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宸治下的海澜之家,如何在“商海波澜”中翻盘?

蓝鲸财经
07 Jan

文|向善财经

近日,不同于北方寒冷的冬日,2023年最后一季度,海澜之家的股价节节高涨,从底部的5.46元开始,最高价触达过8.17元。

恰巧接近年底的时间,有才的网友们也一语双关地调侃道:“过年了,男人们终于可以买新衣裳了。”

关于股价上涨的原因,市场上众说纷纭。有说股息率较高,受到大资金青睐的;有说海澜之家联手京东奥莱探索折扣店发力新增长模式的,等等等…………

向善财经认为股价短期的上涨或者下跌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我们不去猜测,也很难猜中。

股价想要长期的走牛,还需要落到业绩上面,回归到企业的价值上面,虽然海澜之家的分红率高企,股息率(TTM)截止1月6日为10.03%。但海澜之家的短期业绩似乎不是很乐观。

模式有BUG,海澜之家的“天花板”如何突破?

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累计同比下降-1.99%,净利润累计同比下降-18.88%。

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8.89亿元,同比下降11.01%;归母净利润2.71亿元,同比下降64.88%;扣非净利润2.40亿元,同比下降57.15%。对于三季度净利大幅下滑,海澜之家称,主要为营业收入下降,销售毛利减少所致。

观察财务数据我们能看到海澜之家的销售费用是连年增长的状态, 2020年~2023年,公司各年度销售费用分别为 24.03亿元、32.52亿元、34.25亿元、43.53亿元,2024年度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累计达33.52亿元,销售费用率已经到了21.93%。

更高的费用,更低的销售额和利润,显而易见,海澜之家的衣服卖不动了。

作为一家主要销售男装企业,衣服卖不动了,除了近年的消费疲软,其实客户群体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海澜之家主打的是25-40岁这一年龄段,在海澜之家上市时,90后绝大多数都是刚大学毕业,彼时的商务消费主力军80后和70后。

当时,管理层看到了男人+商务+中年≈easy money,钱太好赚了,男人和女人买衣服完全不同,中间环节极少,低频次但是成交简单,且对服装的设计并没有太大要求,过去有个笑话讲一家人的消费比例,孩子>女人>宠物>男人,和海澜之家的逻辑也很契合。

海澜之家针对中年男性消费者开发了特色的“ODM”模式,这种模式资产很轻,通俗讲就是,就是海澜之家不参与产品的设计,所有衣服的设计、生产都是供应商(也就是工厂)完成的,海澜之家只管销售就行,说白了就是个贴牌的“二道贩子”。

这种轻设计,重营销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没有服装行业常见的库存压力。翻开23年的财报,我们可以看到在海澜之家的库存中有72亿是可退货的,不仅货能退,还不承担跌价的风险。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受其利”就要“承其弊”,ODM模式注定了产品的设计感会偏向大众化。为库存风险都在供货商这里,大众的设计既能减少研发的成本,在滞销退回之后换个马甲还能接着卖。

这就导致了海澜之家的品牌调性直接定义成了“土”,男人的衣柜变成了“爹”味十足的“爸爸的衣柜”甚至“爷爷的衣柜”。

现在主要的客户群体换到了对穿着要求更高的90后和00后身上,这套打法从近几年的表现看似乎有些失灵了。

而从研发费用上面我们也能看到,海澜之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21年之前的研发投入,加起来连3亿都不到,而从21年开始分别是1.24亿、1.94亿、2亿、1.84亿。

除此之外,海澜之家也尝试用更年轻的代言人的方式去增加品牌的调性,然而代言人再年轻,再有活力,看到调性不一的产品恐怕会更纠结和疑惑的问一句,“他”怎么会代言这个?

所以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产品上面,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没有人永远35岁,但是永远有人会35岁”。70后35岁的时候和90后35岁的时候消费习惯,能力,意愿,审美都是有区别的。

然而公司很难在设计上高度参与,就是这个生意模式的“BUG”。

高设计感,低库存风险,高性价比,构成了海澜之家的不可能三角。提高设计感,意味着要放弃供货商给自己承担库存风险,而只有放弃设计,才能获得性价比和低库存。

所以公司的产品很难跟上时代的变化,那样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有的生意模式,这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讲都是颠覆性的。

少帅当家三年:男装主业乏力,多元化效果待考?

那面对困境和多年未破的天花板,该怎么办?接班父亲的周立宸选择的是绕开男装,给出了“多元化+提直”的药方,但是效果很难说完美。

在新董事长周立宸接管海澜之家的第二年(2021年),曾宣布了一项“多品牌、全品类、集团化”的战略,尝试扩展业务范围,涉足女装、童装、家居用品、网球等竞技装备,以及快时尚服饰和婴童用品,力图从“男人的衣柜”转型为“全家人的衣柜”。

比如,海澜之家旗下还有女装品牌OVV,年轻男装品牌黑鲸(HLA JEANS),高端婴童生活方式品牌英氏(YeeHoO)、竞技运动品牌HEAD(海德)、海澜团购定制业务(职业装定制)、家居服品牌海澜优选等。

但是服装行业是一个千头万绪的行业,个性化要求十足,种类纷繁复杂,过往成功的经验不好复制,也很难跑出一个规模化的超级巨头。

也就是说,海澜之家过去的打法是极难复制到其他细分服饰品类上的。

数据也表明过去的多元化策略效果并不显著,也没能复制男装的辉煌,24年上半年海澜之家78.43%的收入来自海澜之家系列,9.55%来自海澜团购定制系列,而其他品牌仅占收入的7.97%,23年占比还是9.7%。

从营收增速来看,海澜之家系列、团购定制系列、其他品牌增速分别是19.66%、1.48%、5.85%,不难看出,女装品牌OVV、年轻男装品牌黑鲸等在内的其他品牌,增速远低于海澜之家系列以及各品牌平均。

而其选择发力的时间点也正好是在席卷全球的疫情肆虐之时,虽然佩服周立宸尝试多元化的勇气,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不仅在多元化策略上暂时受阻,主营的男装业务的库存管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2024年的前三个季度,海澜之家的存货量迎来显著恶化,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3.5%,达到了123.3亿元,这一数字创下了公司上市以来同期的最高记录。

回顾2015年至2023年的数据,海澜之家的存货余额分别为95.8亿元、86.32亿元、84.93亿元、94.74亿元、90.44亿元、74.16亿元、81.20亿元、94.55亿元和93.37亿元,均未超过百亿。

营收没有断崖的式的下滑,库存却高高挂起,这个现象不知道当年的周建平想到了没有。

2019年,周建平股东大会上和小股东交流时,被质疑生意模式和存货有一些问题,周建平回答简单干脆,“总说存货问题,让他们找一家营收比我们高的公司来,如果找不出来,就没有资格质疑我”,“我们的营收还在增长,说明我们的经营模式没有问题”,“尽早结束不成熟的提问,不要耽误午餐时间”。

可见周建平对自己所独创的这一模式是十分自信的,自信源于男装行业第一的地位,也源于对库存的谨慎管理,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存货一直维持在百亿以下的规模,并没有出现过哪一年激增的情况。

还有一点,周建平在任时,现金流一直是非常的稳定的,其货币资金占流动负债比率常年都在行业的平均水准之上,平均值是77.58%,而在24年三季度,不仅跌破行业平均水准,也创了自上市以来的新低,只有41.32%。

只能说变化不尽如人意。向善财经大胆推测下,能解释这一情况的可能就是,周立宸有信心在四季度把这些库存给他卖出去,或者是供货商资金有压力,作为金主,帮忙缓解一下,至于是哪种情况,只能等年报出来再看,有内行的朋友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除了库存和多元化的问题,近年海澜之家一直在做的提直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根据2023年披露的数据,直营店的毛利率是62.61%,而加盟店是40.26%,毛利率差距超过了20%。

可能是基于这个数据, 2020年至2023年,海澜之家系列直营门店均为净增长,而加盟门店及其他均为净减少。2024年一季度,海澜之家系列直营门店增加15家,加盟门店及其他减少37家。

直营店数量的大幅增加,直接导致销售费用率大幅提升。2014年,海澜之家的销售费用率还仅有8.03%,到了2023年,销售费用率提升到了20.22%。

销售费用率的大幅增加,完全把毛利率提升的部分给吞噬了,还导致净利率减少了不少。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周立宸完全掌权之后,核心的设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还带来了新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所做的尝试都还没有到回报期。

但是可以看到新晋管理层的蓬勃朝气,不再墨守成规,沿用之前的生意模式,可能是看到了天花板,想要进行“二次创业”。于是牺牲一两年的业绩表现去做出突破和尝试,少帅的魄力毋庸置疑。

但是想要打破高设计感,低库存风险,高性价比的不可能三角,供应链可能都需要重新整合,新晋掌门人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