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星巴克和咖啡机行业,最难缠的“公敌”是蟑螂?

金融界
26 Dec 2024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12月20日瑞幸安徽合肥北城世纪金源写字楼店被顾客曝出喝出“疑似”蟑螂异物,不幸中招的陈先生向媒体披露喝出蟑螂的全过程,并提出了检查门店是不是卫生达标,产品质量是不是合格,如果门店有问题,必须停业整顿,以及赔礼道歉等要求。

两天后,瑞幸总部联系了陈先生并给出解决方案,大致是原订单的钱原路返回,然后赠送陈先生5张优惠券,并承诺会加强对门店的监督。对于这样的方案,陈先生拒绝了。“瑞幸那边说,门店调查是没问题的,我说没问题你拿出证据来,有证据我可以相信门店是没问题的,但是他们拿不出来,那我就怀疑了。首先我不需要你们赔偿,问题出现不是怎么谈赔偿,应该是怎么去解决,(如果不调查解决)那会不会后面再出现这种情况?”

对此瑞幸方面一直没有正面回应,也引发了众多消费者对卫生安全方面的担忧,行业专家表示,咖啡机内咖啡渣滓和温热的环境,是蟑螂理想的生存环境,这是咖啡赛道的企业最头痛的难缠问题。

2.1万家门店管理有多难?

就在事发的一周前,瑞幸凭借在ESG领域的创新理念、绿色产业链打造及生态多样性保护等多元化实践,还获得了由《第一财经》颁发的2024年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环境生态贡献奖”。

成立于2017年的瑞幸咖啡,在发展之初就凭借其数字优先的商业模式以及补贴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在2019年5月19日成功登陆美股,创下了中国企业从成立到美国上市的最快记录,但因为财务问题一度一蹶不振,随后在2022年瑞幸摆脱陆正耀的“神州系”,在新管理层的领导下重新构筑消费者的信任,口碑逐渐回暖。

据瑞幸三季报披露,截至2024年9月30日,瑞幸拥有门店21343家,其中自营门店13936家,联营门店7407家,门店规模稳居中国咖啡行业首位,国际知名品牌星巴克同期在国内门店总数仅为7306家,瑞幸的门店规模几乎是星巴克的3倍。

瑞幸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约为305.424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营收为101.808亿元。在不久前星巴克发布的财报中显示,2024财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净收入为29.58亿美元(约合211.09亿元人民币),以其财年四季度为例,营收约为55.95亿元,而瑞幸在今年三季度首次超过百亿元,实现了对星巴克营收体量以及门店数量的碾压。

在瑞幸高速发展的同时,其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止这一次被曝出。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23年5月28日,浙江台州市温岭一名消费者在其购买的瑞幸咖啡中喝出两条“虫子”。2023年7月张女士在瑞幸咖啡渭南恒基商业中心店下单的饮品被喝出异物,出门后喝到快底部时发现杯内有异物,张女士要求店里给她做身体检查。2023年10月11日,海南的朱先生在海口和信广场一层的瑞幸咖啡花费9.9元点了一杯“橙C美式”,在其中发现异物,疑似为塑料配件。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瑞幸的投诉数量多达12814件,但好在瑞幸已经全部回复,完成11078件,完成率86.5%,在一般消费类投诉中属于较高的完成率,也说明瑞幸对消费者的积极态度。

咖啡烘焙师赵贤表示咖啡类饮品很难做到所有产品都没有问题,尤其是对瑞幸这样拥有2万多家的品牌:“咖啡行业中有一个术语叫‘含虫率’,因为植物性的食材不可避免会受到昆虫侵染,行业内认为保持一定的含虫率,也说明食材有机和天然,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规定,咖啡豆保持在10%以内的含虫率是正常且合规的。”

赵贤指出,咖啡机因内有咖啡残渣,温暖加潮湿的环境,也成了蟑螂理想的生存环境。咖啡机因为比较精密很难做到经常全部拆开来清洁内部,所以如何避免蟑螂侵入是所有咖啡饮品企业和咖啡机企业长久以来共同的难题。

遇到蟑螂只有瑞幸头大吗?

只有瑞幸出现昆虫入侵问题?显然不是。据《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栏目报道,今年9月9日16时,贵州市民张女士在库迪咖啡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店购买抹茶风味拿铁,饮用期间喝出苍蝇。因库迪咖啡成立时间较短,其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只有1274条。

2022年3月,星巴克咖啡喝出活体蟑螂事件一度被冲上热搜。

星巴克的蟑螂问题也非偶发。据澎湃新闻报道,2019年4月上海星巴克奉贤南桥百联店被曝出食品陈列柜台内,糕点上有疑似蟑螂爬动。南桥市场监督管理所获派出执法人员赶往现场调查核实后责令该店近期暂停经营,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场所、设备设施开展清洁消毒,对虫害进行有效灭杀,同时对该店涉嫌违法行为立案调查,待查清事实后拟作出进一步处理。

事后,上海市奉贤区市场监管部门约谈了星巴克总部相关人员,星巴克方面表示已安排第三方虫害灭杀对其经营场所开展虫害灭杀,并对所有可能受虫害污染的食品陈列柜等设备设施进行更换,对疑似受到污染的食品统一进行销毁。

2023年9月,星巴克上海迪士尼小镇店再次被媒体曝出沙拉中吃出活体飞虫,当时星巴克工作人员回应称,星巴克所有食物都由第三方食品厂制作,冷藏密封配送,直接将锅甩给了第三方,没想到这个事件还让星巴克自曝使用预制菜,这让很多星巴克忠实用户难以接受。

连星巴克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瑞幸这样的国内咖啡新秀,都接二连三出现问题,库迪咖啡等品牌出现问题并不意外。

面对这样的昆虫入侵问题,律师给出建议。类似的情况出现后,应该保留好食物样品和就餐证明,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以便有关部门对出现问题的门店进行检查。如果在就餐后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就医检查的,需要医院病历和门诊记录等相关证明,涉事食品店铺将要负责医药等相关费用。

“蟑螂”是整个赛道的公敌?

瑞幸被曝出喝出疑似蟑螂事件,不仅对瑞幸的品牌形象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还将战火引到了咖啡机产业。尤其是“咖啡机容易招蟑螂”成为瑞幸此次事件后网友们讨论的热点,很多消费者自曝在家中的咖啡机发现过蟑螂。

专业做咖啡机的企业很多,国际知名品牌有德龙、飞利浦、雀巢,国内也有以高品质和实用性著称‌的苏泊尔小熊电器等家电巨头。在瑞幸“蟑螂事件”后,苏泊尔和小熊电器股价都出现微跌,不过苏泊尔在2024年年内股价却整体出现小幅上升,小熊电器年内股价下跌10%。目前尚不确定该事件对苏泊尔和小熊电器的影响有多大,但苏泊尔和小熊电器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并不亮眼。

2021年至2023年3个完整财年,苏泊尔营收为215.9亿元、201.7亿元和213亿元,同比增幅为16.07%、-6.55%和5.62%,相比此前的增幅来看,苏泊尔营收增幅明显放缓。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9.44亿元、20.68亿元和21.8亿元,对应增幅为5.29%、6.36%和5.42%,已经连续多年个位数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同样都是个位数。

据苏泊尔2024年半年报显示,苏泊尔上半年实现营收109.65亿元,其中咖啡机等其他家用电器营收为14.78亿元,同比增长15.49%,这一增速明显高于苏泊尔同期9.84%的营收增速。这次“蟑螂事件”对咖啡机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还需时间观察。

小熊电器在今年前三季度营收31.39亿元,同比下滑5.4%,净利润为1.802亿元,同比下滑42.91%。在前三季度业绩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如果遭遇风波可能让业绩受到影响。

这几年,随着咖啡市场的火爆,2023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达2654亿元,咖啡市场的强势崛起,直接带动咖啡机的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商用咖啡机市场规模达到660.54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967.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估为6.10%。

中国咖啡机市场近年来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21年中国咖啡机市场规模为20.7亿元,2023年增长至24.1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40亿元左右。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消费者对咖啡品质和口感要求的不断提高。

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咖啡机生产市场,但主要以出口为主。根据尚普咨询集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咖啡机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6.05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仅为0.21亿美元,占比1.3%;出口额高达15.84亿美元,占比98.7%,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了15.63亿美元。

尚普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全球和中国的咖啡机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球市场规模达到68.5亿美元。但尚普咨询集团报告认为,咖啡机市场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其中就有一项明确指出,“咖啡机产品的维护成本较高,存在卫生等安全问题,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使用频率。”

蟑螂已经成为整个咖啡赛道的“公敌”,还是开篇那个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行业真的对小小的虫子一点办法没有?

责任编辑:栎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