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金融琅琊榜
前不久我们盘点了头部城商行,今天来看看头部农商行。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年涌现了多家省级农商银行/农商联合银行,令农商行群体格局变化较大,本文暂不将这些新型农商机构纳入讨论。
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去年二季度,央行对436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评级,高风险银行数量为337家,具体包括14家城商行、191家农村金融机构和132家村镇银行,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
相比城商行,农商行群体的生存状况更为艰难。由于起源于农村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先天不足,在股东结构和公司治理等方面都相对落后,称得上头部的农商行寥寥无几。
从资产规模来看,重庆农商行(渝农商行)、上海农商行(沪农商行)、广州农商行、北京农商行是仅有的4家总资产超过万亿的银行,并且都在2万亿以内。
从已经上市的农商行估值来看,重庆农商行与上海农商行断层式领先,二者目前市值在700亿元左右;再往后,广州农商行与常熟银行的市值仅为200亿元左右。
从经营业绩来看,重庆农商行与上海农商行同样遥遥领先。头部农商行的争霸赛,实际上是沪渝双雄之战。
本文主要基于四家万亿级农商行的最新业务数据展开,因三季报数据披露有限,为求数据口径统一,均采用2024年中期业务数据(北京农商行部分数据为2023年报数据)。
01
战略重点
重庆农商行是第一家总资产突破万亿的农商行,也是首家“A+H”股上市农商行,立足重庆辐射中西部,推进“零售立行、科技兴行、人才强行”战略,以“大零售”业务为核心竞争力的主体。
上海农商行在战略布局上,打造以财富管理为引擎的零售金融服务体系、以交易银行为引擎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三农”金融为本色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科创金融为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广州农商行以“成为国内一流商业银行”为愿景目标,发展“乡村金融、产业金融、消费金融、财富金融”四大特色业务,探索以营业网点为主阵地、以中小额资产业务为核心竞争力的经营模式。
北京农商行坚守“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扎根首都,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可以看到,重庆农商行与上海农商行均将零售业务放在了首要位置。重庆农商行将“大零售”作为核心竞争力,上海农商行则明确将零售金融作为战略“主战场”,举全行之力优先发展零售业务。
如果单看战略定位,重庆农商行与上海农商行与一般的城商行甚至股份行,并没有太大差别。而广州农商行与北京农商行对自身的阐述,更贴近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机构。
02
业务结构
4家头部农商行里,除了北京农商行,其他三家的零售业务占比都不低,整体在四成左右。
今年上半年,重庆农商行零售业务营收63.48亿元,占比43.27%,零售业务利润总额33.13亿元,占比40.16%;截至6月末,该行零售客户突破2,900万户。
上海农商行的零售实力与重庆农商行相近,上半年实现零售营收53.98亿元,占比38.79%;零售AUM余额7,735.37亿元,个人客户数(不含信用卡客户)2,390.54万户。
广州农商行在资产规模上紧紧咬住沪渝两家,然而经营业绩相差甚远。上半年,该行零售营收28.88亿元,占比39.31%。
然而,广州农商行看似较高的零售营收占比,仅仅是表象,更多是对公业务营收太弱所带来的结果。6月末,该行个人贷款占比23.89%,更能反映该行零售业务的真实状况。
北京农商行的经营业绩好于广州农商行,但与沪渝两家不在一个层次上。该行对公业务占据绝对大头,截至2023年底,其个人贷款规模409.13亿元,占全行贷款的比重不到10%,且其中超过八成为住房抵押贷款。
相比京穗两家,重庆农商行与上海农商行不断在向典型的零售银行靠拢。
03
净息差
要想进一步理解它们在业绩上的分化,要看净息差。
今年中期,重庆农商行与上海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达到1.63%、1.56%,均好于银行业平均水平;而广州农商行与北京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02%、1.07%,仅为前两家银行的2/3左右。
其中,上半年重庆农商行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139.64亿元,平均收益率4.07%,同比下滑0.43个百分点;客户存款利息支出81.94亿元,客户存款平均成本率1.79%,同比下降12个基点。
同期上海农商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137.63亿元,平均收益率3.93%,同比下降45个基点;吸收存款利息支出92.47亿元,平均付息率1.83%,同比下降15个基点。
广州农商行上半年实现利息净收入62.70亿元,同比缩水22.91亿元,净息差1.02%,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目前其整体生息资产年化平均收益率已经降至3.04%,整体计息负债年化平均成本率为2.10%,利差已经所剩无几。
北京农商行的净息差压力更大。据联合资信发布的评级报告,去年末该行净息差为1.07%;而据企业预警通综合测算,前三季度其净息差分别为0.88%、0.91%、0.93%。
广州农商行与北京农商行的艰难之处在于,高度依赖对公的业务结构造就了较低的资产收益率,而深厚的储蓄存款基础原本是竞争优势,在当前环境下反倒成为负累,压垮了净息差。
过往的高息差时代远去得太快,而它们躺着赚钱已经太久了。
04
不良率
尽管城市化的狂飙突进令头部农商行的“含农量”持续降低,但更高的涉农业务占比,以及客群的相对下沉,都让农商行所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更大一些。
具体而言,上半年,上海农商行不良率控制在0.97%,放眼整个银行业都属于优秀水平;北京农商行与重庆农商行分别为1.12%、1.19%,表现同样不俗。
广州农商行不良率达到1.87%,比另外三家高了一大截。其中,截至6月末,该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29.67亿元,占全行不良贷款的比重超过三成,不良率5.59%;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余额25.73亿元,不良率5.23%。
相比其他三家头部农商行,广州农商行有着最低的净息差与最高的不良率,经营业绩的疲弱也就成为必然。
上半年,广州农商行净利润为17亿元,重庆农商行与上海农商行分别为75.61亿元、71.43亿元,就连净息差同样落后的北京农商行净利润都超过40亿元。
这再次表明,净息差决定一家银行盈利能力的上限,不良率则决定着下限。风险管理是永恒的底线。
05
结语
2001年11月,张家港农商行挂牌,为全国首家由农信社改制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国城市化率从37.66%快速上升到66.16%,很多农村地区变成了城镇,很多农民变成了市民,这为农商行的客群结构与业务结构的升级奠定了基础。
不过,这一过程同时伴随着国有大行、股份行与城商行的扩张以及下沉,农商行很快就直面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由于种种先天不足,它们整体上处于弱势位置。
这或许是农商行难以逃避的命运:老老实实扎根农村也好,跟随时代潮流大举进城也罢,都并非坦途,很难在市场夹缝中做大做强。
目前而言,重庆农商行与上海农商行率先摆脱了宿命。今天的它们,从规模、业务到市值,距离头部城商行越来越近。
在这里,还有个小故事:苏州银行的前身是江苏东吴农商行,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由农商行改制为城商行的案例。当然,苏州终究不是一般地级市,有其特殊性。
至于广州农商行和北京农商行,有着与生俱来的体量优势,但在经营层面显著掉队。在它们身后,成都农商行、深圳农商行势头强劲,还有已经上市的常熟农商行、青岛农商行等同样不可小觑。
一个“两超多强”的格局日渐清晰。
责任编辑:曹睿潼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