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也越来越多,A+H两地发行成了上市药企的新选择;未盈利药企定向增发再融资也有了成功过会先例;生物医药领域的并购重组也日渐增多。国内创新药投融资渠道正在逐渐打开。新一轮生物医药创新周期,国内产业界和资本正在迎头赶上。作为创新药研发的买水人,CXO行业将在这新一轮周期中持续受益。
生物医药投融资回暖,CXO行业订单复苏
在经历了疫情后连续两年的融资低迷后,2024年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迎来曙光,根据Crunchbase数据1-11月全球创新药VC/PE投融资金额同比增长1.13%,美国创新药投融资增速更快,达到14.21%。并且投融资趋势在进入四季度后呈现加速态势,10-11月全球、美国创新药VC/PE投融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3.01%和45.36%。同时今年上半年,全球生物医药IPO募资金额达到44亿美元,已经超过过去两年的年度募资金额,今年全年IPO融资有望达到疫情前的2019年水平。
今年的投融资市场呈现出项目数量更少、单体项目融资金额更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更加青睐于后期项目,一方面大型跨国药企普遍面临2030年前的主力产品专利到期的压力,对于产品管线的补充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因此更加偏向于投资、收购一些临近上市的项目;另一方面,目前还处在美联储降息周期的早期,资金成本并不算低,也使得金融资本更倾向于一些能够快速见到成果的项目。相信随着产业趋势的深入演进和融资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早期研发项目的融资也会逐步恢复。
随着生物医药投融资的回暖,CXO行业的订单也逐步得到恢复,今年以来,头部的CXO企业订单均有着10-30%程度不等的恢复。并且投融资偏向后期项目的特征也在相关CXO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印证——今年上半年后端订单恢复的程度更大。
但进入下半年,尤其是进入四季度以后,一些跟创新药研发早期阶段相关的CXO企业反馈,订单开始有明显恢复。一方面,早期项目的投融资也在持续增加,尤其像ADC、多肽等热门赛道,投资者并不会受到项目是否进入临床阶段的限制,这些领域的早期研发活动也受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随着后期成熟项目的挖掘殆尽,投资者势必会将目光投向更加充满希望的早期项目中去。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设计阶段的应用,也给药物研发带来更多的新分子的可能性,同样也需要CXO行业去实验、去落地。早期研发活动的恢复,将为CXO行业订单的长期增长埋下一颗种子。
受制于IPO的现状,国内的投融资的恢复相对较慢。但研发资金的获取并不仅有PE/VC和IPO,去年以来如火如荼的创新药项目海外授权也大可以看作是融资的另一种形式。同时随着国内创新药越来越多的进入商业化阶段,销售现金流也为研发投入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活水。最近,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也越来越多,A+H两地发行成了上市药企的新选择;未盈利药企定向增发再融资也有了成功过会先例;生物医药领域的并购重组也日渐增多。国内创新药投融资渠道正在逐渐打开。新一轮生物医药创新周期,国内产业界和资本正在迎头赶上。
作为创新药研发的买水人,CXO行业将在这新一轮周期中持续受益。
生物安全法案风险基本解除
12月7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军事委员会公布了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2025)最终协议文本,之前市场担忧的《生物安全法案》的相关内容并未纳入其中。《生物安全法案》打包进入《国防授权法案》的企图再次失败。
为什么说是再次失败?事实上,《生物安全法案》的相关内容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了,在2023年7月美国众议院通过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2024)中,就已经夹带了众议员加拉格尔(gallagher)提交的“禁止行政机构与特定生物技术供应商签订合同”的相关内容。同期,参议员哈格提(hagerty)也在参议院版的国防授权法案中提交了类似内容的修正案(amendment)。但在最终通过的NDAA2024中,并未纳入相关内容。今年加拉格尔议员怙恶不悛,继续提交《生物安全法案》以及屡次做出一系列侵犯中方利益的言行,终于遭受制裁,离开众议院,黯然结束了其短暂的政治生涯。
生物安全法案的屡次失败,恰恰说明了,中美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是符合两国人民的福祉的,脱钩断链不得人心。生物医药产业链全球合作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市场也没必要对于相关法案的杂音过于关注,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医药产业新一轮的创新周期上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