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僅退款”:商家、平臺、用戶權益再平衡

中國經營網
昨天

  曾經是電商行業爭議最大的條款,“僅退款”將成過去。

  4月22日,“電商平臺全面取消‘僅退款’”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當日晚間,淘天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確認:“爲平衡實現商家權益保護與消費者體驗提升,後續平臺將不主動介入消費者在已收到貨後的不退貨退款售後申請,由賣家先行與消費者協商處理。”

  作爲“僅退款”的“帶頭人”,拼多多當晚並未正面發聲。不過,記者注意到,淘寶、拼多多京東、抖音、快手等平臺相繼更新了售後規則,總體思路是“平臺非必要不主動介入不退貨全額退款”,將優先處理權交給商家。

  儘管取消“僅退款”早有徵兆,但靴子落地仍然引發激烈討論。多位商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看似平臺往後退了一步,實則是把被“薅羊毛”的處理權交還給商家。

  多位中小商家仍然對下一步的生意充滿擔憂。“平臺遊戲規則會進一步改寫,變化會直接影響流量的走向和生意。”一位商家對記者直言,在過去幾年的低價戰和內卷中,電商一直在調整,眼下又迎來轉折時刻。

  “僅退款”祛魅

  “僅退款”是指消費者在完成網購交易後,在規定時間內,如果對商品或服務不滿意,可以申請全額退款的政策。

  關於“僅退款”的發展史,業內存在多種版本。京東方面曾表示,2014年京東自營就推出過類似服務;2017年,亞馬遜推出“退款不退貨”售後服務,目的是通過減少退貨流程,鼓勵下單。

  真正讓業界看到“僅退款”的威力,是2021年拼多多推出“僅退款”政策。該政策有效提升了售後用戶體驗,成爲拼多多拉新利器。2023年年底,淘寶、京東、抖音等主流電商平臺陸續跟進或更新“僅退款”相關服務政策。從2024年開始,“僅退款”成爲電商行業的“標配”。

  “僅退款”政策的初衷是爲了簡化消費者維權流程,使消費者在商品存在質量問題或描述不符時能夠快速獲得退款。然而,這一政策被部分惡意用戶濫用,“薅羊毛”頻發,破壞了消費者權益與商家利益之間的平衡。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24年電商平臺“僅退款”調查報告》顯示,7.9%的商家近一年“僅退款”比例達八成,10.09%的商家“僅退款”比例佔據一半,34.31%的商家有三成“僅退款”情況,僅有1.06%的商家未遭遇過“僅退款”。

  在經歷過八成“僅退款”的商家中,美妝護膚佔比最大,爲19.44%,其次是個護清潔,爲13.44%。接受調查的近2000位商家中,89.05%的商家對“僅退款”的實施持非常反對態度,7.3%的商家持反對態度,2.12%的商家保持中立,僅0.13%的商家表示支持。

  在商家巨大的反對聲浪中,2024年8月,“僅退款”開始褪去光環。淘寶率先鬆綁“僅退款”,對“僅退款”進行優化,升級識別模型,嘗試優化規則,保護商家合法利益。

  一段彎路?

  從拼多多的拉新利器到全行業跟隨,“僅退款”何以最終走到取消?

  關於“僅退款”的設計初衷,拼多多相關負責人曾對記者表示:“拼多多起家於農業,生鮮、水果等產品,因受制於保存時間的原因,無法做到逆向冷鏈物流,退換貨不太可能實現。如果沒有完善的售後保障,消費者體驗不佳,消費需求會被抑制。”

  “‘僅退款’並不通用,根本在於不同平臺基本貨盤構成不同。”一位電商行業人士認爲,拼多多早期貨盤以農產品和白牌居多,價格較低的商品或者生鮮,相比退貨的繁雜流程和反向物流費用,“僅退款”不失爲更有效率的做法;放到品類豐富、品牌商家聚集的淘寶、天貓則不一定適用。

  或許正是意識到“一刀切”帶來的問題,淘天最先開始鬆綁“僅退款”。2025年3月,阿里巴巴旗下1688宣佈,3月下旬開始全面取消“僅退款”。1688客戶體驗負責人劉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1688‘僅退款’是有邊界的”,“一般的品類設定是15元”,“如果一個已經壞掉的東西再花15元寄回去,並不產生增值,反而讓生意更復雜”,劉康進一步解釋。

  從平臺競相模仿到理性鬆綁再到最終取消,“僅退款”是否成爲電商行業走過的一段彎路?

  部分中小商家認爲,在“僅退款”風頭正盛的一年裏,更多精力放在了處理糾紛和問題上,對經營和服務反而關注少了,缺乏足夠的利潤做支持,挫傷了其積極性。一位淘寶神店榜的榜單商家對記者表示,“僅退款”、高退貨率拉高了生意成本,讓商家參加“6·18”“雙十一”大促的積極性都不太高,“賣得多並不意味着賺得多”。

  即使如此,仍要客觀理性看待“僅退款”。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客座顧問、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對記者表示:“‘僅退款’原本是希望讓消費者減少售後流程,讓商家省去無法再二次銷售商品的退貨成本,原本是雙贏的創新服務,但不合理的‘僅退款’出現的‘惡’,讓商家利潤受損,加之平臺強行介入,雙方從‘對等關係變成對立關係’,導致部分商家開始降低商品和服務品質,彌補‘僅退款’帶來的超額損失,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不能忽略的是,‘僅退款’讓拼多多在淘寶、京東的競爭壓力下,快速發展了農產品品類,拓展了下沉市場以及部分中老年消費羣體。”莊帥認爲。

  解鈴還須繫鈴人

  關於“僅退款”的後遺症,也並非取消那麼簡單。

  “僅退款”給商家帶來的損失,不只是一些用戶“薅了羊毛”。一位服裝類目的商家告訴記者,“僅退款”的損失是雙向的。在用戶側,“僅退款”可能導致貨沒了;但與此同時商家在平臺上的廣告費、投流費用也付諸東流。“僅退款”帶來的可能是“錢沒了,貨也沒了”。

  “僅退款”取消之後,平臺、商家和用戶的關係需要重新修復。

  首先是平臺與商家的關係,應注意到商家在異常訂單可能的經營損失。2025年3月,阿里媽媽開放了“異常秒退訂單返款”政策。淘天方面對記者表示,阿里媽媽升級了“異常訂單”識別模型,在全額退、秒退款等場景中,會識別其中的異常訂單,對應的推廣費用將自動返至相關賬戶。

  日前淘寶、天貓宣佈即將上線新版店鋪評價體系“真實體驗分”,重新制定能夠真實反饋消費者體驗的店鋪評價體系,“真實體驗分”將根據商品質量、物流速度、服務保障三方面,建立一整套真實、客觀、透明的消費者體驗反饋機制,反映當前店鋪真實消費者體驗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真實體驗分”將與搜索、推薦、營銷、廣告等核心場域直接掛鉤,這意味着商家的生意增長和流量的分配,將進一步圍繞用戶的核心體驗。

  “在電商行業的產業鏈上,平臺是橋樑,需要溝通好用戶與商家兩側。”數字產業分析師郝智偉認爲,“事實證明,太偏商家或者太偏用戶都會出問題,每次出問題都是相當大的教訓。”

  “在電商發展初期,爲了體現公平交易原則,設置了‘好中差’評級制度。之後曾出現職業差評師,甚至是刪評師、改評師。”郝智偉舉例稱,就是縱容用戶端導致的結果。

  “平臺必須持續平衡買賣雙方之間的關係。只有爲消費者提供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商家才能走得更長遠。”莊帥認爲,“淘寶最近推出店鋪‘真實體驗分’,是想讓店鋪體驗分成爲買家購買決策的重要參考,激勵賣家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務,隨着更多平臺進行機制創新,中國電商會繼續進入增長快車道”。

  “平臺最好的辦法是最大程度激發商家和用戶的善,同時限制商家和用戶人性裏面的惡。”在郝智偉看來,“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一直在進化,沒有結束。”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