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穿越周期、不为波动所困的方法论,根本在于“升维”,只缘身在最高层。
门槛提升,BC进入2.0时代
在“后摩尔时代”,超摩尔定律通过引入新材料、器件结构和系统架构,为集成电路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同样在光伏领域,BC技术以通过优化电池结构和高兼容性,突破了传统电池的物理限制,展现出超越传统光伏技术的性能增长潜力。
当然,也抬高了门槛。
高门槛,一是转换效率的增长潜力。
目前,行业内公认的单结晶硅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是29.4%。而BC电池的转换效率理论极限可以达到29.1%,被认为最接近单结晶硅电池极限转换效率的电池技术。
尤其今年以来,BC电池技术关键指标多次打破各项转换效率纪录及量产记录,推动BC跑步进入“2.0时代”。
二是,当其他技术路线逐渐趋近效能瓶颈时,xBC技术作为高包容性的平台型技术,兼容性和适配性的“天赋”愈发凸显。
通过叠加TOPCon、PERC、HJT、钙钛矿等技术,BC可进一步提升效率,从而无限接近转换效率的极值。
同时,BC电池还具有正面100%受光、双极钝化接触结构、无银金属化涂布等独特性能优势;其组件,亦拥有超高焊接稳定性、抗隐裂、高温抑制和阴影发电优化等竞争优势。
相比TOPCon,BC技术具有一些无法比拟的优势。
比如,转换效率天花板更高。TOPCon技术理论极限转换效率为28.7%,而BC技术极限转换效率可达到29.1%,叠加钙钛矿的极限效率甚至能达到43%。
再比如,BC电池可做到正面无栅线,作为分布式组件外形较为美观。
TOPCon在产线兼容性和量产难度方面,有一定优势。这也是为何此前BC电池技术一直偏“小众化”,主要还在于BC技术与投资门槛偏高。
因此,唯有技术储备与资金实力雄厚、研发创新能力突出的龙头厂商方可为之——但这恰恰也是BC技术坚定拥护者走“差异化”路线、避免恶性竞争的优势所在。
而“IC化趋势”,更综合性地抬高了这一门槛。
随着光伏电池技术快速迭代、流程步骤显著增加,其工艺管控也从P型电池时代的单点把关,转变为N型电池时代的全过程控制模式。
光伏电池技术工艺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向IC化演变,即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靠拢和看齐。制造商须具备通管全局的制造能力和更精细的工艺控制能力,以实现更高的产品效率和性能。
此外,产业竞争模式也将从价格层面的低阶竞争,升级为技术及工艺层面的中阶竞争,最终上升为制造流程标准化、精细化的高阶竞争。
BC领域的竞争,更多体现出这种高阶化竞争特征。
当BC电池的工序更加复杂、各环节工艺难度有所提升、制程管控点显著增加后,产品的可靠性也相应大幅提升,并出现了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等革新性特点。
BC生态方兴未艾,考虑到其可叠加、兼容多种技术的稀缺性,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加之门槛高、有实力的竞争者并不多见,BC赛道仍处于蓝海红利期和蓬勃期。
“技术+”联盟,立于生态C位
Maxeon(SunPower)是IBC电池的开山鼻祖,也是基于隧穿氧化层钝化多晶硅接触技术的BC电池技术的发明者与产业化的先行者。
1975年,Schwartz和Lammert提出背接触式光伏电池概念。1984年,斯坦福教授Swanson研发出IBC类似的点接触太阳电池,并于1985年创立Maxeon(MAXN.O)的前身SunPower,进一步开发IBC电池技术。
SunPower在于2004年规模量产研发出第一代大面积IBC电池A-300,转换效率达21.5%,产能达400MW;并于在2007年规模再推出可量产、平均效率达22.4%的第二代IBC电池,转换效率达22.5%,产能达600MW;由此开启GW级IBC电池产业化进程。
2020年,TCL中环(002129.SZ)与道达尔(TTE.N)达成合作,Maxeon从SunPower分拆成为为独立公司,并承载SunPower的品牌及研发部门、除美国和加拿大以外的全球生产及销售业务,掌握全球IBC及叠瓦专利库。
公司创办近40年以来,在全球多个国家连续规模量产IBC电池与组件20多年,并11次打破世界纪录。在30余个国家,Maxeon拥有包括IBC电池结构专利、独特材料、专有工艺等在内的超过1900项专利。
BC本身的结构特征就赋予了其高效率。而Maxeon采用高效背接触(IBC)技术系列产品的光电转换效率,一直在全球商业化生产的同行业产品中居于领先地位。
今年3月,Maxeon宣布将在第三季度在全球销售的第7代组件产品,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组件转换效率达到24.9%,并获得了其他权威机构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认证。
Maxeon 6和Maxeon 7组件
11月下旬,Maxeon首席工程师徐光琦在12th bifi PV Workshop 2024 Zhuhai上表示,Maxeon下一代的IBC产品组件转换效率将突破25%,生而对热斑免疫。通过专利的金属基底,该产品具备抗隐裂性,采用无铅、无银技术,具备为优选客户提供高达40年质保的能力,年衰减更低。
为何是40年质保?
对于下游客户来说,光伏电站是一项可长达40年之久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光伏组件又占到该投资接近三分之一。因此,除了日新月异的效率追赶之外,可靠性也是电站全生命周期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之一,两者都要兼顾。
而可靠性即是Maxeon的IBC产品的构建护城河的“关键砖”。
Maxeon电池板的年衰减率仅为0.25%,这意味着在实际使用40年后,电池板仍能保留接近90%的原始功率评级。
虽然市场上多款xBC产品(如ABC、HPBC等)在转换效率方面也“能打”,但组件的可靠性、耐用性和环境适用性仍需时间的检验。
20多年技术积累与产品迭代塑造了Maxeon产品显而易见的领先优势。这些优势,集中体现在:坚固的金属基础和抗裂性,能承受极端天气条件;反向偏置特性使其在遮荫时安全运行,不形成热斑、减少损害风险;低运行温度有助于提高能量产出效率等方面。
同时,相比其他技术路线的电池,IBC电池在局部遮挡情况下的抗热斑表现更优。
由于Maxeon独特的电池设计,在有遮挡情况下热斑温度都控制在组件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85摄氏度),采用其它电池技术的半片组件(比如TOPCon,HJT),由于其很高的反偏电压,在有遮光的情况下,电池的热斑温度很高(超过150摄氏度);特别是旁路二极管失效的时候,在遮挡条件下,热斑温度会导致背板烧穿或玻璃爆板。
效能边界持续突破,犹如“跑鞋”,令领跑者的步伐轻快有力。专利壁垒,则为追赶者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兼顾效率与可靠性之下,Maxeon的IBC产品,尤其在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受到青睐。
以光伏海外主要市场--欧洲为例,大部分新增装机量都以分布式为主,且当地居民更喜欢黑色屋顶的建筑风格,相当契合BC电池的表现特征,可做到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V,光伏建筑一体化)。
其次,在海外,知识产权被视为创新企业发展的主要资源。欧美市场分外重视知识产权,这令掌握海量专利的Maxeon,有机会在海内外率先构筑起“专利屏障”。
专利屏障,是指原创技术企业,通过专利保护其技术创新,防止竞争对手未经授权使用其技术,从而维护前者在竞争市场的优势。
其中,一个有力的“杀招”,是“域外禁令”。
侵权企业在海外销售,将面临专利诉讼压力,进而影响其在某一特定区域/国家的销售,丢失客户、进而影响其市场份额。
例如,2020年1月,夏普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了针对OPPO日本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并要求法院禁止日本OPPO在日本市场出售5款涉侵权手机。
同在这一年,Maxeon Solar起诉某光伏一线企业的日本公司,未经许可使用叠瓦式太阳能电池组件专利。之后,双方签署了和解协议,该公司在2025年6月30日之前不再于日本地区销售这一产品。
光伏企业遭遇技术性专利侵权争议,在欧洲或美国打专利官司,除了侵权责任惩罚性赔偿外,还可提起简易跨境临时禁令,申请海关查扣货物。
如果扣留货物时间较长,将对企业产品出货、品牌口碑造成严重影响。售卖专利侵权产品的经销商和用户,也要因此承担赔偿责任。
在有效且有威慑力的专利壁垒下,Maxeon的IBC产品规避了内卷严重的国内市场,更能在海外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硅片制造龙头TCL中环,早早看好BC前景,以及Maxeon的专利优势及渠道壁垒,并着手布局。
2020年,TCL中环入股Maxeon并一路增资,最终实现控股。截至目前,TCL中环对Maxeon的持股比例达到69.3%。
11月26日,TCL中环与控股子公司Maxeon签署收购条款清单。TCL中环将进一步整合海外制造和Maxeon的渠道资源,提高协同管理的能力。
12月2日,TCL中环发布的《关于参与Maxeon重组进展暨获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批复的公告》显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完成了对该重组交易的审查,并认定不存在与TCL中环(或其子公司)对Maxeon投资相关的任何未解决的国家安全问题。TCL中环及Maxeon将继续积极推进业务组合和重点区域市场的重大战略重组。
依托半导体技术积淀,TCL中环将自身硅片工艺能力、柔性制造与工业管控能力结合,以综合实力赋能Maxeon征战BC市场。
在BC技术2.0时代,“绑定”上游专利源头、叠加优质硅片原料供给,以及智能制造、高效供应链的工业4.0柔性工厂加持,奠定了TCL中环+Maxeon联盟在BC生态的核心地位。
BC的生态日臻完善,众多头部玩家早对BC赛道跃跃欲试。
除了TCL中环+Maxeon联盟、以及隆基、爱旭等已入局的巨头之外,几家N型电池企业,如通威(600438.SH)、天合光能(688599.SH)等也均有xBC技术储备。
巨头纷纷下场,BC生态越来越多元、完善,BC阵营也越来越庞大。
正如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所说,BC是实现晶硅电池极限效率必选技术。
与此同时,华能集团、中国华电、国家电投等企业近期密集开展BC产品招标。央、国企招标对BC路线倾斜,更有助于后者放量扩产。
BC技术的首创与开拓者、并持续保持领先的TCL中环+Maxeon联盟,是否与BC生态中的巨头玩家将有更多合作?
这也为光伏行业格局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
冬天里孕育春天
面对产能过剩的种种弊端,11月20日,工信部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的最新修订,再对各环节技术指标加码,引导限制新增产能扩张。
光伏仍处在最严峻的时期。不过,考虑到光伏下游需求仍在增长、伴随政策支持下的供需失衡改善,行业最快有望在明年回暖。
穿越周期、不为剧烈波动所困的方法论,根本在于“上升维度”,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旦行业转暖,新一轮技术迭代转轮开动,“冬天”里生长的BC,有望在未来的3年-5年内,成为光伏行业的主导技术,在下一个春天里绽放。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