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锥智能 刘俊宏
2016年11月,彭军和楼天城像往常一般,在俩人就职的百度美国研究中心里,喝了杯咖啡。
身处于自动驾驶热潮,看到巨头和创业公司动作频频。两位“技术天才”在寥寥数言后,便放下了纸杯,选择成立小马智行,亲赴自动驾驶的大时代。
时隔八年,自动驾驶技术浪潮早已退去。在行业经历一系列变迁后,自动驾驶终于开始被市场认可。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已有10家自动驾驶产业链公司寻求上市。11月27日,小马智行登陆纳斯达克;10月,地平线和文远知行先后在港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再往前,已经上市的是黑芝麻智能、速腾聚创和如祺出行。Momenta、纵目科技、希迪智驾、佑驾创新等一大批行业玩家也正“挤”在上市的路上。
上市热背后,是投资者们在用真金白银抢夺着公司的市值筹码。其中,地平线的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33.8倍超额认购;小马智行“被迫”增发并上调发行区间上限;文远知行上市首日,股价上涨导致两度熔断。
资本的热衷,与过去寒冬时期的自动驾驶形成了天壤之别。
如果说,两年前行业“凋敝”的本质,是因为根本看不到技术可用的时间点。而如今,以特斯拉的预期时间表为参照,明明L4自动驾驶还有至少两年才能广泛落地。资本市场为何完全变了一副面孔?
无论是L4还是L2的自动驾驶公司,都要感谢乘用车。随着高阶智驾的落地,一个个“全国都能开”,让消费者潜移默化地接纳了自动驾驶。
由此,直接带动了L2自动驾驶公司的收入和估值上升,也间接带动了诸如萝卜快跑、小马智行等L4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落地。
带着落地的希望,行业玩家们穿越寒冬,挺过了财务危机,成功会师在量产阶段。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2年前近乎“空想”的市场空间,一下子被各路科技巨头“打开”。
在行业的喧嚣声中,自动驾驶的黄金年代到了。
2024,自动驾驶终于开花结果
就在近两年,Robotaxi开始从科幻走向现实。
百度的萝卜快跑、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的Robotaxi陆续亮相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一、二线城市,此前还是小范围试点运行的Robotaxi,在2024年按下了加速键。
今年十月,全球的巨头们不约而同地吹响了扩张的号角。特斯拉发布“样车”高调入局,Waymo扩大了运营范围;百度被传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落地Robotaxi。11月,主打L4技术落地的Robotaxi公司,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前后脚登陆纳斯达克市场,而百度拿下了香港颁发的首张Robotaxi资质。
在科技巨头的市场教育下,消费者也开始逐渐接受乘坐Robotaxi。据了解,百度在今年三季度,接了近一百万的萝卜快跑订单。
除了Robotaxi,自动驾驶在乘用车领域更是发展迅速。
据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4年搭载L2及以上的新车占比早已超过50%。这意味着,能实现自动跟车功能的自动驾驶,已经在汽车市场铺开。更高阶的智驾能力(城市NOA),在各路车企的争夺下,已经开始泛滥。无论“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已经形成了“无智驾不高端”的共识。
图片:2024年搭载L2及以上的新车占比超过50% 来源:佐思汽研
在这场共识下,车企和硬件厂商们围绕自动驾驶展开“内战”的同时,大把的订单也流向了自动驾驶公司。
在高阶智驾的落地上,是地平线、Momenta以智驾供应商的身份,直接定义了智能汽车的驾乘体验。另一边,还有文远知行与博世通过合作开发的模式,将智驾整合进Tier1的解决方案。目前自动驾驶公司智驾的合作,或许一些车型提供的智驾水平不高(准L2),但落地涵盖奔驰、长安、理想、比亚迪、日产、长城、广汽等几乎所有消费者熟悉的品牌。
另一边,在L4的Robotaxi赛道上,面对车企大量订单需求,一些自动驾驶公司选择暂缓推进。其中,地平线早已不再坚持。Momenta虽然还宣称在用量产智驾数据迭代L4飞轮,但实际上已经相当长时间没了Robotaxi新消息。
目前还在坚持且有一定成绩的选手,几乎只剩下了百度、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
体验层面,目前三家的Robotaxi虽然都还需要设置固定上下车站点,但都能实现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驾驶流畅度上,在城区也能跑到40-50km/h的速度,不存在“慢悠悠”行驶干扰正常交通的现象。
在今年光锥智能体验Robotaxi时,偶然预见一位随车安全员。据安全员介绍称,Robotaxi确实会存在一些BUG和不如人类司机的情况,遇到复杂情况会反应慢一点。但关于安全性,安全员表示“圈子内极少听说有事故,有也是别的车追尾”。
在体验和技术的进化下,车企也加大了对自动驾驶的支持力度。试图在Robotaxi即将平替普通出租车的趋势下,抢占量产先机。
其中,广汽在今年连出“大手笔”。6月,广汽先投了文远知行,10月又接连投资小马智行和滴滴自动驾驶部门,合计今年总共出资近25亿元人民币。在小马上市前夕,北汽出资至多7035万美元参与IPO认购。全球范围,还有今年10月Waymo继印度塔塔汽车和中国极氪汽车后,再次拿下韩国现代汽车的合作。
不过,Robotaxi的广泛落地还需要相当的时间。中美两国虽然对Robotaxi提供政策支持,但运营还需要自动驾驶的玩家自行解决量产和降本。以马斯克预期的3万美元成本看,折合20+万人民币的价格,还是比常见网约车贵了至少一倍。
但好在自动驾驶的玩家们,在其他用途上也实现了落地。其中,文远知行手握2000辆L4自动驾驶小巴意向订单;小马智行有190+辆无人卡车穿梭全国送货;易控智驾有1500多台无人矿卡在拉渣土;刚修改IPO文件的希迪智驾则有660辆。
自动驾驶行业一片欣欣向荣,谁又能想到短短两年前竟然是哀鸿遍野?
艰难求生,命运交汇在量产路口
全球平台型自动驾驶第一股、Robotaxi第一股Aurora的CEO,在2022年9月给董事会的备忘录中写道。随后在短短两个月间,自动驾驶行业巨头们经历“三连败”,整个行业的玩家陷入了资本寒冬。
10月26日,Mobileye骨折上市,估值167亿美元(估值最高时500亿美元)。10月27日,背靠福特、大众两大造车巨头的L4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倒闭。面对自动驾驶这个似乎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福特在耗时4年和27亿美元的投资中,终于失去了耐心。自动驾驶技术迟迟不能落地的痛苦,让福特CEO Jim Farley总结成了冰冷的一句话——
“We won't necessarily have to create that technology ourselves。”(我们不一定非得自己去创造这项技术)
在国际巨头失败之下,中国自动驾驶的玩家们,“分头”经历着艰难求生。
2019年,在无人车故事刚开始讲的年代,Momenta CEO 曹旭东早早地提出了做量产交付的战略。如此策略,虽然让Momenta失去了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但却抓住了车企试水智驾的“一线生机”。
2020年,上汽将智己项目给了Momenta这个没量产过的“新人”。选择Momenta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上汽属于地方国企,资本运营相当灵活。自汽车电动化浪潮之后,上汽一直在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四处撒网”。另一方面,则是彼时行业玩家都不愿意做量产的背景下,Momenta作为强调算法能力的自动驾驶公司,甘于“陪跑”车企的实验性项目,实属难得。
随着2022年4月智己项目成功交付,依托近乎“软件外包”的开发模式,Momenta拥有了与华为(HI和智选车模式)、地平线(软硬件全栈方案能力)相“抗衡”的能力。虽然智己品牌的车最后没能卖出几台,但先发的量产经验,让Momenta在商业化进度上,远超聚焦L4自动驾驶的玩家。
在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这边,随着公司IPO交表,更多业务细节得以揭开。在自动驾驶的寒冬中,两家公司基本是靠着“什么都做一点”来维持经营,坚守等待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
整体营收体量,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在2024上半年分别取得1.5亿和1.8亿人民币的营收,业务体量极为有限。虽然,两家公司是以Robotaxi的标签示人——小马智行在北上广深拥有一支250多辆Robotaxi的车队,文远知行有超过300辆的Robobus车队。
但实际上两家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自动驾驶。文远知行接了博世的ADAS合作研发订单,在奇瑞星纪元车型上落地了高阶智驾。小马智行的主要收入,早已从“卖软件服务”切换到了无人卡车车队运营。
如今,随着自动驾驶(及高阶智驾)从幕后走向台前。两家自动驾驶公司的预期境遇,才得到明显改善。
文远知行这边,是博世以基石投资者的身份,认购了91%的上市增发股份。奇瑞星纪元的量产案例,让文远知行被整车厂和Tier1巨头看好。小马智行则是预计与丰田合作的自动驾驶车型(铂智 4X Robotaxi),将在2025⾄2026年在国内⼀线城市投放千台规模,更坚定了Robotaxi的路线。
“实现自动驾驶,犹如攀登珠峰。我们要走过的路至少也有南坡、北坡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也总会有先行者和后来者之分。虽然山顶只有一个,但攀登者的经历、登山过程中的故事往往层出不穷,精彩纷呈,让人神往。”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对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如此总结道。
攀登珠峰的比喻,是几乎所有自动驾驶公司实现最终目标的共识。在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常提到的“攀登高峰,沿途下蛋”中,在小马智行CEO彭军的“L4 自动驾驶就像一个山脉里最高的那座山峰,它就矗立在那,但从未有人成功登顶,人们也还不知道通往它的正确路径”的展望里。
自动驾驶公司们在寒冬中通过各自不同的路线,命运交汇在量产落地的阶段上。
虽然,如纵目科技、毫末智行,迟迟量产不够的自动驾驶玩家们,正在面临着残酷的淘汰压力。但正如经典Gartner曲线所示,一项新技术从新兴走向成熟,行业玩家一定会遇到泡沫破裂的低谷。在技术落地与市场的认知中,在行业的“大洗牌”中走向成熟。
如今,随着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消费者认知改变,自动驾驶的黄金时代终于到了。聚集在珠峰最后一个营地的玩家们,登顶只剩下海拔500米的距离。
AI大模型,自动驾驶的黄金时代
AI大模型是自动驾驶行业迎来转折最重要的因素。
过去的自动驾驶主要特征,是重人力的模块化部署。自动驾驶的研发者们,需要分别设计感知、预测、规划和控制四个部分的小模型。然后,再根据具体功能效果,人力写成应对各种情况的代码。
这种设计模式的好处在于,行业内不同玩家不需要精通所有方向。只需要在单个领域做到最优,就可以用“拼接”的方式整合到一整套智驾系统中。整体上算是方便行业玩家的协作,加快了智驾落地的节奏。
不过短板也很明显。最折磨人的,是人力写规则不可能穷尽真实世界的情况。代码越写越多,但根本无法彻底消除长尾问题。另一边,则是模块化的小模型由于各自独立,导致智驾系统内的数据无法完整流通。前置模型数据处理越精细,给到下个流程的误差就越大。
如今,在AI迭代至大模型的趋势下,自动驾驶的研发流程被彻底重塑。
“Waymo时隔六个月没有什么进步。AI时代,6个月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
正如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今年6月对特斯拉FSD的体验感慨。基于数据迭代的训练方式极大加快了自动驾驶的成长速度。小鹏汽车在5月20日刚宣布采用大模型端到端,7月底就发布了“门到门”的智驾“新天花板”。
同时,端到端技术还直接提高了整个车圈的智驾水平。去年还被认为不擅长智驾的长城汽车和极氪汽车,今年城市NOA跑的无比“丝滑”。比亚迪则是在今年10月底成立了一个主攻端到端技术落地的部门,宣称明年3月就要实现50款车的适配。
端到端技术对自动驾驶的加速,本质上是采用纯AI的方式开发。数据的训练模式,让自动驾驶可以利用传感器原始数据“自由”发挥。甚至,根据输入数据的样本差异,自动驾驶还能学会类似过环岛、掉头这种超出设计预期的能力。
而在训练模式之外,自动驾驶也在借助AI大模型本身的能力,实现对物体理解能力进化。
在当下自动驾驶的迭代中,已经有厂商开始弱化占用网络的感知模式(如华为、小鹏)。在大模型对物体的认知能力下,自动驾驶不再将感知数据转化成一个个“小方块”。而是将道路上所有信息(障碍物+道路标志)进行整合,自动驾驶开始能够真正“看懂”道路。
图片:占用网络示例 来源:小米SU7预发布会
“在重建的基础上做泛化,生成符合真实世界规律的场景。这种模式与此前自动驾驶仿真基于人为‘摆放’的场景不同,本质上可能跟大语言模型训练‘大力出奇迹’类似。”
正如贾鹏对理想汽车智驾能力的思考。在AI计算的“暴力美学”下,行业玩家纷纷开始追逐更大规模的算力,让自动驾驶拥有更完善的时空认知。
利用Transformer模型的Attention(注意力)机制,自动驾驶开始能够记住长clips(视频数据切片)的训练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事物的相关性。另一边,在蔚来、理想、小马智行等玩家都推崇的世界模型上,更大的算力不仅能复现更真实的虚拟训练场景,还能借助Diffusion(扩散模型)生成传感器从未“见过”的世界场景。
最终,在AI大模型的迭代下,自动驾驶技术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动驾驶的玩家们在业绩的支撑下,也纷纷走出了此前讲技术“求融资”的境地。不少“明星选手”的市值筹码,遭到投资者的“哄抢”。
近期上市的玩家,是地平线在敲钟前吸引了百度和阿里争当基石投资者。以33.83倍的认购(国际发售认购13.81倍)和每股3.99港元的上限定价发售。小马智行在IPO定价阶段,因投资者认购量巨大,“被迫”增发和推迟定价。广汽等四家投资人更是以定向增发的方式,认购了小马智行1.534亿美元的普通股。文远知行则是上市当天,盘中一度涨超27%,两次触发熔断。
还记得在两年之前,自动驾驶行业还是被频频质疑的状态。大众显然还没接纳这台基本只在北京亦庄“游荡”,车上坐着一个安全员的“无人出租车”。而如今,汽车和无人车的消费者们早已不再质疑技术。尤其观察今年Robotaxi的乘坐体验评测,乘车费用悄悄地成了消费者最关注的重点。
肉眼可见,自动驾驶即将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科技进步的又一个“稀松平常”。但对行业内的所有玩家来说,被接受就是最大的好事。
自动驾驶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