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邊界,AI技術滲透融合的“超級智能體”重新定義汽車

上觀新聞
昨天

  首發首秀火熱,AI技術與汽車產業鏈的融合也更深入。上海車展昨天迎來首批專業觀衆,內行看門道,在汽車智能網聯化的今天,上海車展正從展示窗口升級爲產業創新策源地。從智能駕駛到智能座艙,AI技術大放異彩,各具特色的“超級智能體”正在重新定義汽車產品、重構人與車的關係。“汽車產業的邊界正被打破,能源革命與AI大模型將重塑技術格局。”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市國際展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顧春霆說,唯有開放協同、跨界共生,才能贏得未來。

智能座艙擁有“有趣的靈魂”

  多家車企競相引入DeepSeek,基於深度學習的“端到端”架構快速演進……汽車業無疑是這波AI大模型浪潮中最活躍、最先鋒的陣地之一,這在上海車展中相當“搶眼”。

  車展期間,包括小馬智行在內的多家車企與騰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EO湯道生告訴記者,騰訊雲目前已推出“騰訊混元+DeepSeek”雙引擎,提供豐富的AI工具,“以服務爲例,我們將企業知識庫深度融入大模型,幫助車企構建新一代智能客服,問題獨立解決率超過84%;我們將社交、娛樂等服務與AI智能體深度結合,打造更具智能體驗的座艙服務,座艙解決方案搭載量已超過1500萬輛車。”

  “過去一段時間裏,大模型的突破式發展使得AI技術真正‘落地開花’,實際應用在各個場景中。”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鍾學丹認爲,目前汽車業已進入“廣泛、深度應用AI的階段”,表現在兩個趨勢上:其一,模塊化的端到端智駕技術將在年內量產上車;其二,以DeepSeek爲代表的開源模型,大大加速AI在智能座艙、研發、生產、營銷、客服等全價值鏈的滲透。

  商湯絕影此次帶來智能座艙“New Member”小影,在業內首次擁有免喚醒的多人多輪對話能力,能隨時參與到對話中,並做到“不過度打擾,但時刻陪伴”。商湯絕影CEO王曉剛介紹,這一產品背後是多模態大模型的技術支撐,並在此基礎上融入DeepSeek的靈感。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比亞迪兩款車型已用上New Member的部分能力。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商湯絕影已與超30家國內外車企達成合作,覆蓋130餘款車型,量產交付累計突破360萬輛,其中多數爲智能座艙。

  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祕書長助理、國汽戰略院副院長鄭亞莉看來,AI將重構自動駕駛決策邏輯,端到端大模型與世界模型融合是突破方向,“AI將重塑汽車爲‘具身智能體’,推動產業全鏈條數字化轉型。”

更聰明的車,也是更安全的車

  鴻蒙智行最新發布的高階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華爲幹昆智駕ADS4,能模擬出多達真實場景1000倍的極端路況,包括施工改道、鬼探頭等複雜情況。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介紹,幹昆ADS4讓智駕從“人類學車”進化成“AI學車”——不是人類能力的簡單複製,而是具有人類安全價值觀並超越人類的AI老司機。相比上一代架構,幹昆ADS4帶來智駕輔助的體驗躍遷,比如端到端時延降低50%;無效變道次數減少、通行效率提升20%;重剎率降低30%。該系統還具有高速收費站ETC通行、停車場車位到車位泊車代駕及跨層通行、代客充電等新功能。

  小馬智行是本屆車展上唯一展示L4級智能駕駛技術的展商。展臺上,3款與豐田、北汽等車企合作的量產車型首發亮相。“預計明年就能在街頭與這些‘智能座駕’不期而遇。”小馬智行市場公關經理程夢狄介紹,小馬智行已有超過250輛自動駕駛車輛在北上廣深的街頭運行,在上海金橋和嘉定就能偶遇它們。

  智能駕駛技術飛速發展,安全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車展前夕,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准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通知》,要求車企明確智駕系統安全邊界,禁止誇大宣傳。這一政策導向推動車企轉向“用戶體驗優化”。記者在現場採訪時留意到,“全程零接管”等營銷概念基本銷聲匿跡。

  “當前智能駕駛領域面臨多重挑戰,技術邊界模糊、責任認定不清與用戶教育缺失構成安全體系的核心癥結。”羅蘭貝格汽車行業首席研究員陳春棟認爲,唯有通過技術規範、法律制度和教育體系的三維重構,方能織就守護智能出行未來的安全之網。

  “安全是智駕第一原則,絕不爲不成熟的技術買單。”長安汽車智能化研究院副總經理梁鋒華表示,長安計劃投入2500億元深化“天樞大模型+具身智能”技術路徑,重點推進激光雷達下探至10萬元級車型的“五階智駕方案”,並同步研發具身人形機器人技術,實現智能駕駛能力向物流、服務場景的外溢。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