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AI 眼鏡領域正在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革與衝擊。就在 4 月 21 日,弘信電子(300657.SZ)在互動平臺透露:“AI眼鏡由於要在較小的鏡框裏植入柔性電路板功能,難度非常大。憑藉我們在研發方面的積累,我們已經取得了客戶的訂單。”弘信電子的軟板產品可廣泛應用於智能眼鏡領域,是多個品牌智能眼鏡產品FPC(柔性電路板)的重要供應商。上述消息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在業內激起層層漣漪,也再次將 AI 眼鏡推向輿論焦點。
實際上,國外的Meta和國內的小米、華爲,以及以雷鳥創新爲代表的國內AR創業企業等都在密集推出相關新產品,“百鏡大戰”愈顯激烈。同時,相關市場研究公司數據顯示,從2024年第四季度到2025年第一季度,無論是AI音頻眼鏡、AI拍攝眼鏡還是AI+AR眼鏡,市場均價都出現了數百元不等的降幅,市場競爭火藥味十足。另外,從互聯網巨頭 Meta、字節跳動到硬件大廠小米、華爲,再到傳統 AR 廠商與新銳品牌,紛紛砸下重金佈局,短短數月市場上已經湧現出上百個AI 眼鏡的產品發佈或者研發計劃。僅是今年第一季度,該領域融資額就突破 20 億美元,資本亦是瘋狂湧入。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AI眼鏡市場競爭激烈,但尚未形成穩定的格局,部分廠商選擇“以價換量”的策略,背後既有短期市場份額爭奪的考量,也有長期生態卡位的佈局。
巨頭逐鹿
AI 眼鏡作爲下一代智能可穿戴設備,結合計算機視覺、AI 交互、增強現實(AR)等技術,正成爲消費級電子產品的熱門賽道。
洛圖科技線上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1~2月,AI眼鏡在中國線上主流電商的銷量達2.3萬副,同比增長了80.4%。AI眼鏡是智能眼鏡中具備AI功能的細分產品,可以通過本地部署或雲端調用AI大模型,在智能眼鏡市場中的銷量佔比從2024年的26.1%提升至2025年1~2月的38.7%,預計2025年全年有望超過60%。
另據 Statista 數據統計公司觀點,展望未來,隨着產品形態的豐富、成本的持續下探、光學顯示方案的迭代升級、AI 端側算力的提升,AI 眼鏡有望成爲下一個出貨量過億的消費電子終端,長期潛在市場規模巨大。
在如此誘人的市場前景下,各大巨頭紛紛下場,試圖搶佔先機。Meta 率先在 AI 眼鏡領域掀起波瀾。4 月初,Meta 官宣代號爲 Hypernova 的新眼鏡研發計劃,價格預計在 1000 ~ 1400 美元區間。這款新品將實現從 AI 向 AI + AR 的技術跨越,搭載先進的 AI 算法與增強現實顯示技術,用戶有望體驗到更加沉浸式的虛擬與現實融合場景,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獲取精準的導航信息、實時翻譯外文標識等。
國內市場,小米同樣在 AI 眼鏡賽道全力衝刺,將 AI 眼鏡設立爲獨立產品線,對標 Ray - ban Meta。4月15日,預熱了半個月的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終於結束衆籌,正式開售。相較於999元的衆籌價,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正式售價稍有上漲,爲1199元。華爲也於 4 月 16 日發佈了智能眼鏡 2 鈦空圓框光學鏡,作爲一款智能音頻眼鏡,雖不支持拍照和畫面顯示,但其搭載了華爲自研的 AI 音頻算法,能實現高清降噪通話、個性化音頻調節等功能,售價 2299 元。
傳統 AR 廠商同樣不甘示弱,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積極搶佔份額。雷鳥創新上月在 AWE 展會上帶來 3 款產品,覆蓋不同功能定位與價格區間。影目也計劃在今年第二季度發佈主打大屏、3dof 懸停的 INMO AIR3。
據研究機構維深信息 Wellsenn XR 透露,一直爲 AI 眼鏡創業團隊提供 AI 大模型支持的阿里,也投身 AI 智能眼鏡研發,由智能信息事業羣旗下的天貓精靈團隊負責。而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AI眼鏡相關企業超440家。
有業內人士預測,隨着衆多巨頭加入,參考智能手機行業,智能眼鏡最終或形成類似“蘋果+安卓”的雙寡頭局面。
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表示,目前,AI眼鏡市場競爭激烈,但尚未形成穩定的格局。除蘋果和谷歌外,還有Meta、小米、華爲、字節跳動等衆多廠商參與其中。然而,隨着市場的逐漸發展和成熟,行業可能會經歷一輪洗牌,一些競爭力較弱的廠商會被淘汰或整合。
不過,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終局視角看,AI和AR眼鏡作爲下一代計算平臺,兼具平臺型產品與時尚屬性,預計其市場規模會超越手機,會有七八家企業脫穎而出。
在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看來,從智能手機市場的經驗來看,“蘋果+安卓”的雙寡頭格局在消費電子領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AI眼鏡市場與智能手機市場存在顯著差異。智能手機市場相對成熟,用戶需求相對明確;而AI眼鏡市場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用戶需求和技術趨勢仍在不斷變化。因此,AI眼鏡市場形成雙寡頭格局的概率相對較低。同時,由於AI眼鏡可以應用於運動、商務、教育等多個垂直領域,不同領域對產品的功能、設計和性能要求各不相同。這可能導致市場上出現多個針對特定場景的頭部品牌,而非雙寡頭格局。
“千鏡一面”和價格內卷
隨着衆多廠商的蜂擁而入,AI 眼鏡市場硬件同質化問題愈發凸顯。目前,AI眼鏡逐漸細分出了AI音頻眼鏡、AI拍攝眼鏡、AI+AR眼鏡三大類。不過,在功能方面,各品牌產品逐漸趨同,無論是針對觀影、遊戲場景打造的沉浸式體驗,還是服務於商務辦公的實時翻譯、會議紀要生成,亦或是滿足文旅出行的 AR 導航、景點介紹,不同品牌的 AI 眼鏡都有類似的功能配置。在硬件設計上,受限於當前技術水平,多數產品在外觀形態、傳感器配置等方面差異不大。這使得價格成爲消費者選購時的關鍵考量因素。
努曼陀羅商業戰略諮詢霍虹屹認爲,技術普惠確實加劇了行業“准入門檻下降”的趨勢,AI眼鏡從“少數派創新”走向“標準化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千鏡一面”。但真正的競爭,已從“能不能做出來”,轉向“做出來是否好用”。
江瀚表示,技術普惠確實有可能導致“千鏡一面”的同質化競爭。隨着端側大模型部署和開源模型的發展,AI眼鏡的開發成本大幅降低,企業可以更容易地進入市場。然而,這也可能導致市場上出現大量功能相似、設計雷同的產品,加劇同質化競爭。
外觀功能類似,能吸引消費者的只能是價格。從已上市產品來看,AI 眼鏡價格整體跨度較大,從 1000 元到上萬元不等。功能越複雜,價格越高,如“音頻 + 拍照 + AR+AI ”功能齊全的眼鏡,價格普遍較高;而僅具備基礎 AI 音頻功能的眼鏡,價格相對親民。不過,即使在同一功能路線下,不同品牌間也存在顯著價格差,部分廠商希望“以價換量”。
按照洛圖科技公佈的數據,2024年AI音頻眼鏡的價格集中在1500~1999元,而今年1~2月下降到1000~1499元;2024年國內AI拍攝眼鏡價格集中在3000元以上,今年1~2月下降到15000元到1999元;AI+AR眼鏡2024年價格集中在3000元以上,今年1~2月2500~2999元和3000元以上依然佔據了絕大多數份額。
對此,霍虹屹表示,“以價換量”的背後,其實是“以量養算,以算築城”。從短期看,AI眼鏡尚處於“早期教育市場”階段,普及率遠低於智能手機、智能手錶等設備。在這一階段,“先裝機再教育用戶”成爲行業共識。低價策略有助於快速降低消費者決策門檻,佔領心智入口,同時也爲廠商獲取用戶行爲數據、驗證產品迭代路徑提供支撐。但更深層的考量,是對“AI硬件生態入口”的戰略卡位。AI眼鏡不同於傳統可穿戴設備,它具有潛在的“視覺操作系統”意義,誰掌握了終端用戶、誰掌握了使用頻率高的場景,未來就可能主導“下一代人機交互範式”。所以今天的價格戰,是爲了明天的生態戰,是在爲“算力平臺+內容生態+場景綁定”構建護城河。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