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小米公司因內部工時管理政策突然成爲輿論焦點。
多位員工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上爆料稱,小米實行嚴格的工時排名制度,要求員工日均工時不得低於11.5小時,對於單日工作時間低於8小時的情況,員工必須提交書面說明進行解釋。
據九派財經報道:小米手機部不同部門對工時的要求存在差異,但普遍偏高,“日均工時要求低的組是10.5小時;有的組甚至要求日均14、15個小時”,這些要求大多以口頭形式傳達。一位員工透露,儘管平均工時達到12小時,但因爲排名靠後,仍然被領導約談。外包員工同樣受到嚴格管控——他們被要求每天必須待滿11個小時,不足者次日就會被約談,“如果經常不滿11小時,外包員工隨時可能被開除”。
一位小米員工告訴虎嗅ESG組,相關報道基本屬實;超長的工時制始於去年4月,先是總公司會議決定實施,再口頭傳達到各地分公司。
一位員工表示,加班不分業務線,但汽車業務比手機更忙,“基本要到9105(指早上9點上班、晚上10點下班,每週工作5天)了”。此外,他還認爲,大多數加班其實只是無效的熬工時,“工作量是否飽和要看項目節點,一年也就在那幾個旗艦項目時真正忙碌”。
從《勞動法》角度看,小米的工時政策明顯存在合規問題。根據現行法律規定,中國實行每日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40小時的標準工時制度。即便用人單位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每月累計加班時間也不得超過36小時。小米的日均11.5小時工時,意味着員工每週工作時間可能高達57.5小時(按5天計算),遠超法定上限。
實行工時排名制度,構成變相的“末位淘汰”。而最高法院在2016年就已明確,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期限內通過“末位淘汰”或“競爭上崗”等形式單方解除勞動合同,不符合勞動法規定。
此外,小米通過口頭傳達而非書面文件規定超長工時的做法,如果屬實,反映出企業有意規避留下違法證據,這種"不留痕跡"的管理方式進一步凸顯了問題的嚴重性。
截至發稿,小米官方尚未對此事件做出正式回應。若爆料內容屬實,小米不僅面臨違反中國勞動法的風險,考慮到其在歐洲市場的業務佈局和歐盟最新勞工立法,加班還可能觸發更復雜的國際合規問題。
攔路虎:《禁止強迫勞動法案》
歐盟於2024年12月通過的《禁止強迫勞動法案》(下稱“法案”),核心要義在於全面禁止在歐盟市場銷售、進口或出口任何涉及“強迫勞動”環節的產品,適用範圍覆蓋所有行業及供應鏈各階段,無論企業規模大小或產品類型。
法案對“強迫勞動”的定義極爲寬泛。值得注意的是,它將超時工作視爲強迫勞動的指標之一——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或每週超過40小時的情況均可能被認定爲強迫勞動。
法案對“強迫勞動”的界定不僅包括非自願的強制勞動,還延伸至“過度加班”行爲。例如,歐盟《工作時間指令》(Directive 2003/88/EC)規定,員工每週工時不得超過48小時(含自願加班),且每日必須保證連續11小時休息時間。
國際勞工組織(ILO)關於強迫勞動的指標爲法案提供了具體判斷依據。其2012年發佈的11項強迫勞動指標中,除過度加班外,還包括乘人之危、欺詐、限制行動自由、隔離措施、身體及性暴力、恐嚇與威脅、扣留身份證明文件、拖扣工資、債役、惡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等。這些標準使得法案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強,企業難以通過表面合規來規避實質審查。
中國已於2022年4月批准了ILO關於強迫勞動的第29號公約和《1957年廢除強迫勞動公約》(第105號)。2024年中國修訂的《勞動法》也加強了對超時工作的監管,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這些國內政策變化客觀上爲中國企業適應歐盟標準提供了制度基礎,內外因素共同推動着中國職場文化的轉型。
合規風險可能對小米的歐洲業務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爆料信息,小米部分部門要求員工日均工作10.5至15小時,日均工時達11.5小時。這一數字遠超歐盟法案認定的"強迫勞動"閾值。即使這些加班行爲在形式上表現爲員工“自願”,但按照歐盟標準仍可能被視爲違法。
工時排名機制尤其值得警惕。通過將員工的工作時長與績效評估直接掛鉤,對“落後”員工進行約談甚至勸退,這種管理方式實質上構成了歐盟法案所禁止的“恐嚇與威脅”手段。
ILO也明確將“通過恐嚇與威脅強迫勞動者超時工作”列爲強迫勞動的判斷標準之一。要求低於8小時工時的員工提交書面解釋的做法,同樣可能被視爲一種變相的心理壓迫,增加員工的無形壓力。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小米政策中的請假懲罰機制。據媒體報道,員工一個月只要請假一天,“就需要額外加班補回日均工時”。這種規定符合ILO指標中的“債役”特徵——即通過製造“工時債務”來限制員工的自由選擇權。
證據留存方式也是評估違規風險的重要因素。按照媒體援引的說法,超長工時要求大多是“領導口頭要求,不會留下痕跡”。這種刻意規避書面記錄的做法,一方面反映了企業對潛在法律風險的認知,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歐盟調查時成爲不利因素——執法機構可能將這種“無痕管理”解讀爲有意隱瞞違規行爲的證據,歐盟在實施指南中很可能要求企業自證清白,提供系統、透明的工時記錄作爲合規證明。
歐盟對"強迫勞動"的認定採取整體評估方法,不會孤立地看待單一指標。即使小米能夠辯解其員工確實"自願"加班,但結合工時排名、請假懲罰、外包員工的高壓管理等多項政策,歐盟執法機構仍可能認定存在系統性強迫勞動風險。
小米麪臨的挑戰還在於其供應鏈的複雜性。歐盟法案不僅針對直接出口歐盟的企業,還要求對整個供應鏈進行審查;若產品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存在強迫勞動嫌疑,整條產業鏈的出口都可能受阻。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小米連自己都管不住,談何資格去要求上游供應商遵守勞動法?
不可放棄的歐盟市場
若歐盟官方將小米產品與強迫勞動關聯,其多年來在歐洲建立的高性價比的品牌形象,可能迅速被“血汗工廠”、“剝削勞工”等負面標籤所取代,而這些標籤恰恰是歐洲消費者十分在意的。
更直接的衝擊體現在產品市場準入方面。根據法案規定,任何被認定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將被禁止在歐盟市場銷售、進口或出口。小米手機及其生態鏈產品若無法證明其生產全過程(包括供應鏈各環節)符合歐盟工時標準,可能面臨被強制下架的風險。
與單純的市場競爭不同,法規導致的市場退出往往更爲突然和徹底,留給企業調整的時間與空間極爲有限。
但歐盟市場對小米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近年來,小米手機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常年達到15%,這一比例在競爭激烈的歐洲智能手機市場堪稱亮眼。歐洲消費者對性價比的重視,與小米的市場定位高度契合,使其成爲中國手機品牌在歐洲的成功典範之一。
對於科技企業而言,歐盟市場具有特殊意義——它佔全球高端製造業需求的30%以上份額。失去歐盟市場不僅意味着直接的銷售收入損失,更可能導致企業被排除在全球高端產業鏈之外。
與不確定性極強的美國市場相比,歐洲對各類手機品牌的開放度更高,沒有明顯的貿易壁壘。與新興市場相比,歐洲消費者的購買力又能提供更穩定的利潤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歐盟市場的雄心並不侷限在手機方面,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曾公開表示,小米汽車計劃在2027年正式進軍海外市場。據媒體報道,慕尼黑將成爲小米電動汽車歐洲研發中心的所在地,該中心將專注於高性能電動汽車的開發,並計劃推出SU7的運動版本,進軍歐洲市場。
綜上所述,歐盟市場對小米而言絕非簡單的銷售目的地,而是關乎其全球戰略佈局、品牌高端化和長期競爭力的關鍵戰場。正因如此,歐盟以市場準入爲槓桿推行的《禁止強迫勞動法案》,對小米形成的壓力遠超過一般性的法規合規要求,直接觸及企業的核心商業利益和戰略發展空間。
儘管有解讀認爲,歐盟的《禁止強迫勞動法案》是構建貿易壁壘的一種方式,但平心而論,中國的法律就可以隨意踐踏嗎?通過違反勞動法而獲得競爭優勢,構成市場經濟中的不正當競爭,從這個角度講,歐盟法案也是針對不正當競爭的一記重錘。不能否認的是,法案並不是針對某一家中國企業,因爲歐洲本土及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企業,同樣處於法案監管之下。
感謝您的閱讀!ESG從業者或對此有興趣的研究者、投資者,歡迎掃描下面二維碼,申請加入我們社羣。

文章標題:小米在歐盟,加班是一種風險
文章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89025.html閱讀原文:小米在歐盟,加班是一種風險_虎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