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移動支付網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2025年貨幣金銀和安全保衛工作會議。會議要求2025年要紮實做好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持續探索應用和場景創新。
據人民銀行今年1月發佈的《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3-2024年)》顯示,數字人民幣使用場景和交易規模持續擴大。數字人民幣試點範圍覆蓋17個省(市)的26個地區,在批發零售、餐飲文娛、教育醫療、社會治理、公共服務、鄉村振興、綠色金融等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應用模式,並推出基於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預付資金管理、供應鏈金融、信貸服務、小微企業服務等產品。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末,數字人民幣App累計開立個人錢包1.8億個,試點地區累計交易金額7.3萬億元。然而,在數字人民幣試點不斷深化推進的過程中,政策、產業、生態、技術、推廣等各方面的問題開始顯現,在技術磨合、用戶習慣轉變、監管協調等多重挑戰下,如何在這場挑戰和機遇並存的貨幣變革中破局,這將是數字人民幣2025年乃至未來必須要面對的困境!
數字人民幣試點進入“冷靜期”
上一次央行官方公佈數字人民幣相關數據是在2024年9月,數字人民幣第四批試點城市的擴展是在2022年12月,而上一次央行官方發佈數字人民幣相關“白皮書”是在2021年7月。可以說,央行對於數字人民幣試點的節奏已經逐漸放緩,從最初的“積極穩步推進”“堅定不移推進”到如今的“穩妥有序推進”“紮實推進”,數字人民幣的試點開始進入一個相對平緩的“冷靜期”。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下的各種挑戰仍然存在:
1、安全、技術與用戶習慣的平衡關係
首先,安全問題永遠都是重中之重。在移動支付網看來,這也是數字人民幣一直以來保持着穩步試點節奏的原因之一。自從數字人民幣試點以來,部分不法分子也開始瞄準了這一新興領域,利用消費者對於數字人民幣的好奇和不夠了解,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進行詐騙,給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而數字人民幣作爲一項國家級別的金融基礎設施,需要考量的不僅僅是支付所帶來的便捷性提升,更多的是真正投放市場之後,其系統、產品、生態各個方面的安全性。這不同於互聯網企業的產品落地思路,不能抱着“敢用敢賠”的理念強制推行,必須建立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杜絕一切有可能的安全漏洞。
其次,技術問題永遠都不是問題,但是技術需要與時俱進,服務於人。中國是一個移動支付異常繁榮的國家,據央行近日公佈的202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的數據顯示,2024年移動支付業務2109.80億筆,金額563.70萬億元。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1.34萬億筆,金額331.68萬億元。其中移動支付的數據隨便都是萬億級別,以我們最爲熟悉的雙十一來看,其中當日業務峯值多數超過10萬筆/秒的級別。面對這些高併發的支付體量,數字人民幣仍然需要不斷提高技術冗餘度和可拓展性。另外,從試點之初數字人民幣被廣泛提及的“雙離線”支付,到如今開始向“賬戶模式”轉變,至少在數字人民幣硬錢包的路徑選擇上,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賬戶模式以及準賬戶模式或將成爲未來的主流,而價值模式僅是補充。而這也是一種“技術服務於人”的觀念轉變,畢竟“雙離線”的現實需求非常有限。
最後,用戶的使用習慣問題是難題。儘管數字人民幣一直以來並未強調與其他支付工具的競爭關係,同時作爲金融基礎設施將長期與其他支付工具共存,但是數字人民幣App的推廣使用仍然需要考慮使用習慣問題。移動支付市場雙雄鼎立的局面早已根深蒂固,在零售端市場如何改變用戶對傳統支付工具的依賴,培養數字人民幣的使用習慣,將是數字人民幣未來的試點和推廣過程中的一大難題。
2、監管、機構與受理環境的職能協同
目前,數字人民幣在雙層運營架構下,中國人民銀行建設運營央行端數字人民幣系統,提供交易轉接和結算公共基礎設施,同時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公平競爭,向社會公衆提供數字人民幣服務。
但是,目前來看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仍然缺乏明確的權責分工和制度安排。比如各個參與方的分別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享受什麼樣的權利?有哪些約束?等等。另外,機構之間的協同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目前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並沒有官方的職能定位和劃分,所謂的2.5層也僅是行業說法,如何通過行業規範形成行業機構之間甚至是跨行業、跨部門之間的協同將是另一個需要完善的問題。
受理環境的問題與機構的職能制度安排關係密切,同時也涉及到數字人民幣一直以來討論的“盈利”問題。受理環境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市場普及度仍然不夠,除了紅包等補貼的刺激之外,消費粘性較低,線下場景的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商戶對於數字人民幣的瞭解不夠,受理培訓不到位,甚至某些銀行人員對於數字人民幣的瞭解度也不夠,導致受理環境的接受度低。另外,受理環境和應用場景拓展也需要標準統一和規範,以儘快實現數字人民幣體系與傳統電子支付工具的互聯互通。
至於“盈利”問題,或許是目前數字人民幣試點階段整體節奏開始“放緩”的主要原因。目前試點地區多以政策引導爲主,缺乏實質的試點操作細則和可持續性的盈利模式,當試點到達一定階段時,如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激勵機制,持續調動各方積極性,是數字人民幣從試點走向落地的關鍵點。
3、政策、法律與生態建設的全面推進
2020年10月,央行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已明確規定,人民幣包括實物形式和數字形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製作、發售代幣票券和數字代幣,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
也就是說,理論上而言現行的《中國人民銀行法》並未明確數字人民幣的法償性地位,拒收數字人民幣是缺乏法律約束的。同時,由於數字人民幣並不同於傳統的人民幣,其持有依賴於手機、硬錢包等特定的設備和載體,商戶也需要進行相應的受理改造,並非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具備接受條件,而當前《中國人民銀行法》及其《徵求意見稿》中並未對法償性條款作出“不具備接收條件”可以拒收的例外規定。
另外,數字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過程中還涉及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數據隱私保護、網絡安全等問題;如果數字人民幣涉及跨境支付,還會涉及司法管轄區監管政策不同帶來的更多問題。這些問題除了需要通過技術方案予以解決外,還需要從法律制度上予以規制。
挑戰之下,數字人民幣靜待曙光
數字人民幣的試點需要保持“穩中求進”的決心,儘管面臨着各方面的挑戰,仍要堅信黑夜之後便是黎明。
技術革新:持續豐富數字人民幣產品體系
數字人民幣需要持續豐富數字人民幣的軟硬產品生態體系。在基礎產品方面,數研所和運營機構共建數字人民幣App,並構建軟硬錢包體系。如繼續推進支持掃碼支付、線上支付、轉賬和“碰一碰”支付外,無電支付、手機SIM卡支付等產品的推廣應用,還需着力彌合“數字鴻溝”,重視無障礙適老化設計。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以及2023年成都大運會和杭州亞運會上,免於下載App的可視卡硬錢包受到廣泛歡迎,提升了境外來華人員支付便利度。同時,需要按照“不改變用戶支付習慣、儘量不增加商戶成本”的原則推進數字人民幣與傳統電子支付工具條碼互通的工作,以提升使用便利度。
數字人民幣依託區塊鏈、加密算法及智能合約等技術,構建了高效、安全的底層架構。其“雙離線支付”功能解決了傳統電子支付對網絡的依賴,而智能合約技術則實現了資金流向的精準控制,例如在消費補貼、工資發放等場景中確保專款專用。此外,數字人民幣的可追溯性爲反洗錢、反恐融資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可控匿名”設計平衡了隱私保護與監管需求。這些技術創新不僅提升了支付效率,還爲金融服務的普惠化提供了技術保障。
場景拓展:以效率和安全助力數字化轉型
數字人民幣需要轉變試點推廣思路,在穩妥推進C端場景普及的同時,大力拓展B端場景應用,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人民幣具有“支付即結算”的特點,其支付完成後實時到賬,商戶和企業無需等待賬期即可收款,提高資金週轉效率,其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支付和結算“效率”的提升。因此,數字人民幣應用於批發支付領域能爲企業乃至整個行業帶來數字化能力,提升行業的數字化水平。
另外,數字人民幣的智能合約所帶來的靈活性可以讓其適用於多種環境和關係,比如定向用途、定向人羣、定向場景等。如果說“支付即結算”帶來的是整個支付系統“效率”的提升,那麼“智能合約”便是數字人民幣技術創新上的着力點,帶來的則是在多角色、多場景、多時效等不同環境和關係下,交易如何實時有效、安全可信地完成。
針對小微企業、農村地區及老年羣體,數字人民幣通過簡化開戶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助力金融服務的下沉。例如,蘇州推出數字人民幣普惠信貸產品,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在政務場景上,目前多地實現稅費繳納、社保發放、政府採購等政務服務的數字化。例如雄安新區通過“區塊鏈+數字人民幣”優化財政資金管理。
據悉,數字人民幣已經在預付資金管理、供應鏈金融、財政補貼等場景廣泛應用。截至2024年9月,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在預付資金管理領域的產品——“元管家”已發生34.69萬筆交易,交易金額逾5700萬元。
國際機遇:重塑全球數字貨幣競爭格局
數字人民幣乃至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將推動跨境支付的應用,隨着試點擴展至跨境場景,其爲國際貿易結算提供了更高效的解決方案,或減少對SWIFT系統的依賴,甚至重塑全球數字貨幣競爭格局。
另外,由BIS香港創新中心、泰國中央銀行、阿聯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聯合發起的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下稱“貨幣橋”)項目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目前已經發展至各參與央行和貨幣當局可自主推進的階段。下一步,在參與央行和貨幣當局全面接手的情況下,需要進行持續開發和運營,充分發揮貨幣橋項目的潛力,將該項目從MVP推進到全面生產階段。
3月1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了跨境移動支付及數字人民幣跨境業務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政策問答,也充分表明了隨着數字人民幣試點推進,越來越多的數字人民幣跨境業務將會湧現,其在跨境支付領域的前景和空間是巨大的。
數字人民幣在跨境領域的試點不僅推進了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創新,還爲人民幣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一方面,數字人民幣採用點對點的交易,簡化了繁瑣的手續,有效降低了跨境支付的成本,提高了支付速度,爲跨境貿易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隨着“貨幣橋”的不斷推進,中國積極推動央行數字貨幣相關的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將增強其在全球數字貨幣體系中的話語權,有助於加強央行間數字貨幣合作,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責任編輯:曹睿潼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