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曠投財見
在大衆的記憶中,海爾智家是家電行業不折不扣的巨頭。
它不僅見證了中國家電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全過程,更是憑藉着不斷創新的精神和卓越的市場洞察力,在全球家電市場上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連續多年蟬聯全球大型家用電器品牌零售量第一,旗下擁有海爾、卡薩帝、Leader 等多個知名品牌,產品涵蓋冰箱、洗衣機、空調、廚電等多個品類,海爾智家早已成爲中國家電行業的標杆企業,其影響力甚至延伸至全球各地。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海爾智家“中年危機”初現的說法甚囂塵上。曾經風光無限的家電巨頭,難道真的遇到了發展瓶頸?
增長放緩:數據背後的隱憂
從數據上來看,海爾智家的增長放緩趨勢十分明顯。過去幾年,海爾智家的營收和淨利潤雖然仍保持着增長態勢,但增速卻逐漸放緩。以2024年爲例,海爾智家全年實現營業收入 2859.81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長4.29%;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87.41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長12.9%。對比前幾年的數據,2023年海爾智家營收同比增長7.3%,淨利潤同比增長13.3%。很明顯,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的增速,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與同行相比,海爾智家的增長速度也並不佔優勢。美的集團在 2024年實現營收3985.73億元,同比增長9.57%;淨利潤367.01億元,同比增長9.01%。可以看出,美的集團的營收增速明顯高於海爾智家。再看格力電器,2024年格力電器營收2276.26億元,同比增長 11.04%;淨利潤319.49億元,同比增長10.17%。格力電器的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同樣超過了海爾智家。
這種增長放緩的現狀,對海爾智家的未來發展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的增長速度往往決定了其市場地位和發展潛力。
市場競爭:強敵環伺的困境
除了增長放緩這一內部隱患,海爾智家還面臨着外部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可謂強敵環伺。
在國內市場,美的和格力是海爾智家繞不開的強勁對手。美的集團作爲多元化發展的家電巨頭,其業務佈局廣泛,不僅在家電領域全面開花,還在機器人與自動化、新能源等領域積極拓展,構建了強大的產業生態。美的在智能家居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成果顯著,通過不斷優化產品性能和提升智能化水平,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格力電器則以空調業務爲核心,打造了極高的品牌辨識度和強大的技術壁壘。格力在空調技術研發上投入巨大,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如高效節能的變頻技術、獨特的溫控技術等,其產品以高品質、高性能著稱。格力還通過獨特的銷售模式和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與經銷商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在國內空調市場佔據着領先地位。
近年來,格力也在不斷拓展冰洗等其他家電業務領域,憑藉其在技術研發和品牌建設方面的優勢,逐漸在這些領域嶄露頭角,對海爾智家的市場份額構成了有力挑戰。
在海外市場,海爾智家同樣面臨着激烈的競爭。三星、LG等國際品牌憑藉其在電子技術、品牌影響力和全球市場佈局等方面的優勢,在國際家電市場上佔據着重要地位。三星作爲全球知名的電子品牌,不僅在手機、半導體等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家電領域也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這些國際品牌在技術研發、品牌營銷和市場渠道等方面的優勢,給海爾智家的海外拓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在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關稅壁壘和貿易摩擦不斷增加,這也給海爾智家的海外業務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爲了應對這些挑戰,海爾智家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加強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優化全球市場佈局,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多品牌戰略:甜蜜的負擔?
爲了滿足不同消費羣體的需求,擴大市場份額,海爾智家實施了多品牌戰略,構建了龐大的品牌矩陣。旗下擁有定位中高端市場、以高品質和智能化爲賣點的海爾品牌,專注於高端市場、致力於爲用戶提供極致生活體驗的卡薩帝品牌,以及面向年輕消費羣體、強調個性化和時尚化的Leader品牌。此外,海爾智家還通過海外併購,將美國GE Appliances、新西蘭 Fisher&Paykel、日本AQUA和意大利Candy等國際品牌納入麾下,進一步豐富了其品牌體系。
然而,多品牌戰略在爲海爾智家帶來多元化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逐漸成爲了其發展的沉重負擔。品牌培育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爲了提升各個子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海爾智家需要在廣告宣傳、市場推廣、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持續的高額投入。
儘管海爾智家旗下的一些子品牌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市場成績,但相較於海爾這一國民品牌,它們的知名度和市場滲透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2024上半年財報中,近年發展最快的子品牌卡薩帝的營收規模、整體增長幅度,海爾智家已經不再提及,箇中緣由雖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要達到海爾這個國民品牌讓人耳熟能詳的高度,卡薩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外,從市場份額的角度來看,多品牌戰略並沒有完全達到海爾智家預期的效果。雖然各個子品牌在各自的細分市場都有一定的表現,但在整體市場份額的爭奪中,海爾智家並沒有因爲多品牌戰略而佔據明顯的優勢。在國內家電市場,美的和格力憑藉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依然佔據着較大的市場份額,海爾智家的多品牌矩陣並沒有對它們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在海外市場,海爾智家的多品牌戰略也面臨着諸多挑戰,國際品牌的競爭壓力、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差異、市場需求的多樣性等因素,都使得海爾智家的品牌推廣和市場拓展變得更加困難。
多品牌戰略對於海爾智家來說,既是一把開拓市場的利刃,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如何在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各個子品牌的協同發展,將是海爾智家未來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海外瓶頸:擴張之路遇阻
海外市場曾是海爾智家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爲其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多年來,海爾智家通過一系列海外併購和本土化戰略佈局,成功在全球多個地區打開市場,建立了廣泛的銷售網絡和生產基地。然而,近年來,海爾智家在海外市場的增長卻遭遇了瓶頸,增速逐漸放緩,甚至在部分成熟市場出現了停滯的跡象。
以美國市場爲例,2024年上半年,海爾智家在美國市場的營收爲 390.79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幾乎持平,增長乏力。歐洲市場同樣不容樂觀,儘管2024年海爾智家在歐洲市場的營收同比實現了增長,但增速卻從去年的29.6% 大幅下滑至9.2%,下滑幅度明顯。這些數據清晰地表明,海爾智家在海外市場的拓展已經遇到了強勁的阻力,曾經的增長勢頭不再。
在全球經濟波動性增強的大背景下,海爾智家在海外市場面臨着來自供應鏈、品牌認知度以及經濟環境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在供應鏈方面,全球貿易形勢的不確定性、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以及物流成本的上升,都給海爾智家的生產和運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爲了應對這些問題,海爾智家需要不斷優化供應鏈管理,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降低採購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但這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並且在實施過程中還可能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
品牌認知度也是海爾智家在海外市場面臨的一大挑戰。儘管海爾智家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與三星、LG 等國際知名品牌相比,其品牌影響力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忠誠度較高,對來自中國的品牌存在一定的認知偏見,這使得海爾智家在市場推廣和產品銷售方面面臨着較大的困難。
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也給海爾智家的海外業務帶來了諸多風險。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匯率波動等因素,都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消費意願,進而對海爾智家的產品銷售產生不利影響。
這些挑戰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複雜的困境,對海爾智家的海外業務構成了更大的威脅。如果不能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海爾智家在海外市場的份額可能會逐漸被競爭對手蠶食,業績增長也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智能化轉型:掉隊了嗎?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智能化轉型已經成爲家電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海爾智家自然也不會缺席這場變革。
早在2006年,海爾智家就推出了U-home,成爲中國家電智能化探索的先驅,之後又相繼發佈智慧家庭戰略、智家大腦,不斷從淺層智能向深度智能邁進。2024年,海爾智家更是發佈了“AI之眼”系列黑科技,讓智慧家庭實現再升級,帶領行業率先進入“AI高度自主智能”階段,致力於實現“無人家務”。
然而,儘管海爾智家在智能化領域起步較早,但其智能化形象卻始終不夠突出,在市場競爭中也面臨着諸多挑戰。與小米、華爲等在智能化領域表現出色的企業相比,海爾智家的智能化優勢並不明顯。
小米從創立之初就自帶智慧基因,構建了龐大且完善的智能家居生態系統。通過米家APP,用戶可以輕鬆實現對小米旗下各種智能設備的統一控制和場景聯動。小米的智能語音助手小愛同學更是深入人心,憑藉出色的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能力,爲用戶提供了便捷的交互體驗,滿足了用戶多樣化的智能家居需求。
同時,華爲也憑藉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和鴻蒙操作系統,在智能家居領域迅速崛起,構建起了全屋智能生態系統。再加上,華爲還與衆多家電廠商展開合作,將鴻蒙系統融入到各類家電產品中,進一步豐富了其智能家居生態。
在智能家電的市場佔有率和用戶認知度方面,海爾智家也落後於小米和華爲。根據相關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小米和華爲在智能家居市場的份額持續增長,用戶對其品牌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也較高。而海爾智家雖然在傳統家電領域擁有較高的知名度,但在智能化轉型過程中,其品牌形象的轉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努力。
破局之路:危機還是轉機?
海爾智家面臨的這些問題,無疑給其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但危機與轉機往往並存,面對重重困境,海爾智家並非束手無策。
在品牌戰略方面,海爾智家需要重新審視和優化其多品牌戰略,明確各個子品牌的市場定位和發展方向,避免資源的分散和內耗。針對海外市場的瓶頸,海爾智家應進一步加強本土化戰略的實施。深入瞭解當地市場需求、文化習俗和消費習慣,開發出更符合當地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在智能化轉型的道路上,海爾智家需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強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技術水平。
與此同時,海爾智家還可以通過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未來,海爾智家能否成功突破困境,實現轉型升級,讓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