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的瑞幸,慢行的星巴克,谁更懂中国咖啡市场?

蓝鲸财经
04 Nov 2024

文|极洞察

当下,中国咖啡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瑞幸和星巴克的竞争不仅在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口中广受关注,更在千家万户的早晨和午后形成了无声的选择。瑞幸的门店遍布大街小巷,以高频次新品和促销活动笼络人心;星巴克则凭借着经典的“第三空间”风格,在精致、稳定中渗透用户体验。两者的对比,恰恰展示了不同品牌在中国市场适应消费变革的路径选择。那么,瑞幸的“快”与星巴克的“慢”究竟如何在同一个市场里“过招”,其背后又藏着哪些消费文化的转变?

一、狂飙的瑞幸:破百亿、开店潮与“爆款”供应链

2024年第三季度,瑞幸创下总净收入101.81亿元人民币的成绩,首次单季营收破百亿,增速达41.4%。这个成绩的背后是瑞幸“极限速度”的门店扩张与市场渗透。截至第三季度末,瑞幸的门店总数已达21343家,单季净新增1382家,遥遥领先于星巴克的7596家。这种极速扩展不仅让瑞幸从一线城市迅速渗透至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还通过频繁的市场曝光带来了极高的消费者认知度。

爆款新品:供应链的支撑和社交货币的打造

瑞幸的爆款创新策略尤为突出。仅在2024年第三季度,瑞幸推出的“轻轻茉莉·轻乳茶”便在首月售出4400万杯,成为当季热销的饮品。这种高频次的产品更新和爆款策略,并非只是迎合潮流,更是瑞幸的“社交货币”——通过持续更新的口味与包装设计,将用户参与转化为社交传播的一部分。新品的密集推出极大提升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记忆点。

不过,支撑这一策略的背后,是瑞幸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为了保持产品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瑞幸在全国建立了多个生产工厂,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能力。这使得瑞幸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和快速的供应响应能力,保持市场优势。这个过程中,瑞幸有效地控制了成本,确保了其低价策略的可持续性。

数字化驱动与用户高频复购

瑞幸的用户复购率同样值得关注。2024年第三季度,瑞幸的月均交易客户数达7985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1.8%。这一数据说明瑞幸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社交的“网红产品”,而是逐渐融入日常的咖啡消费中。借助数字化工具,瑞幸通过APP获取用户数据,精准把握消费者喜好,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优惠。这种高频复购不仅带动了收入增长,也让瑞幸的门店高效运营成为现实,较低的管理和推广成本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

二、慢行的星巴克:第三空间、县级市场与会员体系

与瑞幸截然不同的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依旧坚持自己的“慢功夫”。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星巴克从未一味追求门店数量,而是更注重品牌调性和用户体验。2024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新增290家门店,净新增790家门店至7596家,涵盖近千个县级市场,虽然增速不及瑞幸,但在空间体验上保有独特的“慢节奏”。

“第三空间”之美:如何在县级市场站稳脚跟?

星巴克的门店体验仍然是其品牌资产中的核心。星巴克始终注重为顾客打造“第三空间”——一个在家与办公室之外的社交休闲空间。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星巴克的门店往往选址在购物中心和高档商业区,成为白领和城市中产的休闲之地。对于这些用户来说,星巴克不仅仅是消费场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2024财年,星巴克还深入了县级市场,试图将这种体验模式向下延伸。这一策略迎合了当前县级市场的消费升级需求。在这些县级市场,星巴克依然坚持高端定位,并没有为适应县级市场而大幅度调整门店风格,而是通过稳定的产品品质和门店风格吸引更愿意尝鲜和追求品质的消费者。

会员体系:星享俱乐部与长期用户关系的建立

星巴克的会员体系是其客户黏性的关键组成部分。截至2024财年,星巴克在中国的星享俱乐部会员数已达到1.397亿,其中活跃会员达到2350万,占其总客户量的相当比例。会员体系不仅为星巴克带来了稳定的复购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品牌的附加值。在价格上,星巴克采取了较高的定价策略,而会员体系通过积分、优惠券等形式将价格高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让消费者更愿意长时间粘着在品牌上。

星巴克依托会员体系不仅实现了销量增长,还通过个性化推荐和积分计划,建立起用户长线关系。尤其是对于年轻用户,星巴克用品牌的方式打造一种社交身份认同,会员体系的深度绑定让星巴克成为他们消费习惯中的一个节点。

三、双雄对峙:中国市场的分层与消费文化的变迁

瑞幸和星巴克虽然同属咖啡品牌,但其目标客户和定位存在明显的分层。这种分层不仅是企业战略的选择,也是消费者在快速发展的咖啡文化中逐渐形成的消费习惯的表现。

瑞幸与“平价咖啡”潮流

在瑞幸的商业模式中,咖啡成为了一种高频、日常化的消费品,而非仅限于“高端享受”。瑞幸的“低价高质”形象和价格促销,使得它迎合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工作繁忙的年轻人群体。这些用户更倾向于购买一杯快捷的咖啡,而不再追求环境和体验的精致度。在这种趋势下,瑞幸快速扩展的门店和稳定的低价模式,使得其成为“平价咖啡”的代表,也让更多人将咖啡视作一种“即时消费”而非“优雅享受”。

星巴克与精致生活的对抗性平衡

相较于瑞幸,星巴克的品牌形象更偏向于“精致生活”。其第三空间、较高的定价策略、严谨的选址,以及相对优质的服务,吸引了那些更看重品牌体验和社交体验的中高端用户。对于这类用户而言,星巴克不只是“喝咖啡”,更是一种放松、体验生活的方式。这种品牌调性和用户关系的深度绑定,使得星巴克在用户心目中具有更高的品牌溢价。

四、未来的咖啡市场:“快”与“慢”能否继续并行?

当前,中国咖啡市场的增长潜力仍然可观。《中国咖啡产业报告 2024》数据显现,截至 2024 年 3 月,国内连锁咖啡门店共计 52308 家。全国 77% 的门店被排名前十的连锁咖啡品牌所占据。2023 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到 2654 亿元,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7.14%。预计 2024 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将增至 3133 亿元。对于瑞幸和星巴克而言,这一潜力空间意味着他们有机会继续扩展各自的市场地盘,甚至可能从市场分层走向更广泛的市场渗透。

瑞幸的“快跑”还能持续多久?

瑞幸的增长路径在财报上看似光鲜,但挑战也同样显著。高速扩张的门店和密集的产品上新,需要更强的供应链和物流能力。尤其是瑞幸下沉到更低线城市后,物流成本和管理难度将不断上升,而这些城市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价格敏感度更高,如何平衡成本和营收是瑞幸必须面对的问题。

星巴克的“慢工出细活”将迎来何种考验?

星巴克的高端定位在一线城市依旧占据优势,但在下沉市场的扩展中面临诸多考验。其第三空间的门店体验在低线城市是否具备吸引力,会员体系能否有效触达这些市场,都是星巴克需要思虑的问题。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适应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这对于星巴克来说,将是一个考验其品牌塑造力和灵活性的挑战。

小结:在“快”与“慢”之间寻找平衡

瑞幸和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的交锋,正如一场关于速度与深度的较量。在这个高度分层、多元化的消费市场中,瑞幸以惊人的速度刷新着大众对咖啡的认知,而星巴克则以其独特的空间和品牌体验,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身份和生活方式的象征。两者的竞争不仅影响了市场格局,更折射出中国消费者逐渐丰富的需求层次。

未来,中国的咖啡市场将继续扩张,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也将推动更多品牌和模式的创新。瑞幸和星巴克究竟会走向何方?是继续各自加速,抑或会在“快”与“慢”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对于所有品牌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增长的游戏,更是一场如何理解和回应消费者需求变迁的深刻考验。在这场“快慢之争”中,最终定义中国咖啡消费时代的,或许并不是简单的速度或模式,而是在速度中稳固品质,在慢节奏中追求创新。‍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