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真的急了

格隆汇
15 Jan

星巴克将不再免费开放。“咖啡之王”在北美地区推出的一项新规,一石激起千层浪。

虽然,消费者进店消费才能享受相关服务天经地义,但在很多人看来,推翻“开放政策”后,星巴克第三空间的自身定位,将名存实亡。

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星巴克已几乎陷入增长停滞。去年9月,布莱恩·尼科尔突然接替纳思瀚出任星巴克掌门人,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何对美国和中国这前两大市场做出有效调整,将直接决定星巴克能否重回增长轨道。


推翻“开放政策”


星巴克在北美市场的一项“新规”,在市场中引发强烈争议。

这一项新的行为准则最大的变化是,将不再允许未消费的顾客进入其北美地区的门店。也就是说,在北美地区,要想在星巴克的门店小坐或聊天,必须点咖啡或其他产品。

这一新规,推翻了星巴克自2018年以来推行的“开放政策”。新的顾客准则将于1月27日正式生效,相关规定将同步在星巴克北美地区上万家门店进行公示。星巴克店员也将接受执行相关准则的培训,并可要求违反规定者离开,必要时可寻求执法部门的帮助。

对此,星巴克发言人表示,这是大多数零售商已有的准则,这样有助于优先考虑那些想在店里坐坐、享受咖啡或在到访期间需要使用洗手间的付费顾客。

星巴克北美区域总裁萨拉·特里林在近期的一封信中表示,“有必要重新设定对我们的空间使用方式和使用对象的期望”。

这一新规是否会在星巴克中国门店实施?有媒体致电星巴克中国官方客服,得到的答复是,目前星巴克中国门店各自管理运营,具体情况由门店自行决定,并没有强制要求不免费对外开放。

而在社交平台和媒体的相关报道中,中国的部分星巴克门店,“不消费赶人”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争议不断。

支持者认为,星巴克作为一个经营场所,品牌方承担了高额的租金和运营成本,顾客在享受店内服务的同时,理应用消费来为服务买单。免费开放的策略,已导致部分星巴克门店人满为患,真正的付费顾客因此未能享受到应有的服务。

反对者则认为,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曾说过,其开办星巴克,并非只卖咖啡,还想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集会的场所,以此打造“第三空间”。因此,星巴克理应对顾客采取更加包容的态度。


竞争压力悬顶


50多年前,星巴克在美国创立。后来,在霍华德·舒尔茨的带领下,星巴克以精品咖啡的定位和第三空间的概念,贴着咖啡文化传播者的标签,开启了市场扩张。

1992年,公司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以巨额募资作为后盾,舒尔茨对星巴克全球化的设想,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1999年1月,星巴克在北京国贸中心落子,正式开启了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征程。

彼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咖啡的印象还停留在速溶阶段,星巴克的精品现磨产品和空间营造,迅速俘获了一大批中国精英阶层。

可以这么说,是星巴克培养了中国早期的咖啡用户。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星巴克在中国就是咖啡的代名词。

进入中国市场十余年,星巴克在中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期间,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对手。

直到2017年,瑞幸咖啡横空出世,中国咖啡市场最大的变数出现了。

瑞幸作为中国人创立的咖啡品牌,显然更了解中国市场。它以“星巴克平替”的身份低价入局,打出了品牌知名度。借助互联网补贴式的打法,瑞幸迅速崛起,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分庭抗礼。

目前,瑞幸的门店数量已达2万+,是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的两倍多。2023年,瑞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首次超过星巴克,登顶中国咖啡之王。

近两年,瑞幸和库迪掀起的“9.9元”咖啡价格战,让坚持高端的星巴克有些措手不及。尽管,舒尔茨明确表示,星巴克没有兴趣加入价格战,但星巴克在中国的各种促销,已事实上持续击穿其价格底线。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星巴克的增长已几乎陷入停滞。

截至2024年9月29日的2024财年,公司营业收入362亿美元,同比增长仅1%;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37.61亿美元,同比减少8.82%。其中,星巴克中国营业收入29.58亿美元,同比下降1.4%。该财年,星巴克中国虽然同店交易量与去年持平,但受频繁促销环境影响,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8%,导致同店销售额同步下降。

公司大本营所在的美国和北美市场表现,同样惨烈。可比商店销售额下降2%,客单价增长4%,可比交易量下降5%。

其中,第四季度的降幅尤为突出,全球同店销售额下降7%;北美和美国同店下降6%;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降幅高达14%。

鉴于公司CEO过渡以及当前业务状况,星巴克在披露年度财报后,甚至已暂停发布2025财年业绩指引。


新CEO动手术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之下,星巴克急需对美国和中国市场拿出强有力的动作,这是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的两大重点。

纳思瀚掌舵星巴克的一年多时间里,公司的业绩表现未能达到投资者的期望,公司股价更是大幅下跌。

于是,星巴克果断换帅,选择了曾带领多个连锁餐饮品牌力挽狂澜的布莱恩·尼科尔。

事实上,2024年年中,星巴克就已在着重考虑其中国业务问题。在2024财年三季度业绩会上,时任CEO纳思瀚就公开提出,在中国探索战略合作关系。在他看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还有更高的增长和利润机会,借助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可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取得在中国市场的长期胜利。

他的突然去职,这一设想,只能留给后来人来完成。

尼科尔刚刚走马上任,就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尤其是激进投资机构、公司重要股东埃利奥特。该机构已明确提出,要求星巴克承诺对其中国业务进行审视。

去年11月,就有消息称,星巴克已就中国业务非正式评估了潜在投资者兴趣,评估的对象有中国的私募股权公司、感兴趣的中国企业集团以及有行业经验的本土公司。至于对中国业务如何调整,目前尚未定论,据称出售股权、引入中国本土合作伙伴等方式,都在星巴克的考虑范围内。

此前,尼科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将在2024年12月择时走访中国市场,以便更好了解业务。但截至目前,尚没有他出访中国市场的消息。或许,当前其“重返星巴克”计划的重点,仍然是美国本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