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行圈子
導讀:我們作爲觀衆和韭菜,更應該看透背後的本質,不被那些煽情的短視頻和道德綁架所影響,他們都是逐利的商人,沒有本質區別。我們只用腳投票,我們的衡量標準只有一個,用戶體驗。再往大了說,哪個平臺做的更對行業發展有正向推動。
——當資本戴上道德面具,我們該如何看穿“頂流戰爭”的劇本?
這場商戰的導火索,只是互相搶佔了對方的地盤。美團要做線上商城,動了京東的蛋糕,京東自然要反擊,高調進軍外賣業。
這場商戰的本質,早已超越了外賣訂單的爭奪,而是互聯網存量時代用戶注意力、數據主權、生態控制權的終極較量。
京東高調宣稱“0佣金”“騎手社保”“超時免單”,美團反手祭出“千億補貼”“閃電倉”“30分鐘送萬物”——看似針鋒相對的招式,實則是兩套精心設計的流量收割公式:
京東公式=創始人IP(劉強東送外賣)+道德高地(社保正義)+極端讓利(補貼核彈)→ 製造社交媒體裂變,搶佔用戶心智;
美團公式=規模威懾(日單1800萬)+場景滲透(閃購萬物)+算法護城河(配送效率)→ 鞏固高頻入口,綁架用戶習慣。
兩者的共同目標是:用最短路徑將用戶鎖進自己的“數據牢籠”。外賣訂單只是表象,真正爭奪的是用戶每日打開APP的次數、停留時長、支付行爲——這些數據纔是餵養算法、撬動資本市場估值的關鍵。
劉強東送外賣,這是利用個人 IP 來製造話題,吸引流量。他的這一行爲,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大量的討論和轉發,無數人都在關注京東外賣的動態。這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流量漩渦,把京東外賣這個新業務捲了進去,讓它迅速進入大衆的視野。再加上京東在媒體上不惜血本的投放,比如那封公開信,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出去,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力。
美團也不甘示弱,通過各種方式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吸引用戶和騎手。它在環保方面的舉措,通過媒體報道,讓更多人瞭解到美團的 “綠色理念”,從而吸引那些注重環保的消費者。在騎手管理方面的闢謠行動,也是爲了穩定軍心,讓騎手們安心留在美團。這些都是美團在爭奪流量的戰場上的戰術。
從商業動機來看,京東和美團都想守住自己的地盤,切別人的蛋糕。外賣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爲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市場。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外賣市場規模已經突破萬億元大關。這麼大的一塊蛋糕,誰不想多分一點呢?京東看到了外賣市場的潛力,憑藉自己在物流等方面的優勢,強勢入局。美團作爲外賣市場的老大哥,自然不會輕易讓出自己的地盤,並且還要做線上商城。
道德口號背後的資本算盤
雙方都在用“社會責任”包裝商業野心,上演互聯網時代的《楚門的世界》:
1.京東的“兄弟情”人設:精準的情緒槓桿
劉強東穿騎手服送外賣、請小哥喫火鍋、承諾“利潤永不過5%”,尤其是當天還來了美團和餓了麼的外賣小哥,這一看就是精心設計的劇情,鏡頭外有大量京東工作人員和劉強東的保鏢,任何一個劇本外的演員都是不可能上鏡的,而這本質是無非一場情感營銷的降維打擊。
通過“爲騎手交社保”擊中公衆對零工經濟的道德焦慮,將美團塑造成“黑心平臺”;
借315晚會曝光食品安全問題,推出“品質外賣聯盟”,把行業痛點轉化爲自身流量紅利。
但這些“正義之舉”背後,是京東用1900億現金儲備打出的財務槓桿——美團若跟進社保政策,年成本將激增200億元,而京東只需承擔騎手月均2646元社保(北京地區),成本壓力完全不對等。
2.美團的“效率至上”敘事:算法的冰冷理性
王興深夜摔咖啡杯、高管朋友圈“清風拂山崗”的禪意回應、閃購廣告暗諷京東吉祥物,本質是用規模霸權對沖道德危機。
美團閃購日單1800萬的數字威懾,試圖證明“高頻剛需”不可撼動;
將騎手分爲“專送”“衆包”,用算法優化規避全職用工成本,把社會責任轉化爲“靈活就業”的政績工程。
這種策略的精明在於:既用規模壓制京東,又用“萬物到家”的故事向資本市場證明增長潛力。
網民的角色:既是觀衆,也是羣演
這場商戰最諷刺的,是平臺巧妙將公衆轉化爲“免費水軍”:
消費者:以爲在薅羊毛,實則成爲數據飼料。每筆訂單都在訓練算法更精準地推送廣告、動態定價;
騎手:被塑造成“福利爭奪戰”的英雄,實則陷入“社保換枷鎖”的困局——京東全職騎手面臨更嚴苛的時效懲罰,美團衆包騎手仍在算法催單中疲於奔命;
商家:在“0佣金”和“30%抽成”間反覆橫跳,最終發現流量成本從未降低——京東用補貼換排名,美團用競價廣告收割利潤。
平臺甚至刻意製造衝突:美團被曝用LBS圍欄監控騎手是否接京東訂單,京東指責美團強迫商家“二選一”——這些“黑料”的曝光時機精準得像劇本,只爲引爆熱搜、爭奪輿論陣地。
他們都懂得,誰更能製造流量,更能煽動網民情緒,並通過對一些網絡大V的儲值,贏得流量主導權,就佔領了這場商戰的制高點。
撕開劇本:背後的三個真相
要看清這場流量大戰的本質,必須穿透道德表演,直擊背後的資本邏輯:
1.補貼是誘餌,生態綁架是目的
京東的“0佣金”本質是虧損換規模,目標不是外賣利潤,而是將餐飲流量導入京東主站的3C、家電等高毛利品類;美團的“千億補貼”則是爲了鞏固“即時零售第一入口”地位,用高頻外賣訂單反哺到店、酒旅等業務。
2.數據比利潤更重要
兩家平臺爭奪的終極資源不是GMV,而是用戶行爲數據。誰掌握更多消費場景,誰就能更精準預測需求、控制供應鏈、向品牌商收取更高廣告費——這纔是互聯網公司的真正印鈔機。
3.合規成本是致命武器
京東用“騎手社保”逼美團出血,美團用“二選一”拖慢京東擴張——雙方都在利用政策監管打擊對手。這場戰爭很可能以反壟斷罰款告終,而罰款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和商家。
用戶的選擇:拒絕入戲,用腳投票
當劉強東和王興在社交媒體隔空喊話時,我們需要的不是站隊,而是清醒認知:
1.警惕道德綁架:平臺的社會責任不應成爲商戰道具,騎手權益、食品安全需靠制度保障而非企業施捨,這是他們應該承擔的。如果哪個平臺之前沒有承擔,就應該被譴責和監管處罰;
2.看透補貼本質:所有讓利都是暫時的,資本終將收回成本,警惕“低價陷阱”後的隱形收割,最終買單的都是消費者;
3.捍衛選擇權:卸載情緒,迴歸需求本質——哪家配送更快、食品安全更可控、價格更透明,纔是理性決策的依據。
這場戰爭最荒誕的結局或許是:京東和美團誰都沒能消滅對方,卻聯手把即時零售的毛細血管鋪滿每個角落。當“30分鐘送達”成爲新時代的氧氣,我們或許會懷念那個還能慢下來等一碗麪的時代——那時,商業競爭尚未異化成一場永不停歇的流量狂歡。
在這場流量大戰中,京東和美團就像是兩個武林高手,各自施展着自己的看家本領。京東憑藉劉強東這個超級 IP 和一系列大膽的市場策略,試圖在美團的地盤上撕開一個口子。美團則依靠多年積累的品牌優勢和完善的騎手管理體系,堅守陣地。這場大戰,到底誰能笑到最後,現在還不好說。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商戰已經不僅僅是兩家企業之間的競爭,它還影響着整個外賣行業和電商行業的格局。
對於消費者來說,這或許是一件好事,因爲競爭往往會帶來更好的服務和更低的價格。而對於騎手們和商家來說,他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