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鬧劇下,在美華人經歷了什麼?

虎嗅APP
04-26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觀廿,作者:李漁,編輯:黃粟,原文標題:《關稅鬧劇下,三名在美華人經歷了什麼》,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美國南部城市達拉斯,當地晚上10點,天色早已漆黑,孩子們和妻子已經入睡了,只有老方一個人依舊安靜地守着電腦,聚精會神地凝視着最新新聞。屏幕上顯示的,是關於美國政府的一條條報道,而每一條報道都指向了同一個主題——那就是“關稅”。

自4月2日,美國對華關稅稅率就如同快速上漲的洪水,從34%,到104%,再到125%,一次次的變化,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他的神經。

作爲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華人,老方無法忽視這場爭端,他是一名商人,主要爲赴美做生意的企業提供服務支持。過去幾年裏,他接觸的絕大多數客戶都是中國企業主,這些客戶佈局美國的理由大同小異——規避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風險。

失去供應鏈的華人企業主

最近二十多天,老方的客戶們在美國的生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名華人客戶這些天跟老方大倒苦水,關稅鬧劇讓客戶陷入兩難境地。他的業務是從中國進口商品,再提供給美國客戶。按照眼下的關稅稅率,繼續從中國進口商品會“賠死”。可不從中國進貨,他跟美國客戶簽下的合同就無法履行,“沒法跟客戶交代。”進也不得,退也不得,聊到最後,彼此只剩唉聲嘆氣。老方除了安慰,也只能跟着對方一起發牢騷:“美國這麼搞,最後遭殃的不還是老百姓嗎。”

另一個華人客戶則告訴老方,既然從中國進口暫時行不通了,實在不行,自己就在美國開工廠算了,“要加快美國工廠的進度。”

“可這麼短的時間,肯定來不及。”老方不由得潑冷水。

但客戶的態度很堅決:“這個美國工廠只負責組裝,其他的零配件該從中國進口,照常進口。”這個辦法讓老方哭笑不得,”按照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那些進口的零配件該交關稅,還是要交關稅。對產品成本影響微乎其微。”

開始尋找替代供應鏈的華人客戶也不在少數,他們將目標鎖定了東南亞。這種做法,在老方眼中同樣是一場冒險,“東南亞也被加了關稅,稅率同樣不低”。4月9日,美國是給了東南亞國家90天的關稅豁免期。“可誰又能保證90天后,關稅不會重新加徵呢?”

從4月2日到現在,面對特朗普朝令夕改的關稅政策,老方和客戶幾乎束手無策,而他們的遭遇,也不過是這場關稅鬧劇下的一個縮影。

鬧劇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擴大。關稅加徵後幾天裏,全美國爆發了超過1000場抗議遊行;緊接着,因爲關稅政策的頻繁變更,美國海關的關稅系統直接發生了故障;後來又有經濟學家爆料,特朗普的關稅公式計算錯誤;甚至,還有美國參議員質疑特朗普正在利用關稅政策來操縱股市。

對老方這樣的生意人來說,許多觀念也在這種混沌狀態下發生了改變,“原先在美國,政治歸政治,生意歸生意。現在看來,形勢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原本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他,也被迫開始關注了起美國政府的動向,“我感覺自己快要變成政治學學者了。”

被改變的消費與生活

美國媒體曾做過調查,發現經濟問題是特朗普支持者們關心的第二高話題,僅次於移民。許多美國人感到經濟情況比過去更糟。

雖然從數據上看,從2020年到2023年,4年的時間裏,美國人均GDP達到了8萬美元以上,增長接近了30%,家庭年收入的漲幅將近20%。但與此同時,消費者物價指數也在不斷高升。從2020年到2023年,美國CPI累計增長約20%,而2024年又繼續增長了2.9%。近五年裏,美國CPI平均增幅超過了4%,面臨嚴重通貨膨脹的風險。

對於在美國生活的普通人來說,這些經濟指標所帶來的感知,是具體而強烈的。

從中國移民至美國的朱博士,目前在紐約一家生物公司裏工作,從2008年到現在,他在美國度過了十七個年頭。爲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去年時,他貸款八十萬美元,在紐約附近買了一棟一百萬美元的學區房。幾年以前,同樣的一棟房子,價格只要六七十萬美元。

每月房貸5000多美元,加上車貸,還有孩子的幼兒園學費,這些固定開支耗盡了朱博士工資的絕大部分。月底一看賬單,他一萬多的收入所剩無幾。

在生活成本上,普通美國居民無法對近幾年物價的飛速上漲感受深刻,朱博士感覺身邊的一切商品都在漲價,“就連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都貴了好多。我記得以前只要四、五美元,現在卻要花八美元。”他很懷念幾年前的物價,“那時候100美元能買很多東西,現在什麼都沒買,錢就花沒了。”老方粗略估算了一下,一些日常消費品的價格上漲了“大概30%到40%”。

老方觀察到,物價變化正改變着許多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在達拉斯,一個足療店的老闆娘告訴他,這幾年裏,店裏的生意越來越冷清,許多熟客很少再來光顧。而且,很多客人就算消費,也不再樂意掏小費。這在以前簡直無法想象。

“說白了,是因爲工資增長追不上通貨膨脹,人們沒有錢去捏腳……這說明美元不值錢了。”老方說。

一連串的社會問題也與經濟波動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美國每一年的兇殺率均高於2019年水平。而槍支襲擊率,直到現在沒有下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在洛杉磯生活的華人張小姐眼中,是因爲物價上漲,許多人生活拮据,不得不去“撈偏門”,“沒辦法,那種環境下,人人都只想拼命賺錢。”

兩年前,張小姐的一個朋友爲了應對經濟壓力,偷偷將自己車庫改造成了“夜店”,白天時照常工作,晚上搖身一變,偷偷在“夜店”賣門票和酒水。然而這間“夜店”沒開多久,他就因爲一次客人之間的衝突,慘遭誤殺。最後錢沒賺到,命卻丟了。

大半個月的關稅風波,也在加重美國居民的通貨膨脹預期。密歇根大學的調查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通脹預期升至6.7%,是過去44年裏的最高水平。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也表示,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概率已經高達65%。

雖然老方感覺周遭物價變化並不顯著,但客戶的告訴他,這只是因爲供應商在美國本地的庫存還算充裕,如果庫存被耗盡,價格變化在所難免。

老方也瞭解到,他的一部分客戶,也正打算趁着關稅波動,提高商品售價,“大家現在還未漲價,是在等競爭對手的動作。一旦有人率先漲價,那肯定整個行業都會迎來漲價潮。現在就在等一個‘出頭鳥’。”

勞動力,製造業迴流的難題之一

以關稅做武器,是否真的能讓製造業迴流,仍然是個疑問。畢竟,一個無法繞過的現實問題擺在特朗普眼前:美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合格工人了。

臺積電爲例,2021年6月,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開始破土動工。按照原計劃,2022年9月,工廠內將開始陸續搬入新設備,然而直到今年,這家工廠纔開始正式投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南京的臺積電工廠從建設到投產,僅僅用了兩年。

據臺積電主管的一名主管透露,亞利桑那州工廠之所以會耽誤了這麼長時間,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爲缺少有經驗的工人來建造半導體制造設施,而且許多人對芯片製造廠的要求也不熟悉。不得已,最後他們只好從其他地方調配工人,來滿足建設需求。

與此同時,美國工人如何管理,也是臺積電海外工廠需要面對的現實。臺積電對工人的管理素來嚴苛——每天工作時間12個小時,不分工作日和週末;工廠遇到緊急情況,哪怕是半夜,員工也會被叫來加班。對習慣了八小時工作制,過慣了雙休日的美國工人來講,這幾乎難以想象,許多勞動力因此離職。

臺積電的解決辦法簡單粗暴:既然美國人不行,那乾脆引入臺灣員工。於是鳳凰城的2200名員工裏,接近一半的人都是來自中國臺灣的移民。

無形之間,出現一個頗爲諷刺的場面——美國政府希望海外投資能提升美國人就業,但換了個地方,海外員工依然在搶佔着美國本地人的工作。

對於中美工人的這種差異,老方早已見怪不怪。他記得有一次陪着客戶去一家工廠,隨同的中國工人在操作機器時,在幾米高的梯子上爬上爬下,如履平地,一度看得美國當地工人目瞪口呆。

在老方看來,“同樣的工作,咱們講究效率,美國人看中自己安全不安全。”他覺得這種差異不光是文化造成的,也和美國長久以來製造業流失有關,“過去幾十年裏,美國人已經習慣了安逸悠閒的生活,不再習慣於喫苦耐勞。”

一個在美國開辦工廠的客戶也告訴老張,就算再怎麼培訓,也依舊難以在短期內讓美國工人達到中國工人的水平,“雖然有顯著提高,但也只是和越南工人旗鼓相當。”

華人的擔憂

相比經濟問題,更讓老方、朱博士擔憂的是華人接下來在美國的處境。

4月4日,萬斯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公然稱呼中國人爲“鄉巴佬”(Peasant),甚至還特意重複了兩遍。在老方看來,萬斯作爲一個成熟的政客,每一句話都有其背後的深意,“不管他心裏是不是真的這麼想,但既然他這麼說,就可能代表了某些羣體的態度。”他隱隱約約也耳聞過一些不好的聲音,“有人說中國人都是奸商。都是靠血汗工廠來搞傾銷。”

朱博士覺得,雖然目前爲止,他的日常生活並沒有遭受影響,但還是隱隱感覺到了一絲憂慮,“咱們招誰惹誰了,憑什麼天天捱罵。這不明擺着不希望中國人在美國好好過日子麼?”

截至到4月中旬,美國超過900多名大學的學生和教職員被取消身份,面臨去留危機。代理中國學生訴訟的律師認爲,其中多數人來自中國,有明顯的“種族歧視”嫌疑。

看到此類新聞,老方也有些許不祥的感覺,“雖然說來美國投資的人,還沒有被分成三六九等,但未來會不會呢?”老方從不同渠道,或多或少地聽一些美國人表達出了類似的觀點。他擔心這些雜音會變得強烈,給自己的事業帶來致命性打擊。

然而無論朱博士還是老方,對於這些的謾罵都沒有任何辦法。赴美十幾年,從二十幾歲到四十歲,他們在異國他鄉度過了生命中寶貴的十幾年,完成了娶妻、生子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美國生活已經成了人生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他們無法輕易從這裏離開。

“我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那一晚,老方關上了電腦。彼時的妻女早已入睡,窗外唯有一片靜悄悄。達拉斯的黑暗,恍惚間讓他想起了剛來到美國時候的場景。那時,人們正在經歷上一個全球化浪潮,地球村經常被大家談及,人們都相信,全世界的連接將更加緊密,不同國家的交流會越來越開放、包容。只是,十幾年過去,一切都不一樣了。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