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会被规模反噬吗?现在有答案了

虎嗅APP
31 Oct 2024

话题王瑞幸今年的舆论处境,可谓冰火两重天。

某种维度上看,瑞幸今年的表现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门店数破两万,跻身连锁餐品行业前三;联名IP持续制造热度;拿下巴西咖啡豆采购总量约12万吨大单;占掉全国咖啡烘焙已投产产能近20%的瑞幸江苏烘焙基地也正式投产。

一切似乎欣欣向荣,但质疑如影随形。

今年一季度,瑞幸由盈利转为亏损,这是其连续八个季度实现盈利后的首度亏损,同时,同店销售额下滑、营收增速放缓等财报表现,让瑞幸持续面对着“盲目拓店,被规模反噬,发展遭遇瓶颈”的声音。

同一个瑞幸,截然不同的两面,哪个才更接近真实?或者说,极速扩张之下,瑞幸的发展是否可持续?当下的瑞幸是只有规模的纸老虎还是真强健?

在看好与看衰的喧嚣中,围绕瑞幸的疑问迎来了阶段性的解答。

10月30日,瑞幸咖啡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在这份最新财报中,咖啡巨兽究竟要把自己乃至行业带向何方,答案暗藏其中。

左手扩张,右手盈利

瑞幸会被规模反噬吗?三季度财报给出的答案是:高速扩张的路,瑞幸没有走错。

在连续两个季度的利润表现均不如人意后,瑞幸在三季度强势反弹。

三季度财报显示,瑞幸咖啡第三季度总净收入为101.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4%,单季净收入首次破百亿,创历史新高。2024年第三季度瑞幸咖啡在美国会计准则(GAAP)下营业利润为15.57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率为15.3%。第三季度净利润达到13.03亿元人民币,同样创下新高。

利润创新高,是瑞幸回击市场质疑的重要武器。过去一段时间,市场将瑞幸的利润缩减乃至亏损归咎于高速扩张,而从三季度财报中可以看出,报告期内,瑞幸扩张速度未减,财报显示,第三季度瑞幸咖啡净新开门店1382家,截至第三季度末,门店总数达21343家,其中自营门店13936家,联营门店7407家,门店规模稳居中国咖啡行业首位。在国际市场方面,本季度瑞幸在新加坡净增8家门店,季度末门店总数达45家。

扩张依然在继续,但瑞幸挣钱的能力回来了,“规模反噬论”显然站不住脚。另一个可以佐证瑞幸并非盲目扩张的证据是,瑞幸来自联营门店利润分成同比大幅提升。

瑞幸门店分为直营和联营两大部分,其中,对于一线、超一线等重要城市和区域,瑞幸通常选择直营,联营是瑞幸占据下沉市场点位、扩充门店数量的重要方式。瑞幸不向联营商收取加盟费(前期会收取装修费、设备费和保证金),而是与联营商进行门店毛利的比例分成。

由于不收取加盟费,单纯的门店扩张对瑞幸并没有太大实际利益,只有联营店业绩好、毛利高,瑞幸的收入才会高,瑞幸与联营门店的利益紧密捆绑。

三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来自联营门店利润分成同比大幅提升,达2.934亿元人民币(4180万美元)。这意味着,瑞幸在下沉市场的扩张得到了市场的检验。

联营门店利润分成同比大幅提升的表层原因是门店数量变多,但这不只是加法那么简单。从全局竞争的角度,联营店加速了瑞幸的扩张,能够率先占据核心位置,让咖啡覆盖更多低线消费者,同时挤压竞争对手的空间。

结合联营门店利润分成及联营门店数量,可以大致推测出瑞幸联营门店的平均营利情况,放在行业内横向对比也是有竞争力的。在完善全国门店网络、抢占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优质加盟商是品牌争夺的重点资源。基于当前的经济状况,加盟商会希望与更稳定、更有盈利空间的品牌合作。从这个维度来看,瑞幸联营门店利润分成的大幅提升,也显示了其联营模式的稳固和可靠性,既很好地服务了现阶段的目标,也为接下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过去一段时间,瑞幸因规模备受质疑,而三季度,瑞幸的利润回升、联营门店利润分成增长,瓦解了质疑存在的基础,原因也正是因为“规模”二字。

从门店数量、用户数、营收规模、利润表现等硬指标来看,瑞幸是中国咖啡市场毋庸置疑的头号玩家。本季度,瑞幸收入、月均消费用户数等关键指标,都创下新高,除了创下新高的收入和利润外,本季度,瑞幸月均交易客户数也同比增长了36.5%,达到7985万,累计用户数则突破3亿大关。

规模带来的采购成本优势、品牌影响力、供应链能力,锻造了瑞幸更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扩容的咖啡豆烘焙产能,完善的供应链布局,以及深入源头产区的咖啡豆采购布局,是瑞幸管理两万店供应并保证品质如一的底层支撑,这些投入,在进一步提高了瑞幸全流程的运营效率和市场敏捷度的同时,也显著摊薄了相关成本。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一增一减中,规模带来的竞争优势愈加突显。

三季度的财务表现是瑞幸规模效应的最佳说明,也是理解瑞幸为何如此重视规模的解题线索。

飞奔是阶段性的宿命

为了规模,为了更快速度的规模,瑞幸确实在一定时间段内牺牲了部分利润,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飞奔可以说是瑞幸在这个阶段的宿命。

规模就是市场现阶段的关键词。

过去几年,中国的咖啡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近三年来,中国咖啡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14%,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3133亿元,较2023年的2654亿元增长18%。

德勤调研数据显示,从市场结构来看,国内一、二线城市已养成咖啡饮用习惯的消费者消费杯数分别为 326 杯/年和 261 杯/年,但全国的平均数字只有 9 杯/年,下沉市场还有巨大的可增长空间。

同时,国内餐饮行业整体的连锁化率都在快速提升。美团数据显示,2021年,餐饮连锁化率是18%,2023年这个数字提升到了21%,与美国50%的连锁化率相比,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下沉市场是连锁咖啡品牌们的兵家必争之地。与高线城市相比,下沉市场需要做更多的品牌建设和用户习惯培育,通过门店与消费者高频接触,培养消费习惯,从而加速市场培育,这是行业领导者必须做的事情。在高线市场,加密门店数量可以加强品牌在区域内的竞争力,通过锁定优质点位、足够的品牌曝光度来锁定客群。

围绕市场现状,瑞幸的扩张策略也有的放矢:下沉市场加速开新店,强调进攻;高线城市加密现有门店网络,注重防御。攻防结合,扩大生意版图。

规模足够大,意味着更大的议价权,更大的品牌影响力,这些都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无形资产。在咖啡行业,瑞幸依靠规模能够不断集聚更多优质资源,提高产业链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实现以更低的价格为顾客提供更高品质的饮品。

瑞幸之所以在第三季度的利润非常可观,同店利润率下滑也实现了收窄,正是源于瑞幸的品牌口碑、强大供应链、规模化优势。

规模是过程也是结果,但只谈规模不论内功,规模只会沦为空谈。瑞幸在三季度财报中的表现,不仅源于“规模”,更离不开其在规模背后做的一系列功课。

商业竞争不能刻舟求剑

今年8月29日,总投资约30亿元的瑞幸咖啡创新生产中心在青岛正式动工,中心建成后,预计年烘焙产能5.5万吨。而就在四个月前,瑞幸咖啡(江苏)烘焙基地才刚刚正式投产,这家工厂占全国咖啡烘焙已投产产能的近20%。

拉长时间线来看会发现,瑞幸不仅是开店狂魔,也是建厂狂魔。

早在2021年4月,总投资2.1亿人民币、年烘焙产能1.5万吨的瑞幸咖啡首个烘焙工厂在福建正式投产。随后,瑞幸马不停蹄开始建设江苏烘焙基地。历时四年,江苏烘焙基地于今年4月正式投产,不到半年,青岛瑞幸咖啡创新生产中心接棒动工。

对烘焙能力的建设,是瑞幸修炼内功的一个缩影。

今年,瑞幸咖啡签下大单:2024年至2025年,瑞幸咖啡计划向巴西相关咖啡产区采购总量约12万吨的咖啡豆,成为巴西在中国最大的咖啡豆采购合作伙伴。延续了其自创始以来坚持将高品质要求推进至原产地“最后一米”的战略。目前,瑞幸仍在加速在东南亚、非洲、中美洲、南美洲等咖啡产区国的采购布局。

今年3月,瑞幸首个咖啡鲜果加工处理厂——云南保山鲜果处理加工厂进入试运营阶段。此外,一直以来,瑞幸与全球优质大牌供应商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对品质的要求甚至落到了每一台咖啡机上。

这些实打实的投入,让瑞幸一块块补齐了从源头的生豆采购,到鲜果处理,再到仓储、烘焙、包装、物流到门店的全链条。正因为供应链能力的持续完善和强大,有规模化的咖啡生豆烘焙能力,瑞幸才能保持高品质且稳定的品控,闪电般的规模化扩张也才能得以实现。在支撑自身发展的同时,瑞幸也间接促进了行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向内修的地方,瑞幸还有很多。

瑞幸平均三天就要推出一款新品,背后是瑞幸贯穿产品分析、菜单管理、产品研发、测试到优化各个层面的数字化研发体系在做支撑。庞大的门店矩阵深入市场的毛细血管,实时接收和回传着市场最新的动向,并持续反馈到瑞幸的研发和生产中。强大的供应能力又保证了密集的上新节奏下,超两万家门店仍能同步上新且品质如一。

在供应链、营销、产品、运营、研发上磨练出的后端能力,让瑞幸在市场竞争中更加自如。

商业竞争不能刻舟求剑。

在市场需要扩张的时候,瑞幸选择了飞奔,当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后,则要平衡好生存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市场趋势与自身发展需求,瑞幸选择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与此前四个季度相比,在2024年三季度,瑞幸的扩张速度开始放缓,与此同时,其在品类创新和跨品类上的尝试,又给出了其在门店网络的扩张外纵向深挖单店价值的可能性。

今年8月,瑞幸推出乳茶系列产品,其中轻轻茉莉·轻乳茶上市首月杯量就突破了4400万,轻轻茉莉·轻乳茶的成功,意味着瑞幸有能力打造咖啡之外的爆品,满足用户上午咖啡下午乳茶的需求。而优享店、快取店、外卖厨房店乃至自助咖啡机的丰富店型,更为瑞幸承接不同需求、拓宽场景,实现全时段、全场景的覆盖,提供了可能。这些,都会拓宽、做厚瑞幸的发展空间。

梳理完瑞幸每一步的动作可以发现,瑞幸正沿着先做大再做厚的路径,一面稳扎稳打地抢占市占,一面通过不断的产品研发与创新、长期复利增长,来提高企业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最终服务于夯实市场领导者地位的目标,在长期被国外品牌统治的咖啡赛道,插上一面中国企业的旗子,在被舶来品定义的口味中,写出中国饮食文化的话语权。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