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連續上漲:市場為何對陸金所控股(LU.US/06623.HK)投下信任票?

格隆匯APP
04-27

4月24日,陸金所控股(LU.US;6623.HK)一則公告進行了三項重要披露——獨立調查結果、高管履新、業務數據,直接回應了資本市場對於其更換審計師等問題引起的關注,刺激美股股價連續上漲。

這份公告,不僅展現出陸金所控股作爲頭部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對於投資者負責的管理理念,更爲投資者提供了重新評估公司價值的清晰座標。

一、"關聯交易"猜測休矣,歷史財務影響有限

今年初,陸金所控股解聘普華永道引發市場關注。期間,陸金所控股港股停牌(根據交易規則,港股需要財務報表重述後復牌),美股正常交易。考慮到今年前2個月港股成交量在陸金所控股整體交易規模中的佔比僅爲0.9%(作爲港美兩地雙重上市公司,陸金所控股兩地交易所的交易標的本質上一致),因此美股的表現更能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判斷——經歷1月底的短期調整,2月以來陸金所控股美股股價累計上漲逾27%。

公告顯示,1月27日公告之後,公司立即委託國際律師事務所及法證會計專家組成獨立調查團隊,對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間的相關交易展開全面審查。

獨立調查揭示,陸金所控股往期財報的會計處理問題,不是市場早期猜測的利益輸送,核心出發點是爲了保護零售投資者,履行企業對客戶的承諾。且經過調查團隊證實,上述相關操作未發現管理層惡意違規行爲,但存在會計處理方式問題。

對此公司進行了一系列改進舉措,如重新聘任高管、優化公司治理架構——改組公司董事會,任命新的獨立非執董兼董事長和CFO,以增強公司董事會的獨立性;成立獨立董事主導的特別委員會,管理層設執行委員會,推動內控體系升級。

從股價積極表現來看,這一系列改進舉措被市場正面解讀,投資者可能期待新管理層帶來新的增長動力或更好的管理效率。

聚焦到財務層面,董事會預估公司2022年資產端調整幅度不超0.5%,合併淨利潤預計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2023年資產端調整幅度不超2%,淨利潤預估下修8-15%(0.83-1.55億元)。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已啓動向關聯方追償程序,預計可收回約70%的處置成本,實際財務影響有限。

根據公告披露的細節,筆者預計此次關聯交易對2024年財報無實質影響。其背後的邏輯在於,核心關聯交易集中在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期間完成,而2024年9月前已通過高收益資產置換完成風險對沖。由於交易在2024年1月已結束,相關交易的財務影響已在2023年當期損益中體現。

此外,公告中未明示的關鍵點在於,陸金所控股目前專注於普惠金融的融資服務業務,在2023年底已經完成100%擔保業務模式的業務模式轉型。而關聯交易主要涉及歷史遺留的業務條線,與當前核心增長引擎存在業務實質區隔,且該業務早已停止並進行了剝離。這種業務結構轉型客觀上構築了防火牆,使得2024年主營財務數據保持獨立性和純淨度,爲財報真實性提供了底層業務邏輯支撐。

這意味着即將披露的年度業績將真實反映公司業務轉型成效,爲投資者提供評估當前價值的準確基準。

二、經營基本面築底回升,今年財務指標值得期待

與此同時,公告中還披露了2024年Q4及2025年Q1的經營數據。從中也可以看到,公司的核心業務已步入良性增長軌道。

數據顯示,2024年Q4,公司所賦能新增貸款總額達到了694億元,同比增長47.6%;2025年Q1,這一數字爲573億元,同比增加19.1%。與此同時,25年Q1的消費金融新增貸款貢獻佔比從24年Q4的38%進一步提升至53%。這種結構性轉變印證了公司聚焦持牌業務、發力場景金融的戰略成效。

在風險管控維度,核心指標也呈現持續優化趨勢。其中,公司已賦能貸款總額(不包括消費金融子公司)30天以上逾期率從2024年Q3的5.2%降至2024年Q4的4.8%,並於2025年Q1進一步降至4.5%,消費金融貸款的不良率(NPL)穩定在1.2%的歷史低位。特別是在公司主動提升風險承擔比例至79.9%的背景下,資產質量仍保持穩定,顯示出陸金所控股精細化風控能力的實質性提升。

更值得關注的是商業模式升級帶來的盈利彈性。參考2024年Q3財報,公司的收入率(take rate)達到9.7%,環比提升了0.4%。而隨着公司全面轉型至100%擔保業務模式,公司當前風險承擔比例進一步提升,可合理推斷公司的take rate已經進入加速上行週期。

如果一季度發展趨勢能保持,那麼公司全年新增貸款規模將有望突破2300億元,若資產質量保持向好趨勢,在收入率持續提升的乘數效應下,公司2025年財務指標表現值得期待。

三、結語

此次事件的處理過程,恰好成爲檢驗公司文化底蘊、治理成色的試金石。

面對年報會計師的不同意見,陸金所控股第一時間啓動獨立調查、完整公開獨立調查報告、多舉並進加以改善,同時公佈最新的經營數據以消除投資者疑慮,盡顯上市公司對於投資者負責的管理理念。

公司果斷調整董事會架構,引入具有滙豐、交行履歷的葉迪奇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兼董事長,實現治理層與經營層的有效制衡,同時還新設由四名獨董組成的特別委員會,構建起常態化監督機制。這些舉措不僅滿足復牌要求,更建立起超越行業平均水平的治理框架。

在業務策略層面,公司也展現出難能可貴的戰略定力。在處置歷史包袱的同時,公司核心業務仍然維持健康增長,證明其底層運營體系未受影響。這種在逆境中堅持戰略轉型的定力,正是行業龍頭區別於跟風者的核心特質。

資本市場也對此次事件給予了正向的市場反饋,公告發出當晚,陸金所控股美股收漲12.6%,較1月27日前次公告累計漲幅27%,這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市場的理性判斷。隨着財務數據修正靴子落地,經營數據的持續向好,陸金所控股的估值體系有望迎來雙重修復:一方面歷史PE壓制因素消除,另一方面業務結構優化帶來的估值溢價開始顯現。

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這或許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價值發現窗口。當行業整體處於轉型陣痛期時,能夠快速化解危機、保持戰略定力的平臺,更可能在新週期中佔據先機。陸金所控股此次展現的公司治理能力和業務復甦彈性,正爲其下一階段的價值重估埋下伏筆。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