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躲在公厕里和全世界PK尿检报告?

蓝鲸财经
29 Oct 2024

文|互联网那些事

都说男人至死是少年,但在公共厕所里用智能小便池打“排位赛”这件事,未免还是有些太抽象了。

近年来,一批号称能快速检测身体各项指标的智能小便池出现在了全国各地。只需要支付19.9元再静静等上2-10分钟,机器就会吐出一份检测报告,并附上“您击败了全国XX%男性”的成就详情。科技的力量不仅一次性满足了大男孩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还让如厕这件事莫名变得热血起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

在公共厕所里做尿检这件事 真的靠谱吗?

智能小便池,年轻人的第一款“赛博神医”

从外观上看,智能小便池和基础款小便池的最大不同就是多了一块屏幕。当检测到有人在附近的时候,它不仅会自动播放引导音频,还会弹出“您有多久没体检了”“今日已为XX人完成健康检测”等字样来增加用户使用率。

一旦用户决定体验,那么他只需要在如厕的同时掏出手机扫码,在支付完成后静待报告更新即可。

另通过关键词搜索,我们还发现智能小便池早在2022年就结束了开发流程,被相关公司安装到了各地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厕所。而随着技术的升级、公司产业链的成熟,智能小便池也开始向商场、机场、加油站等自带“人流量BUFF”的场所进军,逐渐让“自助式尿检”这一概念被人们所熟知。

但就检测结果准确度而言,智能小便池的实力似乎无法和其快速扩张的势头相匹配。

像是在今年5月份,就有记者在亲身体验过智能小便池后,发现其存在检测报告前后不一的情况。据悉,该记者为验证报告准确度共展开了A B C D四次测试。其中A B两次测试共用一份尿液样本,C D测试则会使用纯净水、碳酸饮料向机器发起挑战。

事后报告A提示尿液比重低、尿钙含量偏低;报告B提示尿钙含量偏低;报告C提示尿钙浓度正常、尿液比重偏低;报告D提示尿钙含量偏低。

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

明明是一样的尿液样本,机器却出现了前后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明明纯净水里没有钙离子,机器却说它尿钙含量正常;明明碳酸饮料属偏酸性饮品,机器却表示PH值一切正常。

这些异常现象不仅撕下了相关公司的伪装,让其涉嫌虚假宣传的真面目被人们所熟知,还迅速扭转了尿检成绩单在吃瓜群众心中的地位。没多久,就有人为其送上了“这东西对路人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不让人尿到外面”的辣评。

有人提供产品,有人贩卖情绪

某智能小便池品牌曾在官方介绍里表示,智能小便池在三年不到的投放时间里成功入驻了2000余家机构。并在20多个省市内落地上万台设备的同时,吸引了超500万人在公厕里购买尿检服务。

倘若按照单次检测19.9元来计算,500万用户带来的就是近1亿元的收入。

听起来很抽象对吧?一个在公厕里做尿检的创意,它的价值竟然上亿了。

回望智能小便池从0到1的创业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最大的贵人是人们对体检的恐惧心理。在数据层面,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在调查分析了超1100名青年后发现有45.2%的年轻人害怕参加体检,且95后受访者凭借52.3%的恐惧比例,成为了最怕体检的受访年龄段。另就恐惧体检的原因而言,有68.1%的受访者是担心被查出身体有问题;35.7%的受访者害怕各类体检项目;49.8%的受访者担心隐私泄露。

担心体检、排斥体检,是不是意味着这届年轻人对个人身体状态并不关注?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为了保养自己的身体,有71.5%的受访者会调整生活作息;67.1%的受访者会注意饮食规律;51.1%的受访者会寻找解压方式,保持心情愉悦等。

一面是对体检的抵触心理,一面是对自身健康的高度关注。这种极度矛盾的用户画像,就给了智能小便池巨大的生存空间。

毕竟对年轻人而言,就算他们决定去医院体检直面恐惧。但排队、预约、等报告稿这些环节还是会因为浪费时间劝退不少人。工作日请假体检担心扣款,休息日去医院体检又觉得浪费假期。所以不少人都会顺着“我还年轻”“身体没有不适感”等想法搁置体检计划。

这时那些打着“快捷方便”“结果准确”等口号的智能小便池,就精准戳住了用户的痛点。先用免排队的方式帮年轻人解决时间焦虑,再用“男人中的保时捷”“您击败了全国XX%的男性”等字样帮年轻人解决健康焦虑、收获情绪价值。

而智能小便池也通过把如厕变成“健康排位赛”的方式,让自己在用户的一场场PK中拥有了亿级身家。

在AI大健康这条赛道上狂飙的 不只有智能小便池

据IDC统计,AI应用的市场总值将在2025年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大健康类应用将占据五分之一的市场规模。另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超100项由AI研发的新药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其中II、III 期临床试验的占比为45%。

另由于国内医疗行业积攒了海量影像数据(我国年医学影像检查量超75亿人次、影像数据年增长率达30%),所以医学影像相关的AI应用开发进程也更快。截止到2024年6月,国内已有92款医学影像辅助诊疗软件获批,覆盖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骨科疾病等多个领域。

而除去制药、医学影像等重应用发现,国内还有通过生物电获取人体信息的AI把脉机器人通过面部表情评估压力、焦虑指数的AI心理测评师等轻应用产品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即使是全球顶尖药企,它也只能在个别细分领域建立领先优势。哪怕AI大健康、AI医疗赛道涌入了初创公司、老牌科技公司、传统医疗服务供应商等角色,也很难出现互联网行业那种“利维坦级”的巨头公司。到最后大概率是各企业找到自己的细分领域后在此深耕,进而在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朝着专而精努力发展。

从现有的发展路径来看,拥有强学习能力、不会疲倦、绝对客观等特征的AI技术和医学这门经验学科本就高度契合。只要开发者能抵挡住商业化诱惑,将工作重心放在打磨产品上。那么稳定性、准确性得到二次升级的AI大健康相关产品,便有机会摆脱“智商税”“可信度低”等负面评价,在未来逐步参与到各医疗机构的初诊、导诊、报告解读等工作中去,为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人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诊疗能力不足等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参考

虎嗅:我们真的需要在公厕做尿检吗?

北青网:花19.9元能在公共厕所做尿检?专家:不能替代医院检测

看看新闻Knews:花19.9元在商场公厕尿检?有人检测后慌了……

央广网:央视曝光扫码尿检不靠谱!尿检小便池几次检测结果前后不一

新民晚报:调查:超四成受访青年表示害怕参加体检,其中95后占比最高

21世纪经济报道:重视数据、深挖场景 AI如何赋能医疗健康行业?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协会:AI 浪潮下,医疗器械的发展与挑战

界面新闻:AI正在重构诺贝尔奖,哪些制药公司可以承接下一轮泼天富贵?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