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狂飆,特斯拉,確實有點跟不上了

互聯網亂侃秀
04-25

曾幾何時,特斯拉是電動汽車行業的“技術燈塔”。從首創的圓柱電池模組到領先的自動駕駛算法,從一體化壓鑄工藝到超充網絡佈局。

一直以來,中國車企就以“對標特斯拉”爲榮。蔚來ES8對比Model X,小鵬P7、小米SU7對比Model 3,樂道、智界R7、極氪等硬剛Model Y——這場持續數年的“追趕遊戲”,在2025年,可能真的迎來了轉折點。

特斯拉的“技術紅利”正在消退

過去五年,特斯拉的領先建立在三大支柱上:電池技術、自動駕駛和製造工藝。

但如今,這三根支柱均出現鬆動。以備受期待的4680電池爲例,馬斯克在2020年宣稱其能量密度提升5倍、續航增加16%、成本降低14%。然而四年過去,量產版4680電池能量密度僅提升9%,且因幹法電極工藝良率不足,導致電池包維修必須更換整個底盤,成本高達傳統電池的3倍。

當特斯拉還在爲電池量產發愁時,中國車企已用“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拉開代際差距。將電池包上蓋與車身底板融合,剛性更強,密度更高,還有半固態電池,固態電池等。

這些創新不僅讓特斯拉引以爲傲的“結構化電池組”顯得陳舊,更讓特斯拉的技術路線也有點尷尬了。

自動駕駛:從“全球路線”到“本地進化”

特斯拉輔助駕駛(FSD)的困境更具象徵意義。這套基於美國高速公路數據訓練的系統,在中國城遭遇“水土不服”,表現很糟糕。

反觀華爲ADS,通過激光雷達與視覺融合感知,在暴雨天仍能準確識別積水中的車道線;小鵬XNGP在廣州老城區實現“絲滑過彎”,甚至能預判突然竄出的外賣電動車。

這種差異源於技術路線的根本分歧,特斯拉堅持純視覺方案與全球統一算法,而中國車企選擇“本地數據+硬件冗餘”的組合拳。

創新節奏:從“單點突破”到“體系碾壓”

特斯拉的技術停滯在更多領域顯現,比如固態電池方面,跟不上中國廠商了。

再比如特斯拉座艙系統仍依賴Linux底層架構,而國內呢,小米的澎湃OS,華爲的鴻蒙OS,還有理想、小鵬、蔚來比亞迪等等的座艙,支持全場景語音交互。

並且,中國車企構建了完整的這種智能生態,體驗遠高於特斯拉,甚至可以說是不是一個級別的東西了。

特斯拉還能跟上節奏嗎?

中國車企的崛起並非偶然。他們用“工程師紅利”彌補品牌短板,以“本地化創新”破解技術封鎖,最終在電動化、智能化兩條賽道完成超越。

特斯拉若想重返領跑位置,僅靠品牌光環遠遠不夠,並且,如今馬斯克重心也許不在汽車上了,馬斯克將寶押在機器人、AI等新賽道,但這也意味着特斯拉將更少資源投入電動車競爭,所以很大可能性,由中國車企發起的“狂飆”,終將把特斯拉甩在身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