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国企业的发布会,几乎任何时候到都会有位置。现在,若不提前入场,就只能站满全场了。”美东时间1月7日,正在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以下简称“CES 2025”)上奔波忙碌的一位多次参会的行业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描绘了他当天参加一家中国车企发布会时的场景。
作为全球科技创新和消费电子行业的风向标,今年的CES展会以“DIVE IN”(沉浸)为主题,人工智能(AI)是其中核心关键词,所有行业内的参展企业集中展现的元素都是“AI”,各种令人眼前一亮的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王炸”产品让参展者应接不暇。
CES这场年度盛会不仅是科技产业的展示窗口,更是汽车行业创新与变革的前沿阵地。参加本届CES展的汽车产业链新老面孔包括丰田、宝马、本田、铃木、现代、长城汽车、吉利汽车、极氪汽车、小鹏汽车、法拉第未来、沃尔沃、Mobileye、高通、禾赛科技、黑芝麻智能、英伟达等。
一位参加展会的整车厂人士告诉记者,从本届CES展会上可以看到,软件定义汽车正在加速落地,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趋于实用化,人机交互体验升级,开放平台与生态合作成为常态,更高精度的激光雷达、摄像头和融合感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系统中。
记者观察到,英伟达推出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汽车开发所需的三大核心计算平台以及下一代汽车智驾芯片Thor令人印象深刻。这款新一代汽车智驾芯片单颗算力达到2000TOPS,能够胜任L4/L5级自动驾驶所需的复杂计算以及车载娱乐、智能座舱等功能;丰田汽车时隔五年重返CES展,将采用英伟达的DRIVE AGX Orin平台和DriveOS操作系统,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汽车;长城汽车在CES上展示了其空间语言智能体大模型ASL(Agent of Space & Language),强化其智驾护城河;宝马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BMW首创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在CES 2025上完成全球首发。
智驾“大混战”
如果要问CES 2025上哪家参展企业博得的关注最多,英伟达无出其右。在英伟达发布会召开前3个小时,参会的观众已经将队伍排到了距离入口2公里处。
“要问2025 CES上人工智能有多火,看看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演讲前几个小时排队等待入场的场面就知道了,和国内刀郎的演唱会有得一拼。”当被问及CES 2025展会人工智能的科技气氛有多浓时,一位参加CES 2025展会的知名经济学家如是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CES 2025的新闻发布会上,黄仁勋着重宣讲了英伟达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进展——端到端自动驾驶汽车开发所需的三大核心计算平台。这三大核心计算平台包括NVIDIA DRIVE AGX、NVIDIA DGX 以及NVIDIA OVX 。英伟达方面称,这三大计算平台与在CES上全新发布的NVIDIA Cosmos 世界基础模型平台相结合,将加速端到端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发和大规模部署。“随着 Cosmos 加入到三个计算平台方案中,开发者将获得一个数据飞轮,它能将数千英里的人类驾驶里程转化为数十亿英里的虚拟驾驶里程,从而提升训练数据的质量。”
“自动驾驶汽车的变革已经到来,汽车将成为最大的AI和机器人产业之一。”黄仁勋在发布会上表示,凭借从云端训练、仿真到车载计算等前沿平台,英伟达的汽车垂直领域业务在2026财年有望增长约50亿美元。
作为豪华车企之一,宝马在CES 2025上全球首发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BMW首创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BMW首创全景iDrive蕴含众多交互“黑科技”,车内四大全新交互界面(行业首创的视平线全景显示、全新3D抬头显示、超感智控方向盘以及BMW首创向心中控)重新定义汽车人机交互。据悉,BMW首创全景iDrive将于2025年年底率先在BMW新世代车型上应用,随后也将搭载于更多未来宝马车型上。
作为BMW首创全景iDrive的软件平台,宝马发布的自研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可最大程度发挥出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的交互能力。记者从宝马集团方面了解到,宝马自研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的70%源代码在中国开发和优化,能够做到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制”。此外,BMW新世代的智能个人助理搭载与中国头部科技企业共同开发的AI大语言模型,能大幅提升智能座舱的信息检索和系统响应能力。
长城汽车携全场景NOA智慧旗舰SUV魏牌全新蓝山、Hi4动力架构以及空间语言智能体大模型ASL等核心车型与技术亮相CES 2025。
ASL是长城汽车提出的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思路。在ASL阶段,车辆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处理和智能决策,让智能汽车成为一辆真正的AI智能体。
“强大的ASL,必然是建立在更强大的基础模型之上。一方面,长城汽车正在不断加快智驾端到端大模型的进化,另一方面,长城汽车也在加快其他各类垂域大模型的开发,探索更多的AI Agent的可能性。”在CES 2025长城汽车科技分享会上,长城汽车CTO吴会肖表示。
日系车企本田在CES 2025上也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在CES 2025的舞台上,计划于2026年起投放全球市场的Honda 0系列旗下“Honda 0 SALOON”“Honda 0 SUV”原型车全球首发亮相。与此同时,本田还发布了该系列车型搭载的Honda自研车载操作系统——“ASIMO OS”。值得关注的是,Honda 0系列车型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首先将实现高速公路拥堵时脱眼技术的应用,此后通过OTA升级,不断扩大驾驶辅助和L3级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和范围,未来本田将在全球率先实现全域脱眼。
此外,以色列汽车科技公司Mobileye在CES 2025上展示了其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Mobileye Drive,该系统通过高度集成的传感器、算法和计算平台,实现了从L2到L5自动驾驶的全面覆盖。
如果将全球汽车产业革命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主题是“电动化”,那下半场就是“智能化”,如今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智能化”的拼杀阶段。
上述整车厂人士告诉记者,从CES 2025可以看到,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各大车企均试图抢占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制高点”,AI、大模型正在不断推动着汽车行业的变革。
“生态协作”越发频繁
汽车智能化在短短两到三年内迅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比较理性的发展阶段。记者从CES 2025上看到,在当前的汽车智能化发展步伐中,生态协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
据黄仁勋在CES 2025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丰田汽车将在NVIDIA DRIVE AGX Orin上构建其下一代车型,并进一步运行经过安全认证的NVIDIA DriveOS操作系统。这些车型将提供具有功能安全保障的高级辅助驾驶功能。
除了丰田汽车外,现代汽车与英伟达也在CES 2025举行期间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加速开发先进AI技术。据悉,现代汽车将利用英伟达加速计算和AI Enterprise软件帮助管理海量数据,以便为各种应用安全地开发和训练AI模型。此外,现代汽车还将利用英伟达Omniverse平台开发物理AI和数字孪生应用模拟其工厂,帮助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精简成本。
为抢占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行业话语权,本田则在CES 2025上宣布与日本半导体巨头瑞萨电子达成合作并正式签署合约,将研发应用于中央控制单元的高性能SoC芯片,该芯片计划用于Honda 0系列电动汽车未来的车型中。
此外,本田与索尼的合资公司——索尼本田移动公司(以下简称“索尼本田”)也在CES 2025上宣布,其电动车品牌AFEELA的首款车型AFEELA 1开启预售,两个配置版本预售价分别为8.99万和10.29万美元。这款新车预计将于今年在美国加州率先上市,并计划于2026年中期开始交付。与此同时,索尼本田宣布与微软达成合作,计划共同开发车内语音助手。
据悉,极氪汽车也在CES 2025上宣布与高通在AI智能座舱方面深化合作。此次合作将使极氪汽车能够利用高通在芯片技术和智能系统方面的领先优势,打造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汽车产品。与此同时,极氪汽车在CES 2025上发布了自主研发的NVIDIA DRIVE AGX Thor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平台,成为全球首家实现OEM量产自研该平台的汽车制造商。
为何车企与汽车产业链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智能化与电气化的趋势让汽车变得越来越像“移动的超级计算机”,涉及到自动驾驶、AI算法、传感器融合、云计算等高度复杂的技术领域。车企面临的技术门槛越来越高,需要依赖专业的零部件供应商和科技企业,以实现强强联合。
“而且,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变革的激烈竞争窗口期,快速推出创新产品成为生存的关键,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调动资源,放大优势规避短板。合作能让车企更快地将智能化功能投入市场,抢占先机。而且,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和试错成本,同专业的零部件企业合作,车企可以腾出手来强化自己的核心优势,也减轻车企的财务压力。”上述资深业内人士说道。
未来汽车的竞争不仅是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圈之间的较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要以开放、合作、专注的思路走好智能化发展之路。对企业来讲,要发展智能汽车,单一企业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开放、合作是汽车企业走好智能化的必由之路,谁能够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生态、谁能够实现领导创新链的能力,谁的迭代速度可能就更快。封闭走不好智能化,开放可以实现“1+1大于2”的聚合效应,只有这样智能化才会跑出发展“加速度”。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