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消费纪 十二
库迪的咖啡的陆正耀,被执行近20亿!库迪声称毫无影响,估计陆正耀自己都不相信!
从天眼查的信息来看,目前陆正耀被执行总金额近30亿元。
被踢出瑞幸后,陆正耀先后做了趣小面、预制菜等连锁餐饮,目前都是一地鸡毛。就像曾经的姚麦时期的休斯顿火箭,生的伟大,死的窝囊。
规模最大的库迪咖啡,其实一直游走生死的边缘,加盟商不赚钱,总部不断传出现金流断裂的边缘。
是陆正耀错了吗?
于这个“万众产新”的时代而言,陆正耀先生是伟大的先行者,用他的胆识用智慧,开创了新的天地。
如果没有瑞幸咖啡,中国咖啡产一定不会如今天一样繁荣。
但从最基本的开店来看,陆正耀先生错的一塌糊涂,就像当年重金中式糕点和线下零售的vc 们一样。
大家错在了:
只关注金融模型和估值算法,而忽略生意的本质。
忽略了消费需求本身,忽略每一个消费者是真实的个体,而非一个数据。
忽略了每一个线下门店的流量和营业是有上线的。
就像滴灌通,他的风险其实不是到底是不是债,是不是高利贷?非股非债的金融产品真的存在吗?
所有连锁门店的生意,应该关注门店的运营效率、产品本身、选址等细节的问题。如果门店的运营效率有问题,你前期所有在办公室所出来的财务模型,都不成立。
一旦出现风险因素,后期收益无法保证,注定是一地鸡毛。
那么,在 VC助推下的中国咖啡今天究竟发展的如何?
从数据看,中国在2023年末凭借5万多家的咖啡馆,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国家。
行业渗透率不断提高,中国咖啡市场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门店从直营到加盟、联营;产品上从传统意式咖啡到奶咖、特调、果咖。
你有没有为9.9元的咖啡下过单?过去一年,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消费者,95%消费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去年2月,本土连锁咖啡瑞幸前高管创立的库迪咖啡横空出世,开启“百城千店咖啡狂欢节”活动,一杯咖啡只需要9.9,甚至8.8,剑指瑞幸咖啡的价格带。
瑞幸果断接招,去年6月达成万店规模之际开启“万店同庆”活动,加入9.9元的低价咖啡竞争中。
不曾想,星巴克也悄悄推出了低价产品,Tims、挪瓦咖啡相继加入,中国咖啡正式进入9.9元时代。
剑拔弩张、争相低价的背后,是因为中国咖啡市场是个绝对增量的市场。
过去三年我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复合增速23.5%,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为2%。国内细分赛道中,2023年增速最快的就是咖啡赛道,达到了34.6%。
从市场渗透率看,中国咖啡历史并不长,市场渗透率也不高,2022年人均年饮用咖啡量仅为11.3杯。即便是在咖啡最受欢迎的上海,人均年消费量也只有20杯,对比美国和日本的380和280杯。
想要抓住增量市场,规模化和产品力都是品牌们比拼的关键。
市场初级阶段,各品牌想要破局,规模化自然是头等大事。也是去年,“库迪、瑞幸们”的规模之战更加激烈。先是库迪短短七个月,就开始了3000家门店;紧接着,瑞幸“万店目标”达成后,开放了带店加盟模式。
瑞幸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瑞幸门店总数已达13273家,其中自营门店8807家,加盟门店4466家。
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品牌们不仅要从低价吸引消费者,还要在产品力上下功夫。
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中国消费者的咖饮习惯正在变得日常化、多元化。不同于以美式、拿铁、意式浓缩需求为主的海外市场,咖啡本身就是舶来品,中国咖啡市场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咖啡小白”更喜欢奶咖、果咖、特调一类偏向多重口感的咖啡。
因此,中国本土咖啡除了“卷”价格外,还在“卷”创新,除了茶咖、酒咖,还有米咖、果咖,甚至出现了基于城市特色的花椒咖啡、冻梨咖啡、柿子咖啡等小众口味。
去年,最出圈的当属瑞幸与茅台集团的联名单品“酱香拿铁”,在2023年9月上市首日销量破542万杯,销售额破1亿元;将时间线拉长,爆款“生椰拿铁”的出现更是开辟了咖啡,甚至茶饮的新思路。
扎根于本土市场,口感上的创新和本土化,让中国本土咖啡品牌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咖啡胃”,也是瑞幸、库迪等咖啡品牌快速崛起的关键。
随着本土咖啡品牌的崛起,咖啡也成为国人闲暇之余的饮品,上班喝咖啡、空闲喝咖啡也成为国人的生活方式。
行业的热闹催生了整个咖啡产业链的发展与成熟。
如果回到最初的速溶咖啡时代,人们对咖啡豆的印象是模糊的;如今的一杯现制作咖啡的灵魂是咖啡豆,消费者也越来越注重咖啡豆的口味、产地和品质,因此往上游看,当下的咖啡市场,咖啡豆的选材与种植很关键。
在本土咖啡品牌尚未崛起时,阿拉比卡豆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现如今,随着瑞幸、Manner、Seesaw等多家本土连锁咖啡品牌都推出以云南豆为原材的产品,云南豆也逐渐受到关注。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达130万亩,咖啡生豆产量达11万吨,农业产值超33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
但与“国际豆”相比,云南豆的声量还甚少,更重要的是,据昆明日报报道,云南咖啡精品化率不足8%,低于全球10%的咖啡精品化率,而低精品率,意味着没有议价权。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咖啡市场不断发展,也在倒逼上游产业链的精细化发展。
此外,把咖啡豆磨成粉,再把咖啡粉萃取成咖啡液,原料形态的变化依托的是咖啡设备,这无形之中催生了咖啡设备行业。
Statista预测,2024年全球咖啡机市场收入将达到126.3亿美元。在速卖通总结的2023年跨境电商年度十大热卖商品中,咖啡机与扫地机器人、宠物用品一起,排在前三位。
需求多,规模大,咖啡机也告别了进口品牌的高价位。比如,九阳旗下Onecup胶囊机售价在400元-1400元之间,定价基本低于欧美品牌同类产品。
放眼中游,整个中国咖啡市场连锁品牌变多,不同模式和价格带越来越丰富。
Allegra Group旗下研究机构World Coffee Portal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的咖啡门店量接近5万家。细数之下,除了瑞幸占据五分之一外,星巴克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门店总数达到6806家,库迪门店也突破6000家,幸运咖门店达到近3000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连锁化的“快咖啡”品牌占据10元及以下价格带,星巴克占据30元+价格带,一些精品化咖啡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他们占据15-20元价格带,并获得资本的关注。
比如,先后获得来自今日资本、H Capital、淡马锡、美团龙珠与字节跳动投资的精品咖啡品牌Manner,开出了第1000家直营店;M stand获得了小红书领投的数亿元投资,门店数超500家。
可以说,在中国咖啡市场需求端,咖啡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提神醒脑的功能性饮品,而深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满足社交需求,有人选择线上提前下单,到店即拿即走;也有人愿意约上三两好友喝个“下午茶”。
进入到2024年,中国咖啡市场开始进入下半场。
首先的变化是,9.9元咖啡变少了。瑞幸的优惠券不再定时定点发放,库迪也在悄悄涨价。
更为现实的因素是,去年执着低价是为了寻找增量、扩大市场,但现在低价带来的不良后果也在慢慢浮现。一方面,这给了参与其中的品牌运营和成本带来很大压力,另一方面这对品牌供应链和管理也是一种考验。
以库迪为例,社交平台上出现不少加盟商吐槽的声音,热门原料缺货严重、爆品周边不足;也有不少消费者表示,产品品控不一等问题;更严重的,不少加盟商陷入转让设备、关闭门店的亏损中。
本质上,这些都是扩张速度过快,品牌供应链和管理没有跟上的结果。如果没有稳定的供应链,就没有稳定的口感,当价格回归理性时,品牌依旧吸引不到消费者。
某种程度上,激烈的价格战扰乱了原本定价高的咖啡品牌,尤其是精品咖啡。
按照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的定义,杯测综合评分在80分以上的咖啡豆制作的咖啡可以被称为精品咖啡,其盈利逻辑是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品质买单。
如果说9.9元咖啡卖给的是即拿即走的消费者,那20元以上的精品咖啡是卖给咖啡爱好者们。
但随着9.9元的咖啡降价,部分对价格敏感的咖啡爱好者开始摇摆,便给少数品牌带来压力。比如,Seesaw在近4个月时间里关闭了近40家门店,占其巅峰时期门店数量的五分之一。
之所以强调供应链和规模化,是因为这有助于品牌降低成本。比如,中信证券研究显示,直接采购熟豆会导致中间环节多产生20%-30%的溢价,如果能整合生豆和烘焙环节、减少中间渠道,规模上升后成本优势就会更明显。
据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达3817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以27.2%的增长率不断上升。
中国咖啡市场是热闹的,也是残酷的。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品牌们要做的是“酒”不仅要香,也要打破“巷子深”的束缚。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