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10座芯片工廠:超過三星已成定局,是中國芯片的底氣

Ofweek光電信息網
昨天

作爲中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按照2024年四季度的數據,目前中芯國際,已經是全球第三,中國大陸第一了,市場份額僅次於臺積電和三星,早已超越格芯、聯電等企業。

一、技術版圖:成熟工藝築基,先進製程突圍

那麼問題來了,中芯國際的產能、技術、佈局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們來分析一下。

從工藝來看,中芯國際的產能結構呈現"金字塔"形態:成熟製程(45nm及以上)佔據總產能75%以上,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物聯網等民生領域。

而先進製程(28nm及以下)佔比雖小,但卻也代表着技術突破的方向。公司目前已掌握14nm FinFET工藝及等效7nm的N+1技術,但受制於制裁,先進製程產能較小,更多的還是聚焦在成熟工藝。

這種"以成熟保基本盤,以先進謀突破"的戰略選擇,在工廠佈局中,也是清晰可見。

目前中芯國際已建成7座晶圓廠,形成覆蓋8英寸和12英寸產線的製造網絡,2024年中芯國際晶圓銷售數量(摺合8英寸標準邏輯)爲802.1萬片,月均67萬片。

另有3座12英寸廠在建,規劃總產能超過100萬片/月(等效8英寸)。

二、現有7座工廠:多技術節點覆蓋的製造矩陣

已投產的7座工廠構成梯次配置的技術矩陣:

中芯上海:坐擁8英寸和12英寸雙產線,8英寸廠覆蓋0.35微米至90nm工藝,12英寸廠曾產14nm FinFET,如今也有N+1等,但產能不大。

中芯南方(上海):定位14nm FinFET工藝研發,但產能不高,後來主要發展成熟工藝生產。

中芯北京:12英寸廠聚焦0.18微米至55nm成熟工藝。

中芯北方:12英寸,聚焦65nm-24nm中端製程,服務於消費電子和工業控制領域。

中芯天津:8英寸廠專攻0.35微米至90nm模擬、功率器件,支撐新能源汽車等特色工藝需求。

中芯深圳:8英寸廠覆蓋0.35微米至0.15微米,12英寸廠主打中端成熟工藝,形成"特色+規模"的組合優勢。

這種多地協同的佈局,使中芯國際具備同時服務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多元市場的能力,而這也是根據客戶需求,進行佈局的。

三、在建項目:瞄準戰略領域補強產能

三大在建12英寸廠劍指戰略領域:

上海臨港(中芯東方):聚焦28nm及以上成熟製程,2025年投產後將顯著增強車規芯片供應能力。

天津(中芯西青):主攻車規級芯片和工業控制芯片,強化公司在汽車電子領域的佈局。

北京(中芯京城):原定2023年量產因設備交付延遲至2024年試產,目標28nm工藝,將緩解北方地區先進成熟製程供應壓力。

這些項目全部達產後,中芯國際12英寸產能將實現翻番式增長,特別是在28nm這個"黃金製程"節點形成規模效應,畢竟28nm及以上工藝,可以廣泛應用於顯示驅動、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市場需求持續旺盛,全球75%以上的芯片,都是基於28nm及以上工藝製造的。

可以預計的是,隨着這些工廠陸續投產,且產能逐步放大,未來中芯國際的營收會持續增長,超過三星,應該是不成問題的,畢竟到2024年Q4時,已經只有2.6%的差距了。

當然,在技術上,中芯國際與臺積電、三星等還有一定的差距,畢竟臺積電今年要實現2nm,而中芯的N+1,是等效7nm的,中間還有5nm、3nm這兩個關鍵點節,代差在3代以上。

但不管怎麼樣,我們從成熟工藝上去努力,和國產供應鏈一起突破,未來是真的可期,而中芯國際,其實也是中國製造產業的底氣,它沒有退路,只有必贏的。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