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科技戰中國必贏,特朗普則會宣稱獲勝並失去“鐵王座”

觀察者網
昨天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排除擅用權力圖利自己的部分不談,特朗普爲美國治病的想法是對的,包含重建製造業、重建財政紀律、擺脫“世界警察”的包袱等等,都有必要,但急就章的各種療法,讓對的全成了錯的。

關稅戰沒有贏家,是的,但有最大的輸家,即美國。

一般認爲,美國在科技戰上具有優勢,但同時也認爲,其優勢正在迅速消失。在各種高科技領域中,AI技術是最顯眼的擂臺,以時間作爲衡量指標,中外專家多認同“中國只落後數個月”的看法。

若以法規作爲指標,從今年開始,中方已最大程度擺脫了被卡脖子的困境,即便在半導體領域,中國海關於4月11日調整了芯片原產地認定規則,這意味着美國製半導體與全球最大芯片消費市場絕緣,真正被卡脖子的是那些身價不菲的美國科技廠。

在特朗普政府對境外半導體相關製品課徵關稅前,我想說的是:科技戰,中國必贏,關稅只會擴大贏面,而不是相反。

主要原因是,美國科技大廠正面臨種種牽制,各種成本必然暴增,可供盈利的市場則在萎縮。相反地,這些美企的中國同行已找到有效的趕超模式。

本文就淺談AI產業現況,以窺科技戰。

AI從技術到市場,誰卡誰的脖子?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科技行業的美股收益已飆升400%,其他行業增長僅25%。往好的一面解讀此一現象,是雲端運算能力的大需求與高獲利;往壞的一面解讀,鉅額資金集中在少數科技巨頭,使得市場依賴少數人的命運,七巨頭(Mag 7)中若任何一家出了問題,就可能造成泡沫破裂的骨牌效應。

以上好壞兩面都是高盛的看法,而高盛對於當前的AI泡沫,還算是最樂觀的。換言之,多數專家擔憂保羅·克魯曼所言不虛——美國科技業正站在懸崖邊緣。克魯曼認爲,AI投資是防禦性質的,各大廠只是怕自己沒有,以致遭對手超越,而不是經過客觀的需求估算。

因此之故,特朗普繼續加大對中國的科技產品出口與投資限制,恰恰是在美國科技大廠最需要盈利以攤平龐大AI投資的時候,從某種角度說,也就是最需要中國市場的時候。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英偉達,這家公司的股價在2023年飆升238.9%、在2024年飆升171.2%,但今年以來,壞消息沒有斷過,截至我撰稿時,股價已下跌23.2%。

特朗普政府向英偉達下達H20對中國出口的禁令,讓這家甫宣佈要投資美國5000億的公司難堪不已,就像蘋果。這兩家公司都以爲花錢消災就能拿到免死金牌,就像臺積電

在特朗普揚言要對半導體——包括那些內含半導體的終端產品——課徵關稅的前夕,傳出臺積電美國廠生產的4納米芯片要漲價3成。這對七巨頭而言是雪上加霜,但壞消息一個接一個,華爲在幾乎同時,推出了CloudMatrix 384超節點集羣,對標英偉達GB200 NVL72,並在部分性能指標上實現超越。

根據知名專業半導體媒體semianalysis的說明,華爲正在突破AI系統效能的極限。在當前的AI發展階段裏,增強整體系統效能比單純追求芯片性能更重要,這同時也是DeepSeek告訴我們的故事,掌握“以小搏大”的技術路徑,就能克服個別元件技術不足的問題。

CloudMatrix 384使用384個升騰910C(7納米制程),GB200 NVL72使用72個4納米制程的Blackwell GPU(外加32個Grace CPU),意思是,升騰910C的效能既然只有Blackwell GPU的1/3,那就用5倍數量的升騰910C彌補效能,而芯片數量越多,系統優化的要求就越高,如此才能實現“以小搏大”。

雖然CloudMatrix 384並未實現全國產化,但距離目標已經不遠,這對於美國AI大廠而言,已經不是技術卡脖子所能阻止的進度,相對地,美企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市場佔有率,因爲當投資人懷疑AI是否過度投資時,實現盈利便是唯一重要的事。

由此,中方正式拒絕“美國製”就是件大事,因爲這意味着美科技大廠在美國本土的投資,除了要負擔高成本,還要承擔“有限市場”的銷售壓力。白話說,即做的東西變貴了,能賣的地方卻變少了。

從供應鏈的角度看,想賣到中國,產品含零件都要在美國境外生產,但特朗普正在將境外的零件廠都抓到美國,包括但不限於芯片、服務器、手機等等龐大的供應鏈生態體系。

重點是,這些零件供應商若因美國廠成本高昂而不得不漲價,會連美國境外的產品一起漲,如臺積電漲價4納米芯片,美國廠與臺灣廠都得同步上漲,買家找不到省錢途徑,除非轉向中國大陸,或其他有能力生產零件又沒在美國設廠的企業下單。

換言之,僅從AI產業看,從技術到市場,美國現在是卡了自己的脖子,股市終將反應此一現實。

2022年,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新工廠舉行首批設備到廠儀式。 圖源:彭博社

“美積電”產能不夠美國大廠塞牙縫

美國在芯片上的優勢,也是弱點,因爲依賴優勢,使得中國被逼出了“系統超越”的技術路徑,相反地,美企卻得承受芯片成本上升,並擴散到整個系統成本上升的潛在危機。

蘋果與英偉達先後給出了5000億投資承諾,但臺積電亞利桑那廠(以下稱“美積電”)杯水車薪的產能,根本滿足不了這兩家公司的訂單。而特朗普對半導體進口課稅,形同關閉了這些大廠的逃生門。

2023年,臺積電在臺灣的年產量是1600萬約當晶圓(用來衡量和比較不同尺寸晶圓生產量的標準化單位),目前“美積電”第一期工廠已實現的年產量是54萬約當晶圓。第二期N3廠,估計2026年量產,產量略高於第一期,於此我們假設是年產36萬片12寸晶圓,相當於81萬約當晶圓。那麼,第一期加第二期就是年產量135萬約當晶圓。

換言之,在明年底前,臺積電美國廠的產量只有臺灣廠(2023年)的8.43%。如果再加上千億增資的第三期、第四期,就算趕在特朗普卸任前都實現量產,粗估頂多也只佔2023年臺灣廠產量的20%。我懷疑這符合特朗普的胃口,所以不排除臺積電還會被要求增資。

光是蘋果目前的年需求量,就是“美積電”現在的54萬約當晶圓,接下來還要投資5000億於AI服務器,需求量自然上升。其餘如英偉達、AMD、高通的需求量也不遑多讓,估計特朗普卸任前,“美積電”的產能遠不能滿足所有美國客戶,即便再加上三星與SK海力士。

此一現實,使得美科技廠投資再多,都無法滿足美國市場需求,因爲本土產芯片不足。也就是說,嘴巴喊5000億,但投資要全數落地,還是得看若干工廠建成後,有沒有原料供應生產,這是第二個困境。

第三個困境是,美國電力供應夠不夠這些美商大肆興建AI基礎建設。

能源供應跟不上特朗普雄心

德國西門子能源公司(Siemens Energy)的股價去年飆升超過300%,比英偉達還猛,爲什麼?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AI數據中心蓬勃發展,需要高額電力供應。

2019-2023年,美國在AI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約3285億美元,中國約1327億美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估計,到2030年,預計80%的數據中心需求成長將發生在美國、中國和歐盟。

另根據Gartner的最新報告預測,未來兩年AI應用所需的電力消耗可能激增160%,2027年將是2023年消耗量的兩倍。從全球範圍來看,最快明年,AI產業的需求就會超過目前的電力供應能力,40%的AI數據中心可能因電力限制而遭受營運限制。

對美國而言,特朗普最能吸引到或“掠奪到”的大規模投資,都是“喫電怪獸”。對中小企業乃至一般人而言,這意味着更貴的電費。

從製造業的角度看,雖然美國是全球最大天然氣生產國,但總體而言,中國的能源成本低於美國,尤其在電網的升級與建設成本上佔有優勢。相較之下,美國現有電網升級需要花費約7200億美元。因此,中國當前的工業環境與能源成本比美國更適合發展能源密集型產業。臺積電落腳的亞利桑那州,大力支持半導體廠與AI產業,但其能源成本是臺灣地區的4倍。

雖然,無論是中、美或歐洲,AI大廠的投資建設都會包含“能源自給”項目,並傾向投資清潔能源,但當前AI產業正處戰國時期,全世界各大廠都將自家投資在AI基建的規模,視爲生存要素,所以耗電速度會比產電速度更快。

值得一提的是,CloudMatrix 384由於使用的芯片數量多,芯片製程也比英偉達GB200 NVL72落後,所以耗電量自然也比較大。美國專家認爲,這凸顯了中國不缺電,反觀美國落後的電網設備,纔是抑制AI基建的短板。

這裏又不能不提DeepSeek,這家公司推出的低能耗模型,能一定程度減少對AI數據中心規模與電力需求負擔。DeepSeek之所以震撼美國業界與股市,主因就是它的省錢與節能。

總言之,能源問題或將成爲美國AI大廠發展的天花板,因爲它們必須支付比中國同行更高的能源成本。

就算獲得了臺灣“皇冠上的明珠”,代價卻是鐵王座

H20是英偉達專爲中國市場打造的產品,現在無法供應給中國,我認爲是好消息,因爲這意味着美國科技大廠的前景會被投資人看衰,並有助於中國相關企業脫美。再者,投資美國能產生的正面效果,遠低於投資中國,於此,美大廠也被斷了生路。

美前財長耶倫稱,用關稅促使製造業迴流美國,是白日夢,原因可以簡化爲一個,即成本。特朗普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但至少有兩個原因促使他往死路走,其一是他的自尊性格,其二是必然會收穫的一點點戰利品,迷惑他將作死視爲機遇。

這一點點戰利品中,包含來自臺灣的降書……或許是投降內容最完整的降書。

由於“臺獨”當局的政治取向,以及臺灣地區經貿上對美依賴的程度,整個電子業大規模赴美設廠的趨勢應該是確定的,甚至,“臺獨”當局有可能會謹遵“聖旨”,對兩岸最大的貿易項目電子零組件予以課稅,這會給予特朗普一些文宣材料,宣稱勝利。

然而,臺商一旦加入美國隊,就會陷入與美商一樣的窘境,成本飆高,市場縮減,並致使研發速度減緩,待中國大陸的技術追上來,就會被困在世界孤島上。

如果特朗普仍執意對半導體相關製品課稅,就意味着他還沒認清,科技戰是持久戰,用急就章的做法幻想速戰速決,只會輸得更快、更徹底。就算獲得了臺灣“皇冠上的明珠”,代價卻是鐵王座。

因此,需要警惕的不是特朗普課關稅,而是如果他放棄對半導體相關製品課稅——儘管機率很低——那中方應對科技戰就需要換個戰法,但贏的結果不會改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