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为何BC是必然趋势?

市场资讯
04 Dec 2024

【来源| 爱旭股份董事长  陈刚 在12th Bifi峰会上的演讲,《阳光驱动文明,BC引导未来》】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效率息息相关。45万年前人和野兽有了区别,人会利用火,燃烧植物获得能量,之后人类又学会了用煤,煤是通过1%-2%光合作用储存阳光能量的植物埋在地下转化而来,再之后使用化石能源……这些都是来源于太阳的能量。

人类这两三百年的发展,把过去地球45亿年以来储存的太阳能量已经消耗了一大半,地球还会继续存在25亿年至30亿年,我们必须要为世界储存太阳能源。

太阳能的使用,从1839年贝克勒尔发现光生伏特效应开始,到1904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理论解释,再到1954年贝尔实验室第一块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推出,2016年P型时代双面PERC的发明……人类一直在探索。

P型时代,爱旭对PERC的发明做了一些重要的量产贡献。最早,大家都用单面发电,因为双面发电非常贵,成本非常高,我们就想下个时代的产品一定要双面发电,要把双面电池做得比单面电池价格更低,所以就进行了很多设备和工艺改进。再到后来,大家发现双面电池的成本比单面电池的更低了,现在已经演变成整个PERC时代,不管是做双面组件还是单面组件都是以双面电池为主。

而BC电池概念是1975年普渡大学提出的,1985年做出全世界第一片BC电池。2016年爱旭成立了三个专有的BC实验室,一个是P型的,一个是N型的,一个是非银的金属涂布实验室。在珠海我们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家N型BC电池10GW级生产线,全世界70%以上双面率的BC电池是在珠海实现的,满屏技术也是在珠海实现的。

所以能在珠海组织这次主要讨论BC技术的Bifi峰会,我感到特别高兴,因为基本N型BC的量产技术和双面技术都是在爱旭珠海基地发明出来的。

在N型BC时代,我们在电池、硅片和组件量产方面在珠海获得了8个技术突破。

首先是硅片,大规模做N型量产时才知道应该用低氧高阻硅片。低氧高阻硅片,过去比普通的N型硅片贵,但通过不断降本,现在我们已经让它的成本低于普通N型硅片。接下来是电池结构,全面积受光、全硅发电、全极钝化、全背接触,以及我们的超快激光图形化技术。当时研发这个超快激光图形化技术,我们只选了3个路线,一个是激光打印,第二个传统的半导体技术,第三个喷墨打印。这三个技术路线同时并进,最后确定激光,因为我们认为未来激光是无所不能的。

在量产过程中,我们也发现BC组件基于半导体芯片级的设计,可以实现更多创新的、过去普通组件所不具备的性能,包括抗热斑、高温抑制、阴影优化等。过段时间爱旭会再发布低辐照度发电技术,我们发现BC组件的低辐照度发电也好过任何工艺技术。

在ABC技术的量产过程中,我们还开发了非常多重要的低成本、大规模量产技术,如无银化技术,我们的无银化设备和无银化生产都是在珠海制作的。在组件技术方面我们也实现了突破,尤其是满屏组件技术的发明高可靠性0BB串焊技术。

这几年和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讨论,BC技术是不是晶硅电池的必选技术?三年后或三年内或许没有哪个主流公司会说“我不用BC技术”。

今天我们得出一个答案:“BC是实现晶硅电池极限效率的必选技术。”

当年有多晶和单晶之分,那时单晶也有不同的技术路线,有黑硅技术、单面PERC技术,不同企业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有的企业选择了黑硅技术,有的企业选择了PERC技术。在P型单晶硅时代,一定是PERC技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一定是两面发电,所以爱旭坚定不移地开发出了双面PERC技术。那时很多行业认为出现了“钟摆理念”,因为多晶比单晶低2毛钱,大家就买多晶;如果单晶比多晶便宜2毛钱,那就买单晶了。但我认为未来只有PERC技术,没有多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一项技术从效率、成本各方面来讲,没有任何缺陷,这个技术是不得不选择的,只是什么时候选择它。

我们反复分析了N型BC优势后,认为BC技术就是实现晶硅电池极限效率的必选技术,不得不选。

从硅片端、电池端和组件端,BC有几个重要的优势,是其他非BC技术没法代替的。在硅片端29.56%的极限技术需要极低掺杂浓度的硅片,只有用这个浓度的硅片,或者本身硅片不掺任何东西,才能对应29.56%的效率。BC需要的硅片就在这个浓度段内,其他技术都要掺杂。掺杂后少子寿命不一样,最终做出来的电池,从理论模型上来讲会差0.6-1.5%,所以其他非BC技术,硅片端就注定了,和极限效率会有0.6-1.5%的差距。

在电池端,BC技术全面受光、正面的100%受光,这个毋庸置疑。再下来就是钝化技术,双面钝化技术,其他的技术在钝化方面效率打折扣,理论上BC技术完全可以做到100%。再下来各种性能的开发,需要把所有电池、图形,在背面设计出来,这很难很复杂,但我们攻克了这一难点。

在组件方面,BC因为是单面焊接,所以可以做到满屏。它的屏占比,比目前普遍的组件技术多7.2%。其他技术要正背面焊接,硅片这么薄很容易碎,而BC只做单面焊接,另外一面不焊接,可靠性更高。

所以,我们也坚定地认为,BC技术是实现晶硅电池极限效率的必选技术。

组件端,此前理论界很多人认为BC技术没办法做双面。我们去年底就率先推出了双面率70%、适合地面电站的BC组件。今天我们推出的适合地面的组件双面率达到75%。我想明年我们能做到80%,而且通过各种技术与设备的努力,包括激光技术、激光设备的优化,双面率做到85%不难。

BC之后下一代技术是什么?我们有两个技术方向,一个是转换方向,一个是叠层方向。不仅从光子转换方面单结技术和叠层的双结技术来讲,我们依然认为BC技术是最佳选择。

也必须在BC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下一代的技术,这不仅仅是实验室的,更讲量产,是可实现、可交付、成本可控的。

因为有BC技术做底,光子倍增、光子转换这些技术就有基础了,可以把高能量的光子和低能量的光子相互转换,被晶硅吸收。我想这些也是光伏产业同仁未来的研发路径,未来的量产之路。

既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效率息息相关。人类文明想要更高级更繁荣,就必须越好地利用太阳能效率。

根据“卡诺循环效率”,如何尽最大可能地吸收太阳的能量?这是我们人类、光伏产业、所有同仁的一个奋斗目标。至少当我们这一代人离开这个世界时,是否能够把光电转换效率低成本、大规模化,不能有任何稀有元素。

未来人类用能一定要便宜过现代用能,就要能像现在用自来水一样,要这么便宜。否则人类不会更加幸福,我们也没办法实现星际旅游。

大家一起努力,朝着百分之九十五的“卡诺极限效率”目标前进。

(转自:光伏见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