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标业务总部为什么迁上海? 5000字解读广告产业的双城记

刀客doc
10 Dec 2024

中国最大的广告公司要将业务总部南迁上海了。12月2日,蓝标董事长赵文权发布内部公开信称:

公司已经明确:我们将在南方建立新的业务总部,因为今天蓝色光标超过70%的客户和收入都已经来自于南方市场,做为一家服务机构,离客户更近是非常自然的选择;我们也基本确定把新的业务总部建在上海…………从客户、人才方方面面上海都是更好的选择;时间表也基本明确,2025年内完成。上海目前我们有700多同事,可能会迅速扩展一倍;北京的1000多同事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要迁移到上海工作,我本人和潘总也会更多时间base在上海工作。这是公司明年的一件大事。

我找蓝标集团工作人员求证,对方证实,蓝标将在上海建立新的业务总部,上市公司总部依然在北京。

这个新闻,与KIMI之争、首富开喷相比,实在是不大不小的事儿,甚至在广告圈也没有引发讨论。

不过在我看来,一个诞生于北京,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广告传播集团,要往南方去,这个动作本身就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

为什么要南迁?上海为什么这么重要?上海究竟有谁在?

从宏观角度看,归因相当容易。无外乎这几年南北方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开,南方在经济上跑得更快一些。

但如果站在产业的中观视角,问题就开始变得有意思了,这关乎广告产业的城市格局,也与产业结构密切有关。

很多人知道,全国有9个中心城市。但不知道的是,其实国家还有5大广告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

这五个城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为"国家五大广告中心"。根据总局发布的广告业统计,这五个城市广告业务收入合计占全国总量的74%。也就是说,每四块钱的广告费,就有3块钱出自五大中心城市。

其中北京和上海是广告行业的双子星,这两个城市集聚了全国最好的广告公司、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最优秀的精英人才、最先进的广告技术、最前沿的广告理念,代表了中国广告业最先进的生产力。

作为一个十多年的从业者,我虽然长居北京,也经常往返于上海。

所以,以我个人的观感,简单聊一聊两个城市广告业的印象,勾勒出一个简单的画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留言补充。

一、北京

我给北京广告业的画像是:一个技术和媒介主导的广告业态。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类与定义,广告业属于文化产业,国民经济行业代码7420。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因此一出生就有极好的资源禀赋:

北京有全国最发达的传媒产业,不仅有CCTV、人民日报这些国家级媒体,还有比较丰富的数字广告媒体资源。根据执牛耳的一份研究整理,国内的10大广告平台里,有抖音、京东百度等7个广告平台的总部设在北京。

可以说:北京的传媒公司和互联网平台,调配着全国一半以上的广告流量。

北京也借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广告市场,2023年广告业营收总额3024亿元,一直保持全国第一,全国龙头广告企业近三分之一落户北京(市场监管总局数据)。

从另一角度看,由于资源充沛、技术先进,北京的广告业也形成了“强媒体、弱创意”的局面,当然这个弱是相对媒体的强势来说的。

所谓的“创意不够,资源来凑”。因为强势的媒体和广告平台,借助自己的覆盖能力和技术,就可以直接产生传播效果,对广告制作环节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这也导致了品牌在营销实操中,去中介化、去代理化的趋势明显,不少广告公司从“智业”沦为“执行公司”,整个北京广告业上演了一场“创意的撤退”,有些北京的创意热店已经支撑不下去。从数英网的公司指数看,排名前10的创意代理商里,有7个来自上海,北京只占两席,杭州有一个。

“在北京,很多创意公司招不到优秀的人才。在北京的年轻人还是优先去互联网大厂,甚至是影视传媒公司,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捡漏。”一个创意热店的创始人跟我说。

北京的互联网大厂虹吸也广告业的人才,不过也给广告业带来了广告费:互联网大厂是广告行业最重要的品牌主之一。如果你在广告门、数英网翻每个创意代理商的案例,70%都是淘宝、美团、抖音等大厂的案例。

而大厂客户和消费类客户很不同,我总结了两点:

1、目标差异:消费类市场部不用为销售效果直接负责。注意,我说的是不用直接负责,市场部肯定要为销售业务做服务的,只不过作用是间接产生的。

而大厂市场部崇尚技术,有完善的投放归因体系,效果是横亘在创意人头上的一根弦儿。很多天马行空的创意在大厂没法落地,简单来说就没花活儿没有市场。

2、决策机制:很多创意人一度很喜欢互联网的扁平化管理。但实际上,随着互联网大厂变得越来越臃肿,所谓的扁平化已经不能带来更低的沟通成本。

在大厂里的市场决策流里,一线的市场员工往往有很大的权力,一个几百甚至上千万的项目,往往是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做执行和对接,但这些人的思考站位不是公司和品牌立场,而是部门立场。

所以很多创意公司和大厂对接后都很困惑:

“服务多年的消费品,我们习惯站在公司品牌层面想问题、提方案,而对接的甲方同学根本不在意,后来我们意识到,我们沟通的甲方,只是大厂几万个人中的某个组,甚至是某个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只好对齐这个同学或者这个小组的OKR,目标只是他们的一个很短期很细节的目标。”

很多执行的甲方,经常先拿着乙方的方案去内部的各个业务方碰思路,各个业务方有了意见之后交由乙方修改,导致很多无效的往复。

混乱的决策体系甚至找不到最终拍板的人。我听过一件离谱的事儿,就是某当红的社区APP大厂,往往都是第二天活动开始了,当晚主KV还没确定,线下的各种物料都没法下印厂,供应商和制作方只能连夜通稿改。

对接的甲方在群里推进业务方确认,但是这个年轻的甲方其实也搞不清楚应该谁来为此负责,是市场部里的项目owner,还是具体负责活动落地的人,亦或是品牌部。关键这不是个例,而是每次活动都这样。这其实消耗了很多创意从业人员的耐心。

“原来以为国企沟通很难,和一些新晋大厂项目后发现,虽然国企的沟通链条冗长,好在每一次汇报,每一个反馈还比较明确。而很多快速崛起的互联网公司,沟通链路虽然简单,但是决策体系非常混乱,充满不确定性。”

总结一下:北京广告业好听点说,是数字化程度最高最发达的业态,当数字化占据了行业C位,创意的力量就有些边缘了。

二、上海

如果你问我,象征中国广告业的“麦迪逊大街”在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在上海。

通过与很多广告公司交流,我发现,上海确实保留了很多广告行业的传统。

近代开埠以后,上海的商业文化培养了中国最早的白领阶层以及市民的契约精神,这使得成为国际4A与国际广告资本登陆中国的第一站。

以至于上世纪30年代,上海广告代理业就已经非常繁荣。克劳、美灵登、民国15年成立的华商广告公司以及民国19年成立的联合广告公司并称为四大广告公司,成为30年代上海广告业的支柱。

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告业被挤压的情形之下,上海仍保留了一定规模的广告业,当时全国最大的几家广告公司也在上海。

1979年1月14日,时任上海广告公司设计科科长的丁允朋在《文汇报》第二版“杂谈”栏目发表了《为广告正名》,这一广告届的宣言,被认为中国广告全面复兴的历史起点。

所以,与数字化占据统治的北方城市不同,上海的商业消费氛围更浓厚,较早确立了以创意为中心的广告价值观。上海的广告业传承了4A公司的创意理念,视野更开阔,创意的技法更成熟。

因此,上海广告圈的创意实力在全国坐的是头把交椅。根据上海工商局的数据,2023年上海广告业营收2943.8亿元,位列全国第二。上海在戛纳、纽约、伦敦等国际、国内各类节展赛事中获奖数量,持续居大陆地区首位。

这让上海的营销服务业产生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土洋交汇,互不干涉。

上海是外资企业的天堂,耐克联合利华欧莱雅等超级广告主总部都在上海,全球知名六大广告集团达邦(WPP)、阳狮(Publicis)、宏盟(Omnicom)、电通(Dentsu)、汉威士Havas)和埃培智(IPG),中国总部都设在上海。外资消费品牌大部分的广告预算无非就是在这6大广告集团里内部流转。

不过上海不止有外资品牌,本土的新消费崛起也很快。在第一财经的《2023中国新消费白皮书》中,上海的新消费品牌创始数量最多,达69个,是断崖式领先。

这些新兴的消费品牌也有营销服务的需求,叶茂中、华与华、特劳特、君智等头部的品牌营销咨询公司,可以解决市场定位问题,从4A体系出来的创意热店们能解决品牌的沟通问题。

所以上海广告业有一个奇景:那些高大上有调性的广告出自上海4A,而一些类似“蜜雪冰城甜蜜蜜”等看上去土的掉渣的创意也来自上海。

本土与外企,大家各居一隅,分属不同的圈子,井水不犯河水。

最后,提到上海广告业,就不能不提分众传媒。与北京有顶级媒体的资源禀赋不同,上海的广告传媒行业在央媒、数字巨头的互联网市场,依靠分众的电梯媒介创新,杀出了一条路,撑起了中国户外广告业大旗,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三、信号

做一个简单粗暴的总结:上海的广告主更多,北京的广告媒介更发达。

所以蓝标的南迁,背后其实反映了广告业在产业结构上的变化。

广告产业上有三个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介。广告主是需求的起点,是主动的一方,根据广告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我们可以将产业发展分为3个时期:

1、媒体依赖期:

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后期,广告主中普遍存在对大众传媒的迷思,动作就是当标王,以来核心媒体的广告投放及优势媒体资源的争夺上,1994年开启的央视“广告标王”时代即为佐证。

2、代理主导期

1994年广告代理制开始在全国推行。随着大量国际4A入驻,他们手握国际品牌广告预算的分配权;而在本土广告业,CIS、定位理论带来的策划热潮,让很多策划大师出现,诞生了太阳神等策划业的奇迹。

即使在数字广告时代,早期的数字媒介也是相对广告公司来说是弱势的。10年代左右,当时新兴的网络视频媒体为了拿到更多电视广告预算,会给代理公司20%以上的返点(当时电视媒体的返点只有6%),所以很多代理公司说服品牌投放视频平台,这也说明了代理商在中间的强势地位。

3、平台支配期

15年之后,广告平台巨头开始纷纷崛起,数字广告大大压缩了传统广告的预算池。全国前10大广告平台聚拢了全国90%以上的流量,这些平台与KA大客户采用直客销售模式,代理公司在其中是服务和执行的角色;对中小商家而言,抖音、阿里、腾讯登大平台都开发了自助广告平台,可以傻瓜式投放操作。代理公司在数字广告媒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

此外,在平台经济的生态下,广告公司对于数据和技术的控制力减弱。平台通过算法和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用户,提高了广告投放的效率和效果,这使得广告公司在广告投放决策中的话语权降低。

广告平台的话语权达到了空前高的地位,一个广告老炮跟我吐槽了一件事儿:

“2019年,一家数字广告平台,发了一封邮件给某4A公司,要求付清所有欠款,否则将封杀该公司代理的所有单子。”

平台方表面是针对代理商,实则也在敲打客户,这在传统媒体时代,即使是最强的电视台,也不敢威胁广告公司和客户。

广告公司从对媒介的支配一方,变成了从属一方,在很多公司在平台体系里,从代理商变成服务商。

综合这种变化,可以看出广告虽然和影视、音乐、出版同属于文化产业,但不同的是,广告是B2B行业,不只是依托于传播媒介,更是寄生于所服务的产业之中。

这些年广告业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是广告公司的咨询化。确实,营销公司的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媒介购买和广告制作,转变为提供更加综合的营销服务,包括品牌战略咨询、内容创意服务等。在这一趋势下,代理公司如果不经常跟客户厮混在一起,是没法与客户站一起,做到同频思考的。

前几天,我看到了央视市场研究出的一份报告《2024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 其中75% 的广告主计划不增加广告预算,投入维稳不盲目扩张。

结合蓝标业务总部南迁的消息,我意识到:

广告行业的天真的变了。

原来是媒介资源在哪里,广告公司就在那里。

现如今,是客户在哪里,营销服务公司就应该在哪里。

毕竟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广告市场正在转变为一个更加注重效果和回报的“买方市场”,广告主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大的议价能力。(作者:刀客doc)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