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橙财经 青蟹
曾经的咖啡连锁品牌第二太平洋咖啡又因闭店问题引发外界关注。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自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15日,太平洋咖啡的内地门店数至少减少了114家,目前仅剩71家。即便是在集中度较高的广东,也仅剩20家门店。
对于闭店原因,太平洋咖啡负责人给出回应称,在内地咖啡行业遇到较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缩减内地门店数量是战略上的主动选择,现有门店将持续深耕市场。
而在2011年刚进入内地时,太平洋咖啡取得了飞速发展,仅用四年时间,门店总数就达到458家,超过当时风头正盛的Costa,成为仅次于星巴克的中国市场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
无独有偶,上岛咖啡,雕刻时光等老品牌也都与太平洋咖啡有着同样的经历,从与星巴克齐名,到隐匿于人海,传统咖啡连锁品牌已经离咖啡爱好者越来越远。
01
“太平洋咖啡不太平”
太平洋咖啡也曾辉煌过。
2010年被华润收购后,太平洋咖啡便从香港进入到内地市场,并于第二年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直接对标星巴克。
其经营策略和在香港一样,同样采用“咖啡+简餐”的复合咖啡店模式、同样将商务精英作为目标群体、同样主打“第三空间”和精品咖啡,定价在30元左右。
在选址上,太平洋咖啡为了争取目标客户与银行达成合作,在银行营业厅铺设了不少门店,承接理财顾问以及前去办理业务的消费者。其店面装修均选取较为严肃的黑色为底色,配上红沙发,商务氛围浓厚。
在经营理念上,则倡导中西文化融合,推出“国酒咖啡系列”、上架古树红茶和古树普洱茶等产品。
一番操作之下,太平洋咖啡的规模飞速增长。
2012年9月,也就是太平洋咖啡在进入内地一年半后,该品牌门店数量突破100家。2015年,该品牌门店数达到458家,成为仅次于星巴克的咖啡品牌。
但风光只是一时的。自从2018年前后,瑞幸、Manner、M Stand等新兴品牌出现后,传统咖啡连锁品牌就走上了下坡路。这些新兴的咖啡品牌携带的“新时尚潮流”基因获得了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
相比之下,太平洋咖啡的品牌调性显得“老气且土”,而且不太会与新生代消费人群沟通。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之前就对媒体表示,“面对瑞幸、库迪等竞争对手的猛烈攻势,太平洋咖啡在市场推广、品牌塑造等方面显得过于保守,未能有效扩大其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改变也让太平洋咖啡遭遇挑战。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就对青橙财经表示,经济环境走弱改变了咖啡消费的模式,相比30元的太平洋咖啡,主打“9.9元”的新兴品牌更有优势。
与此同时,沈萌还指出,外卖方式的普及以及柜台的增加,减少了进店消费的需求。没有太多门店成本负担的新兴品牌大打价格战,也增加了太平洋咖啡这种传统大面积场地运营品牌的经营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
这让太平洋咖啡很快被市场边缘化。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太平洋咖啡新开出的门店数逐年减少,从2019年至2023年,太平洋咖啡的开店数分别为83家、43家、44家、29家,2024年至今则开出10家门店。
*图源窄门小程序
在此期间,太平洋咖啡也做出过一系列调整,比如在火热的“饮+轻食”等模式上进行尝试,定期上新一些蛋糕甜点、华夫饼等。还曾推出茶饮品牌太茶和手冲精品咖啡品牌Brew Bar,但这些收效甚微,目前所有门店都已关闭,品牌也销声匿迹。
为了向年轻人靠拢,还在2023年发力线上,孵化以外带消费场景为主的Quik D品牌,Quik D不设堂食,以外带消费场景为主,革新了太平洋咖啡一贯以来的门店模型。
但这仍止不住太平洋咖啡的颓势。据媒体报道,太平洋咖啡在2017年就出现业绩下滑情况,这两年更是大规模闭店。过去,太平洋咖啡是比肩星巴克的存在,但现在,星巴克门店数已经超过7000家,规模是太平洋咖啡的70余倍。
02
“传统咖啡连锁品牌遇冷”
太平洋咖啡只是老式传统咖啡连锁店的一个缩影。
和太平洋咖啡一样,主打线下消费场景的雕刻时光、上岛咖啡、咖啡陪你、 漫咖啡、 名典咖啡等品牌都经历了“盛极必衰”。
当时,消费者走进咖啡馆的原因多是出于社交需求,所以传统咖啡品牌十分重视门店特色,在文化主题、环境打造上下了不少功夫。
上岛咖啡就凭借仿欧式装饰、圆拱形门面设计,以及白色咖啡杯和硬皮菜单,满足了一众消费者对高逼格社交的需求,尤其是商务人士;雕刻时光则是以文艺范,征服了一众学生群体和文艺青年;漫咖啡则以浪漫风格吸引了大量女性消费者。
2004年,上岛咖啡发展至高光时刻,当年门店数一度达到3000家,而星巴克2017年才达到这个体量(2936家门店),被外界调侃称持续吊打星巴克十年之久。
无独有偶,雕刻时光虽然门店数不及其他品牌,但从收入上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偏爱。据报道,2006年,雕刻时光营业额已经达到1000万,成为“民族第一咖啡品牌”,在或内市场地位堪称“中国式星巴克”。
外来品牌也曾凭借主打第三空间以及复合式咖啡店模式,在内地攻城掠地,比如咖啡陪你、漫咖啡等。2014年底,咖啡陪你门店达到近600家门店。官方对此自豪宣称,"数量仅次于进入中国20年的行业领袖星巴克"、“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就成为了行业翘楚”。
这些传统品牌曾一度霸占整个中国市场,即便是瑞幸、Manner等互联网品牌出现的头几年,也热度不减。2017年发布的《中国咖啡馆生存状况数据报告》显示,无论是按品牌流量排序,还是按平均店铺流量排序,太平洋咖啡、上岛咖啡、雕刻时光等传统咖啡品牌都榜上有名,互联网品牌则未见身影。
*图源《中国咖啡馆生存状况数据报告》
但这样的光辉岁月并没能长期维持下去。正如太平洋咖啡一样,随着瑞幸、Manner、M Stand等新兴品牌的出现,传统咖啡连锁品牌都走上了下坡路。
据窄门数据,曾经的行业翘楚咖啡陪你门店锐减,从2014年的600家降至35家,几乎退出中国市场;漫咖啡也在2020年被曝出已经关闭三分之二的门店;名典咖啡甚至因为不给消费者退卡就悄然闭店,被投诉至315平台。
之前吊打星巴克的上岛咖啡现在则被星巴克吊打,门店数量从3000家削减至236家,剩下的236家店也不再以咖啡为卖点,而是转型成了一个中西结合的餐厅,菜单上汇集了火锅、毛血旺、肥肠面、葱花饼、烤串等各种中餐,为了吸引消费者还设置了棋牌室。
没关店的品牌也在艰难度日。根据第一财经调查数据,到了2021年,太平洋咖啡、上岛咖啡等传统咖啡连锁品牌已经成为消费者最不推荐的五大品牌。在这之前,上岛咖啡甚至被曝出强制消费。
相比之下,互联网咖啡则在这一时期快速崛起。如今再看国内市场咖啡品牌排行榜,上榜的大部分品牌均为瑞幸等新兴品牌,“太平洋咖啡们”则不见踪影。
*图源窄门APP
03
““太平洋咖啡们”怎么不香了”
曾经让无数人追捧的传统咖啡馆怎么就不香了呢?
第一财经曾做过一个品牌好感度偏好度(愿意推荐比例)调查,其中,瑞幸高居首位。而“性价比高”“购买渠道方便”“产品口味好”则是消费者投票给瑞幸的前三大理由。
这也是所有新兴咖啡品牌的特点。
2018年前后,瑞幸、Manner、幸运咖等一众主打低价的品牌成立,Manner甚至喊出“始终坚持咖啡应是一种亲民、能让所有人消费得起的健康饮品”的口号。
这些品牌降低了咖啡的消费门槛,也符合当下的消费理念。正如沈萌所说,经济走弱改变了咖啡消费的模式,消费者已经对价格更高的咖啡去魅。
据《2024年中国饮品行业产品报告》,30元以上外卖咖啡销量占比仅10.9%。而直到现在,上岛咖啡北京某店的咖啡售价仍在35元到40元,与太平洋咖啡北京门店的咖啡售价差不多。即便是堂食,也有瑞幸、Manner等可供选择的平价品牌。
*图源《2024中国饮品行业产品报告》
不仅如此,新兴品牌还拓宽了消费场景。传统咖啡连锁品牌主打线下消费场景,消费者只能在店里喝咖啡。“瑞幸们”则采取了“线下+线上”的互联网运营模式,满足了有配送需求的消费者。
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兴品牌在产品创新上一直很给力。
据极海数据监测,瑞幸从2021年到2023年3年间,上新频率分别是2.2款/周、1.5款/周、2款/周。iBrandi品创统计的数据则显示,自去年6月至10月,Manner做了10余次小范围营销动作,一周一联名,联名即有新产品,且新品中经常有爆款产生。
瑞幸的生椰拿铁、厚乳拿铁、焦糖玛奇朵、陨石拿铁上市即火;Manner研发出的“熊猫拿铁”也为自己招揽的了不少消费者;M Stand燕麦口味的“鲜椰冰咖”不仅一度成为自家“头牌”,甚至逐渐成为其他品牌的标配。
而“太平洋咖啡们”的新品在市场上却没有激起任何波浪,迭代速度也很慢,据壹览商业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太平洋咖啡只上新过11款新品。
就连建立的优势也逐渐被消磨。
过去,传统咖啡连锁品牌因为能为大众提供社交空间收到欢迎,而现在,新兴品牌正以更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方式打造出更多第三空间,其“咖啡+简餐”产品结构也被新兴品牌的“咖啡+轻食”迭代。
如果想翻身,“太平洋咖啡们”能采用的方法可能只有摒弃过去,向年轻化方向发展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