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雪豹财经社 王萌
激战正酣的中国咖啡市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瑞幸自2023年达成万店成就后,过去一年时间又开出一万家新店。2024年10月,库迪咖啡宣布在首店开业两周年之际,门店总数破万。
与此同时,一批老牌咖啡品牌正在遭遇经营危机。
据多家媒体报道,太平洋咖啡全国门店数量减少百余家,内地仅存门店71家;一度比肩星巴克的Costa节节败退,接连退出多个城市;曾立志要将门店扩张至500~1000家的Seesaw,目前已缩减至不足百家。
与瑞幸和库迪的快速扩店、快速取餐不同,上述品牌的门店通常占地面积大、扩张速度慢,也因此被贴上“慢咖啡”的标签。在这个名单上,还有上岛咖啡、雕刻时光、漫咖啡、咖啡陪你等。
在国内消费者还习惯于喝速溶咖啡提神的年代,这些老牌连锁咖啡馆带着“现磨”“优雅”的舶来品滤镜,占据了大型商场、繁华街区的中心点位,塑造了一代消费者对现制咖啡的最初印象。
但当中国第三次咖啡浪潮席卷而来,“慢咖啡”们却没能乘上这股东风,反而在冲击下逐步走向落寞。
越开越少的慢咖啡
“但凡有得选,我都不会买太平洋咖啡。”林桦(化名)跟雪豹财经社分享她的购买偏好。
为了陪朋友做检查,林桦一大早就来到了位于昌平区的北大国际医院,又困又饿的她试图买杯咖啡,但逛遍了医院,也只在角落里发现了一家太平洋咖啡。林桦颇为诧异地告诉雪豹财经社:“这么多年没见,我还以为这牌子早就倒闭了。”
她不知道的是,太平洋咖啡在北京仅余两家门店,另外一家位于怀柔的雁栖开发区。
梧桐落一叶,天下尽知秋。太平洋咖啡在北京的生存境况折射出整个品牌的现状。两年来,太平洋咖啡陆续关闭大量门店。截至2024年10月,它在内地仅剩71家门店。
太平洋咖啡门店图 图源:太平洋咖啡官方微博
另一家“慢咖啡”Costa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寂寥。
11月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北京王府井东方新天地商场里,一家Costa门店显得颇为安静。Costa把自己定义为“真正的咖啡”,一直坚持使用半自动咖啡机。但在雪豹财经社到访当日的14点-18点,店里的咖啡机都没能迎来几次工作的机会。
远远传来磨豆机的轰鸣声,来自于对面的Manner。
和太平洋咖啡一样,Costa也在慢慢收缩版图。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21-2023年,Costa的存量门店分别为431家、474家、453家,而截至2024年11月29日,Costa在全国的门店数量为389家。不到一年时间,净关店64家。
Costa咖啡门店图 雪豹财经社 摄
相比之下,Seesaw和漫咖啡的现状稍欠体面。
2024年10月,因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时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Seesaw公司法人、创始人吴晓梅被“限高”(不得实施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在此之前,Seesaw已多次陷入法律纠纷。爱企查显示,2024年7月至11月间,与Seesaw相关的多起涉及买卖合同纠纷的法律案件一直在陆续开庭审理。
作为韩系咖啡品牌代表的漫咖啡,也于2020年就传出要关闭三分之二门店的消息。前不久,多家媒体还曝出了漫咖啡门店“跑路”的新闻。
据凤凰网财经10月底的一篇报道,位于北京永旺梦乐城的漫咖啡门店,玻璃门紧锁,室内的木质展示柜已被清空,用来包装物品的气泡膜散落在门口的地上。靠窗的木桌上,还能看到顾客喝完尚未被收走的咖啡杯和零散的纸巾垃圾。混乱的样子与原本的精致,判若两“店”。
据上述报道,这家漫咖啡门口张贴的一张退店公告是由商场物业发出的,直言该店在租赁合同尚未到期的情况下,单方面关停门店。
2024年,随着中国咖啡市场进入中场战事,一批脆弱的中小咖啡品牌被市场出清,关闭门店、缩减规模成为无可奈何的选择。
黄金20年
如今,中国的现制咖啡市场是快咖啡的天下,打工人把咖啡喝成了“牛马饮料”,要么点外卖,要么匆匆走到公司附近的门店,即拿即走。
把时间再往前回溯20年,中国的现制咖啡市场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仿欧式的装饰、悠扬的爵士乐、古典欧风的卡座,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代青年对咖啡最初的记忆。
上岛咖啡是其中的代表,它以“咖啡+简餐”的模式,面向以商务休闲为目的的高端商务人士,到2004年左右门店数突破3000家。彼时,星巴克在中国的店面不过也才约500家。
上岛咖啡门店图 图源:微博“上岛咖啡的点滴”
上岛咖啡的黄金时代结束之际,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等连锁品牌从它手里接过了棒。
2006年,在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八年,顶着“英国国民咖啡”头衔的Costa在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开出中国首店。
依靠着悦达和华联两大靠山,Costa分别在众多南北方市场纵深拓店,不少华联旗下的物业都默认与星巴克的排他条款,在和星巴克的租约到期后,就替换上Costa的招牌。这段时间,Costa的扩张之路高歌猛进,开店速度约为星巴克同期的2.5倍。
太平洋咖啡则是在2011年进入内地市场,一年半的时间就开出了一百多家门店。
2012年,韩剧热播带动了韩流热潮,漫咖啡、咖啡陪你等韩系咖啡进入中国市场,并迅速拓店。2014年,咖啡陪你在内地市场拓店至约600家门店,并宣称“仅次于星巴克”。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慢咖啡”是中国咖啡市场的主流。它们大多主打“空间”“场景”,吸引需要“找地方谈事”的白领和商务人士,或追求品质生活的小资青年。
当时咖啡消费的重点并非售卖咖啡本身,更多的是兜售一种精致、优雅、有格调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咖啡的溢价支撑和维系了咖啡门店高昂的运营成本。
“一喝咖啡误终身”公众号、精品咖啡品牌Maybe Coffee主理人罗志嘉认为,这些老牌咖啡品牌没能在早期完成对消费者的深刻影响,“当激烈的竞争到来时,人们被接踵而来的新品牌迷花了眼,奔向一个又一个的低价”。
慢咖啡的出路
事后回看,2017年是中国咖啡市场的一个拐点。
是年,瑞幸的第一家门店在北京银河SOHO开业。这家编号为NO.0001的瑞幸咖啡店与当时市面上常见的咖啡店相比格外不同:整个门店空间裸露在外,一眼就能看清所有店内设施。但它最让人看不懂的是,没有设立足够舒服的座位供顾客休息。
从0001号开始,瑞幸快速攻占了写字楼市场。此后短短一年时间,瑞幸在全国22个城市开出了2073家直营门店,成为中国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这些只有制作区和柜台的门店,代表着咖啡快取模式的兴起,过去由“慢咖啡”们主导的“咖啡厅=第三空间”的认知开始被瓦解。
瑞幸门店 图源:瑞幸咖啡官方微博
近三十年来,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重心几经变换:上岛、星巴克、太平洋咖啡卷格调、卷空间,如今的瑞幸、库迪卷规模、卷创新、卷价格。
只有变成瑞幸的模样,才是“慢咖啡”们唯一的出路吗?
在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看来,消费者对于现制咖啡的需求不都是外带模式,“对慢咖啡的未来不必全然悲观”。
况且,快咖啡品牌也并非全然无忧。一个行业共识是,低价咖啡为中国咖啡市场培育了更多的消费者,但也让咖啡品牌背上了沉重的经营压力。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季度,瑞幸自营店同店销售额分别同比下跌20.3%和20.9%,或受此影响,它主动缩减了每周9.9元覆盖的产品范围以平衡经营成本。
“学习瑞幸可以让品牌更适应中国咖啡市场的变化速度,但绝不能与它完全对标,必须要做好差异化竞争。”葛贤通告诉雪豹财经社,在当下的低价泥沼中,慢咖啡品牌仍然可以通过空间+甜品、简餐及周边商品的组合售卖来提高客单价,打开更大的盈利空间。
但价格仍是敏感因素。德勤中国和穆棉资本联合发布的《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在一二线城市,70%以上的消费者对咖啡都以实用性需求为主。
在罗志嘉看来,对于大部分将其视为提神醒脑的工具性饮料的消费者而言,“咖啡属于日常饮品,单价必须下调”;而少数深度爱好者对咖啡的价格相对不敏感,但对品质和口感更挑剔。
葛贤通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咖啡进入中国市场近三十年,消费者画像已然发生巨大改变。“大家现在的消费心态是,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