐘買手機的習慣,誰還會等半天收京東快遞?”
你再限時達,你再“多快好省”,也沒有“半小時就送到”有吸引力。
數據顯示,京東3C品類在一線城市的復購率已從2021年的65%降至2024年的52%,部分流失用戶轉向美團閃購。而美團通過閃購加速滲透3C數碼領域,其手機、電腦訂單量分別達到京東全站的40%和100%,直接威脅京東核心護城河。
此外,京東更深層次的考量或在於流量入口的爭奪。2025年已不是2015年,無論是淘寶還是京東,每日打開率不斷下降。而美團外賣通過餐飲場景,構建出高頻流量入口,並以此帶動全品類即時零售增長。如不加以阻擊,京東傳統市場會被逐步蠶食,抱頭捱打不是商業競爭的邏輯,選擇主動出擊更能起到效果。
雖然初入外賣行業,但是京東的反擊也是有底氣的。首先就是成本。京東目前在全國擁有1500個倉庫,超過30萬輛物流車。這部分資產在午間閒置率高達45%,而外賣訂單的高峯恰恰就集中在這個時間段。
既然美團可以讓外賣員在不送外賣的時間送快遞,那麼京東何嘗不能讓快遞員在不送快遞的時間送外賣呢?有機構測算,京東如果合併外賣與日用品配送動線,將使單均配送成本下降40%,對美團形成一定優勢。
此外,京東PLUS會員,屬於純純的高客單羣體,其消費的理念,契合目前京東外賣專注的連鎖品牌商家。高客單用戶能夠爲京東支撐其低佣金模式,而佣金問題一直都是商家、騎手對於美團最不滿的一點,所以京東外賣一上線,就出現了大量商家“倒戈”的情形,一旦低用金模式可以做成功,將會跟美團形成差異化競爭。
當然京東最大的底氣,在於劉強東。
4月21日劉強東親自送外賣,絕非簡單作秀。這種“企業家-勞動者”身份的反差敘事,在“大強子”身上卻顯得毫無違和感,同時精準擊中美團模式的輿論痛點:騎手外包比例高達82%,不停的壓榨騎手和商家等等。而京東宣稱“100%直聘”,劉強東稱京東外賣員都是“自己兄弟”,這種通過塑造“責任企業”形象,一舉扭轉了京東近幾年品牌上的危機。可謂既要裏子,也要面子。
行業重構遠比勝負重要
那麼問題來了:京東和美團,到底誰會勝出?
就目前來看,京東的全面攻勢確實讓美團的防禦體系遭遇創立以來最嚴重的挑戰。
雖然美團切中了京東的軟肋,但是其引起爲傲的“低成本擴張”模式,同樣在京東的重資產打法面前顯露疲態。
別的不說,就一個“五險一金”,美團的騎手可比京東多太多了,就這幾百萬騎手,一年增加的成本就是百億級。而美團2024年淨利潤才358億元人民幣,拿出三分之一給騎手上“五險一金”?這對美團來說玩笑太大了。
其次,京東一旦以外賣姿態切入市場,此前的軟肋美團也沒得打了。道理很簡單:京東的倉儲和供應鏈體系是美團不具備的。一旦有了自己的騎手送外賣,京東的3C配貨速度會遠超美團閃送。
再借助目前電商業務來分攤騎手成本,京東顯然手裏的牌並不比美團少。
但這並不意味着京東就會在外賣大戰中獲得勝利。說白了美團也正在競爭中進行升級,比如降低騎手的外包比例、提升騎手的平均時薪、增加技術投資等。對於騎手、商家或者是消費者來說,這樣的有效競爭最終可能會重塑行業的規則,推動中國外賣行業的進步。
至少從現在看到的,商業效率正在與勞動者尊嚴感平衡,技術創新也在與社會價值共振。所以無論誰輸誰贏,這種競爭範式是行業所需要的,是社會所需要的,更是企業所需要的。
至於輸贏,餓了麼都沒吭聲呢,京東和美團還不用想這個問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