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界
一抹缩影。
作者 I 杨继云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陈辰最近肉眼可见的忙碌起来,粗略罗列一番手中需求,并购交易意外占大头——上市公司寻并购标的,给国资机构找项目,逢人就问能出让控股权的上市公司……
过去几个月,类似的需求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并购新规之后,老板给我们连夜开会定方向。”言语之间,他似乎找回了久违的兴奋感。
在他的观察中,同行们都在推荐和pitch并购项目,“至少人手5个以上”。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缕风向标。正如不久前,上海一家精品FA机构的合伙人决定,全面转向并购,不仅专注FA交易,还开始募集一只人民币并购基金。大家憧憬着——靠并购杀出一条血路。
最近,FA忙着找并购项目
今年并购,历历在目。
FA们的感受尤为深刻。正如并购六条提出——活跃并购重组市场离不开中介机构的功能发挥,接下去将引导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交易撮合和专业服务等功能,助力上市公司实施高质量的并购重组。
从业多年,陈辰感受明显到今年的变化,“最近大家见面都会聊起并购,很多上市公司也找来提标的需求。”
众所周知,今年一级市场集体放缓,从中进行撮合交易的FA成交率越来越低,忙前忙后常常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有人半年多不见“开张”,不得不把FA当作副业来做,裁员声音此起彼伏。
此时此景,并购意外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流向并购,同时可供并购的标的也呈现井喷,FA收到的需求列表则越拉越长。
“能明显感到并购需求很强,无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上市公司出售资产,甚至是中小企业的整合式并购,现在报价比较理性,也更贴近预期。”一位FA从业者说道。
当中,国资并购明显活跃起来。犹记得在清科第十八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大会上,国新基金董事总经理沈毅分享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并购中,国资央企并购数量超过了60%。
“一方面国资资金比较充裕,可以低成本加杠杆;另一方面资产价格便宜了,尤其是一些优质企业愿意谈出让控制权。”长江产业投资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涵补充说。
陈辰继续忙着出差,最近他要帮珠三角某制造业大市国资投资平台找一家上市标的,新能源、新材料及上下游领域公司,标的营收10亿元以上,资产负债率低于60%。更重要的是,“需有产能可以落地。”
开始接受被并购的命运
并购交易此起彼伏,除了投资方亟待退出、寻求落袋为安的迫切,更有创始人心态发生的微妙转变——开始接受现实,放弃幻想。
清科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5494起,同比下降28.3%,剔除偶发极值案例后,投资金额同比下降了28.6%,依旧是缩紧的态势。一级市场融资困境,不少创业公司融不到下一轮。
于是我们看到,今年以来,不少困于生存线,迫切需要现金流但融资受阻的创业公司,通过被并购,避免了回购压力和破产的命运。
甚至,不乏项目寻求打折出售。
等不到IPO,部分创始人决定不再死磕,转而把公司卖了。
这并不难理解。随着企业IPO阶段性缩紧,留给初创公司的退出口径愈发狭窄,市场不仅对企业自身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拉长了IPO的时间表,不少企业的上市梦折戟。
现状摆在每一个人面前。苦苦等待IPO上市无异于一场豪赌,不如把企业交给下一个买家,清晰简单的退出,保留体面。
放眼望去,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接受了被并购的命运。日前,指纹芯片大厂汇顶科技公告将买下云英谷的控制权,后者掌舵者是清华学霸创始人顾晶,这家公司此前经历10多轮融资,背后投资方云集,还曾启动上市。但如今,云英谷放弃IPO,转而选择了卖身。
不久前,字节也买下一支团队——深圳市十大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变更,正式由字节跳动100%持股,前者成立于2019年,旗下拥有耳机品牌Oladanc。收购完成后,创始人李浩干入职字节跳动。曾在2023年押注Oladanc的蓝驰创投、黑蚁资本、蜂巧资本等,不到一年便实现退出,结局难得。
卖掉公司,体面离场,成为大时代里的另一种选择。
正如一位券商投行委负责人所说:“适合继续IPO的企业,通过并购把规模做大,有助于快速满足IPO的标准;而对于独立申请IPO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直接卖给上市公司,或者其他的买家,也不失为一个好出路。”
谈不拢的价格
并购,依旧路漫漫
打开思路,调整心态,一级市场正在直面这样的一幕幕。
曾经“非IPO不退”的明星创业公司,如今纷纷掉转船头走向并购,但也有人“放不下身段”——上市只差临门一脚,辛辛苦苦创业数载,并不甘于被出售。想要完成一笔并购交易,各方仍需放平心态。
换句话说,能否坦然接受并购,是交易达成的重要第一步。
而最好的交易时机往往转瞬即逝。一家产业投资基金负责人介绍,他们梳理一番后发现,过往成功的并购项目往往需要六七年的长期布局,以及一个非常恰当而又正确的时机,绝非一蹴而就。
华南一家FA分享了一个案例,此前追踪的一家新材料公司创始人,今年面对身后数位亟待退出投资方,以及持续走低的估值,终于松了口。然而,FA介绍来的买方始终不能让他满意,几番撕扯后依旧是不了了之。
承载了多方期待的并购交易,现实情况下并没有那么简单。
困境之一或许在于,买卖双方对于并购估值预期的严重错配。
一位券商负责人现身说法,在他撮合的一些交易中,前期双方谈的都非常融洽,但到最后估值时,发现买方和卖方对于估值的预期存在不可调和的差异,且短期内根本无法通过谈判去解决。
“当IPO退出通道近乎关闭,这种情况下的并购如同城下之盟,并购价格就会大打折扣,扭曲的价格会使此前投资者的利益大受影响。”一位创投圈资深从业者最近写道。
“没有完美的并购,只有合适的价格”。最近一家芯片公司在并购过程中,为了平衡各方利益,采用差异化作价和评估值的方案,其中差额由管理团队股东让渡,使首轮投资人获得超70%的收益,其它外部投资人也获得20%以上的收益,最终圆满落地。
如何在最佳时期做出并购的决策,扣下扳机,成了很多企业宿命般的一刻。
责任编辑:王若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