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多屏智能座艙娛樂系統演示(圖片來源:Intel)
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下稱“2025上海車展”)持續引發關注。
鈦媒體AGI獲悉,本屆上海車展期間,跨國汽車供應商正在積極加大中國市場的本土化投入,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正從“走進中國”變爲“融入中國”。
其中,芯片巨頭英特爾在2025上海車展期間發佈第二代英特爾AI增強軟件定義汽車(SDV)SoC,率先在汽車行業推出基於芯粒架構的設計,進一步擴展了英特爾在智能座艙領域的創新產品組合。同時,英特爾還宣佈與黑芝麻智能、面壁智能、BOS Semiconductors等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攻克汽車智能化進程中的技術難題,建設全新智能汽車生態。
這是英特爾首次參加2025上海車展。
英特爾院士、英特爾公司副總裁、汽車事業部總經理Jack Weast對鈦媒體AGI等表示,目前汽車行業面臨三個主要的挑戰:從傳統的汽車架構向“軟件定義汽車”架構進行轉型;經濟和電池供應層面的可持續性,可以看到很多電動汽車的廠商都沒有利潤;可擴展性,很多汽車廠商的不同車型,無法有統一芯片、統一平臺進行適應和適配。
Jack Weast表示,爲了解決汽車行業目前所面臨的實際挑戰,英特爾推出汽車行業首個多製程節點芯粒架構的二代SDV SoC,其AI性能比前一代提升了10倍,每瓦CPU的性能提升了61%,音頻性能提升了兩倍。產品將於2026年開始量產部署。
據悉,英特爾汽車板塊隸屬客戶端計算事業部(CCG),主要提供智能駕艙方向的系統級SoC芯片產品,目前英特爾在中國專門設立了汽車事業部,Jack Weast本人也從美國搬到了中國。
當地時間4月24日,英特爾(Intel,NASDAQ: INTC)發佈了2025財年第一季度財報,英特爾產品總收入118億美元,其中,CCG業務季度收入76億美元。
此次值得關注的是,英特爾與國產智駕芯片上市公司黑芝麻智能(2533.HK)的合作,在艙駕融合平臺中擁有豐富的產品組合。
Jack Weast對鈦媒體AGI透露,此次與黑芝麻智能的合作,主要是推出艙駕融合平臺,英特爾通過基於芯粒架構芯片融入到平臺中。英特爾並不排斥和地平線等其他公司的合作,平臺都予以開放和支持。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一輛傳統燃油車所需汽車芯片數量大致在600~700顆,電動車則爲1600顆,更高級的智能汽車對芯片的需求量將有望提升至3000顆。從電池管理、智能駕艙,到智能駕駛、安全控制等都離不開車規級芯片。2024年,當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們賣出全球70%的電動汽車,背後全球車規級芯片供應鏈也遍佈全球。
“現在已經在全球3000多萬臺汽車上面有搭載中國品牌的汽車,也使用了英特爾的娛樂系統,所以我們對於客戶來說並不是新來的廠商。爲什麼我們在中國設立汽車事業部,因爲我們認爲在汽車行業,英特爾真的非常有很大的機會,而且我們也知道,未來汽車行業新機會在中國市場,所以英特爾也不想錯過這個機會。”Jack Weast表示。
黑芝麻智能創始人兼CEO單記章表示:“黑芝麻智能致力於爲客戶提供更貼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我們與英特爾的合作,將充分發揮雙方在ADAS SoC和座艙SDV SoC領域的優勢,以高性能和高性價比,爲客戶提供具備高可擴展性的艙駕融合平臺,滿足從 L2+到L4的場景需求。”
不僅是英特爾,全球汽車巨頭保時捷也加大中國市場佈局,該公司近日在2025上海車展上正式宣佈,其位於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嘉定片區的中國研發中心已完成戰略性架構升級,全新投建的上海辦公新址計劃於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運營。
數據顯示,2024年,保時捷在全球範圍內共交付310718輛新車,其中,交付的56887輛保時捷汽車來自中國區。
今年上海車展上,Unity中國也攜三大創新技術亮相:數字孿生工廠項目、數字化智慧情感座艙,以及基於第四塊屏幕的車載遊戲生態。
事實上,如今,隨着智能座艙技術的成熟和屏幕硬件的升級,汽車智能座艙已經成爲電視、PC、手機之外,用戶交互的第四塊屏,具有很大的智能空間。
爲此,Unity中國專門成立了車載遊戲中心,展示專爲車載環境深度開發的多屏互動遊戲、全景聲沉浸式體驗、車內XR賽道、體感手勢互動等全新車載遊戲形態。此外,Unity中國還將推出車載遊戲平臺及硬件SDK,加速原生車載遊戲生態建設。
成立三年來,Unity中國已與全球35家知名整車廠商達成合作,累計爲77款量產車型提供實時3D座艙解決方案,市場佔有率超過85%。目前,Unity中國已推出以本地研發爲核心的團結引擎,全面對接中國市場需求。同時,團結引擎已接棒Unity6,成爲完全貼合本地開發環境的實時3D技術平臺。
本土供應鏈層面,Unity中國已經與聯發科、瑞芯微、紫光展銳、芯馳科技等多家國產SoC廠商建立合作,針對國產芯片實現底層優化;同時在地圖領域,Unity中國與高德、騰訊、百度、四維等主流地圖廠商聯手,推動3D地圖實時渲染量產落地;面向智能駕駛領域,Unity中國爲主流智駕供應商提供3D HMI前臺解決方案,助力智駕能力持續提升。
Unity中國CEO張俊波表示,大家現在對於“AI上車”比較着急,因爲很多情況下與以前的雲助手定位有點重合,整體來看依然處於語言、文字和文生圖層面,證明在車上有AI能力。但他認爲,未來 AI 上車應該是一個實際的場景,通過指令實現一種更自然、多模態的交互能力——調座椅、調鏡子、設導航、打開音樂等,駕駛員就不用再分心。此外,未來有端側AI能力的話,可以判斷車內環境如車裏有多少人、表情、行爲等,通過AI助手幫你做更多的事情,因爲車載遊戲場景會比傳統手機、iPad更加豐富,想象的空間會更多。
而自動駕駛技術供應商Mobileye今年首次亮相上海車展,並展示了基於複合人工智能系統(CAIS)的全面駕駛自動化解決方案,並推動車企將此類功能普及至百萬輛級規模的主流量產車型。
自1999年成立以來,Mobileye向大衆等汽車廠商銷售駕駛輔助芯片。2014年,Mobileye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2017年3月,英特爾宣佈以153億美元併購Mobileye公司,2022年10月,英特爾將Mobileye分拆在納斯達克再次上市。Mobileye預計到2024年,全球將有超過2億輛汽車搭載Mobileye的EyeQ芯片和相關技術。
財報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Mobileye收入4.38億美元,同比增長83%,主要受到一級客戶庫存大幅減少的影響。
Mobileye公司高管表示,儘管公司不受關稅的直接影響,但仍無法避免受到美國關稅對進口汽車和零部件行業產生的間接衝擊,因爲關稅可能會導致整體汽車需求的低迷。
“基於迄今爲止強勁的收入趨勢,以及我們自身對當前關稅條件可能對生產產生的影響的分析(包括最新的第三方預測),我們預計收入和盈利能力仍將保持在預期範圍內。儘管不確定性明顯上升,但我們最初的預期已將2025年的宏觀經濟惡化程度納入考量。”Mobileye首席執行官Amnon Shashua教授表示。
此外,跨國汽車技術供應商博世(Bosch)、安波福(Aptiv)、索尼等廠商都在車展期間宣佈加大中國市場和供應鏈佈局。
其中,國內智駕科技企業地平線(9660.HK)在上海車展期間與博世達成戰略合作,根據協議,博世將基於地平線征程6B打造新一代多功能攝像頭,並基於征程 6E/M打造博世縱橫輔助駕駛升級版。目前,基於征程6系列開發的博世新一代多功能攝像頭與博世縱橫輔助駕駛升級版均獲得多家車企的項目定點。
據悉,基於征程6E/M的博世縱橫輔助駕駛升級版,芯片算力可達80TOPS或128TOPS,並融合領先的BEV Transformer及網絡感知算法,能夠實現高速領航輔助、多達10條路線的城區記憶行車輔助、記憶泊車輔助和絲滑泊車等功能。根據規劃,博世縱橫輔助駕駛升級版將在2025年底部署端到端算法。
目前,相關方案已獲得捷途、東風、北汽等在內的五家車企的項目定點,首款量產車型將於2025年6月上市。此外,首個海外項目計劃於2026年第一季度量產。
安波福早前也宣佈,旗下風河中國軟件總部項目落地上海國際汽車城信息產業園,通過加強與中國芯片供應商、整車廠商等合作,開發適合中國市場“中國芯”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當前整車廠對於英偉達DRIVEOrin、高通車載方案Snapdragon Ride等海外廠商解決方案的依賴度很高。根據蓋世汽車數據,2024年1-11月,智駕域控芯片市場上,英偉達憑藉其Drive Orin-X平臺以180.2萬套裝機量佔據39.4%的市場份額,穩居市場首位;特斯拉FSD系統以116萬套裝機量(25.4%份額)位列第二。
按照英偉達CEO黃仁勳的規劃,未來汽車業務將與數據中心、遊戲並列成爲英偉達的三大支柱業務。他曾公開表示:“未來,英偉達的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具體到細分市場,汽車行業的收入將佔33%,達到3000億美元。”
不過,隨着美國商務部持續對華半導體進行出口管制,市場需要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性,所以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智駕芯片產品正成爲全球整車廠的新選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表示,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培育出全面完善的供應鏈體系。這些基礎都是跨國公司在中國開發新產品,應對市場的升級,以及走向全球市場一個很重要的資源。
Mobileye方面則強調,該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有大規模落地部署的經驗,能夠爲中國車企的全球化業務拓展提供幫助。
張俊波早前表示,Unity在華做更多本土化原因在於,中國手遊開發者在全球份額佔到小一半,同時,中國有自己的本土生態,也有自己的開發需求,在手遊方面,Unity是非常重要的引擎,所以在中國落地本地化的團結引擎。
Unity中國表示,從團結引擎車機版到車機套件,Unity中國持續以本地研發、本地服務、本地生態,推動中國智能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