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量超50万辆, 理想如何引领中国汽车品牌创新?

蓝鲸财经
10 Jan

  随着新能源车企相继公布全年成绩单,2024年度车企争夺战落下帷幕。这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从技术、产品、价格到服务全方位“内卷”,鲜少有一家企业能够“松一口气”,不少企业未能实现年度目标,甚至个别车企提前抱憾离场。

  尽管如此,凭借着超50万的年销量,理想汽车迈向发展新的里程碑。这一亮眼成绩印证了理想汽车商业模式、发展路线的正确性,为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创新提供了标杆案例。

  面对席卷而来的智能化浪潮,“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的企业愿景显得尤为重要。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认为,理想汽车要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个家庭。

  在不少人看来,这一企业愿景显得格外“不务正业”,汽车企业居然想要跨界做人工智能。对此,理想汽车坚定地回应道,All in AI才是正确选择,这是理想看行业趋势、看用户需求、看市场竞争、看企业自身、看未来机会综合判断的结果。

  在中国新能源发展历程中,谁也无法绕开理想汽车。从发展伊始便独辟蹊径选择增程式路线到全力投入智能化发展,这家新势力品牌始终走在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沿,引领着新能源产业发展新风向。

  一、新势力销量第一,再创发展新的里程碑

  2024年,理想汽车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全年累计交付量突破50万辆,成为第一家年销量超过50万辆的新势力车企,同时也是最快达成50万年销量的豪华汽车品牌。

  自2019年12月首台理想ONE交付到达成50万年销量,理想汽车仅用了5年时间。在理想汽车之前,宝马、奥迪、奔驰等豪华品牌达到年销量破50万的成就均耗时20年以上,即便是特斯拉达到同样成绩也需要10年。

  这一阶段性成功意味着理想汽车的商业化发展模式成功落地,做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牢掌握市场主动权。更为重要的是,理想汽车的成绩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标杆示范,鼓励着更多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

  何以成为新势力领跑者?作为第一个达成这一成绩的新势力车企,理想汽车“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在市场洞察、产品定义、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节奏,从战略定力到高执行力都是国内车企中少有的。

  一方面,理想汽车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产业发展前沿风向。当外界并不看好增程技术时,他们锚准目标用户需求,坚定地为消费者打造兼具长续航与低能耗出行方案。2024年,当市场全面认可增程技术时,理想已经开始拥抱AI人工智能技术。

  另一方面,理想汽车对产品定义把控重视也是其销量在2024年突飞猛进的关键因素。作为理想汽车的创始人、企业一号位,李想直接管理产品团队,以范皓宇、刘杰等带领的产品开发团队、产品线操盘团队也均是理想的元老骨干。据理想汽车品牌方介绍,在团队决策时,这些骨干元老们敢于和李想意见相左、甚至拍桌子吵架。强大的产品经理阵容充分保障了理想在产品定义上的客观、理性、科学决策,使得理想汽车每次推出产品都能引爆市场。

  目前理想旗下共拥有理想L6、L7、L8、L9、MEGA五款车型,每一款产品都聚焦家庭用户市场,能够满足不同家庭用户的用车需求。

  二、不断迭代创新,理想汽车的底气与实力

  汽车的竞争从来都是产品、技术、供应链、销售服务等在内的综合经营能力之争。理想汽车堪称新能源车企中的“六边形战士”,全方面发展进化。

  在新能源汽车上半场,理想汽车的产品定义集中解决用户续航焦虑和充电难题:以理想ONE和理想L系列为代表的增程电动产品,兼顾了城市用电、长途发电、露营供电;理想MEGA率先搭载麒麟5C电池,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

  面对下半场,理想汽车选择集中发力人工智能,搭建起智能驾驶、智能空间(座舱)、智能工业和智能商业四大方向的AI团队,目前已经实现智能驾驶技术跃居全球第一梯队,智能空间体验行业第一。

  据了解,理想汽车是智能电动车企中OTA升级最快的企业之一,2024年1-11月共推送升级18次,平均18天推送一次大版本OTA升级,近三个月升级174项新增及优化功能,智能驾驶、智能空间和智能电动产品力不断迭代:

  短短一年时间内,理想智驾便经历了能力三级跳,从轻图NPN到无图,再到全场景端到端;从0到1自研的Mind GPT原始基座模型,拥有高质量、多样化的训练数据;基于全栈自研的Li-MOS生产管理系统、连山云端质量预警平台、MESS系统等,理想汽车构建起了智能制造大脑,打通订单、供应链、生产、物流、仓储等全流程数据;通过大模型技术与商业领域数据和知识的深度结合,理想汽车构建了一批具备零售、营销、客服、金融、财经分析等能力的AI助手……

  高频次、高质量的迭代创新背后离不开企业的高研发投入。数据显示,理想汽车每年100亿的研发投入中,有近一半投在了人工智能方面。也正因为如此,理想汽车智能驾驶才能爆发出强大的能量,成为产品赢得市场的杀手锏。

  为了保证新车生产做到稳定高交付,理想汽车还搭建起一套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可以实现工厂产能的垂直爬坡。以2024年4月份上市的理想L6为例,上市就能达到稳定生产两万台以上。

  在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并不缺少爆款产品,但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垂直爬坡爬坡产能的车企目前只有理想。这背后正是理想成熟、高度协同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生产的智能化工厂在发挥作用。

  “上市即上量,上量即高质量”背后的供应链体系建设对产业生态的合作伙伴要求极高,理想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这套从供应链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的闭环模式,核心在于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理想汽车合作伙伴协同理念W.I.N(Win-win、Innovation、Nexus),即“共赢·创新·链接”。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理想汽车携手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孵化良性发展的生态。近年来,理想汽车不断培育本土产业供应链体系,协同几十家合作伙伴联合创新,推动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如联合宁德时代研发行业首个量产5C超充电池并在江苏建厂,和汇川合作开发前驱五合一总成,助力欣旺达在江苏建设和运营电池PACK产线等。

  聚焦终端消费者服务,理想汽车建立了中国车企中最大规模、最高效率的直营销售网络,截至2024年11月30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475家零售中心,覆盖141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451家,覆盖223个城市。

  “多面手”理想汽车能够跑赢市场的底气正来源自其各方面的持续创新,不断提升自身软件、硬件、企业的产品融合能力,为消费者持续地更新功能和升级体验,持续地提升产品价值。

  三、All in AI,角逐智能化未来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跑出“加速度”。据乘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国内零售1,089.9万辆,年渗透率达47.6%,同比增加12%。而据乘联会测算,2025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将达到1330万,预计增长20%,渗透率将达到57%。

  “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共识,各大车企都在加速推动汽车智能化,尤其是高阶智能驾驶。而经历过这几年的智能驾驶混战后,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2024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用户洞察》报告显示,从用户的需求来看,66%的用户已经不满足于L2级别智驾,66%的用户追求L2+、L2++的高阶智驾,对于高速NOA偏好最强,认为可以有效减缓驾驶疲劳感、更有安全保障。

  在李想看来,智能化才是造车下半场角逐的关键,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软件智能,而是汽车要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向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进化。早期各大企业还在关注电动化,而理想汽车从成立之初便锁定智能化。

  据了解,2022年9月,理想汽车就已经确定把人工智能作为真正重要的发展方向。2024年三季度财报沟通会上,李想更是直接表示,他认为未来三到五年最大的变量来自于人工智能。“它将给消费者带来和今天完全不同的体验,这也是真正质变的开始。”

  事实上,早在2015年理想汽车成立之初,公司就已经提出要用15年时间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起完整的体系化能力,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随着理想汽车在智能驾驶的布局逐步完成,理想汽车的人工智能发展向着新阶段迈进。

  李想认为理想汽车最终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需要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增强我的能力”,意味着其实人工智能还只是驾驶汽车的一个辅助,决策权在“我”,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效率、简化事情;第二个阶段是“成为我的助手”,智能体可以独立完成连续发布的任务,并对结果负责,到这一阶段汽车产业就真正迎来了新的时代;第三个阶段是AGI的终极阶段,无需给出指令和分配任务,人工智能融入家庭生活,成为“硅基家人”。在李想看来,最令人兴奋的是,能够携手理想汽车团队在有生之年实现第三个目标。

  从独立思考率先布局增程、5C高压纯电,到下半程智能化竞争中,首发端到端+VLM智驾,再到车机大模型理想同学登陆手机端,目标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理想汽车总能够站在更高维度抢先进行战略布局。

  智能化竞争下半场已然打响,作为新势力品牌强势发展的代表,理想汽车还将继续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创新,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