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乡村工匠的价值意蕴及关键措施

人民论坛
16 Jan

转自:人民论坛

【摘要】乡村工匠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其以独特的传统技艺和手工产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当前,培育乡村工匠一定程度上还面临后继乏人、教育培训错位、社会认可度低、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为此,要加强对青年人乡土情怀培养、改进职业培训内容和教育方式、广泛宣传提高对乡村工匠的认可度、加大对乡村工匠的政策支持,促进乡村工匠更好发展。

【关键词】乡村工匠 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加快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新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乡村工匠作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凭借精湛技艺,能有效促进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缓解农民就业压力;乡村工匠通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深入挖掘并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精神,丰富乡村产业的文化底蕴,提升乡村产品的附加值。要厚植乡村人才发展沃土,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促进乡村工匠更好成长。

乡村工匠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乡村工匠的手艺一般都是祖传或者跟着师傅学习获得,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开展乡村工匠认定工作是对农民职业尊严的认可,让工匠成为既体面又有前途的职业。2024年,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公布了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273人,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从人数分布情况看,在28个省份中,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7个省份人数最多,都有12人,体现出西部地区发展乡村产业的迫切性,也展现了其特色风土人情的多样性。这些工匠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交通相对不便、信息相对闭塞,但也是这种环境让工匠们能坚守传统技艺、形成独特的工匠文化。

从性别构成情况看,273个乡村工匠名师中男性173人、女性100人,分别占63.4%和36.6%。在某些特定手工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中,性别特征对技能形成有较大影响,例如,刺绣印染工作需要精细操作和极大的耐心,女性特质在这些行业中更具优势;传统建筑工作需要身体力量与耐力,男性特质在这些行业中更具优势。

从工匠总体类别情况看,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雕刻彩绘(52人、占比19%)、刺绣印染(43人、占比15.8%)、食品制作(32人、占比11.4%)、陶瓷烧造(30人、占比11%)、剪纸刻绘(23人、占比8.4%)、编织扎制(21人、占比7.7%)、器具制作(18人、占比6.6%)、传统建筑(16人、占比5.9%)、金属锻铸(10人、占比3.7%)。雕刻彩绘、刺绣印染、食品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人数较多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发展和就业前景较好。例如,随着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建筑保护更加重视,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对雕刻彩绘工匠的需求不断增加。

从带动产业就业情况看,273个乡村工匠名师中,有241人创办了公司、工厂、专业合作社、协会、文化创意中心、非遗工坊、工作间、技能技艺培训基地、文化园、文化研发中心、博物馆等,通过吸纳乡村无业农民、脱贫群众、妇女、残疾人员、退伍军人及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就业或者开展相关技能技艺的培训,直接或间接带动这些人员增收。在241人中有148人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公司,占比61.4%。一个显著特征是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由过去的面临“断代”风险的主要依赖师徒、家族传承方式,发展为主要通过培训等方式面向更多感兴趣的人员,既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也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培育乡村工匠的内在价值

首先,有利于激活农村经济新的引擎。培育乡村工匠能激活城乡消费。乡村工匠活跃于城乡、衔接工农,精通传统手艺,掌握独门绝技绝活,产品以其独特精湛的工艺、厚重的文化和精神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培育乡村工匠不仅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能丰富城乡市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农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培育乡村工匠能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工匠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乡村工匠的技艺和智慧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他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有强大竞争力的特色手工产品,比如,赫哲传统鱼皮画与现代数字印染技术结合,把赫哲鱼皮画产业做大做强推向全国,工艺和产品创新延伸了乡村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乡村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其次,有利于带动乡村人员创业就业。培育乡村工匠能带动大众创业。乡村工匠从事刺绣印染、纺织服饰、传统建筑等行业,凭手艺吃饭,无需投入太多的土地和机械设备,创业门槛低,他们通过创办特色企业、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创业。同时,他们还开门收徒培养更多的未来创业者,创业“传帮带”加速了产业集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培育乡村工匠能拉动社会就业。传统手工业依靠手工劳动,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工匠通过自主创业和带动创业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全国首批273位乡村工匠名师领办创办经营主体,累计带动45万多名农村人口就业。全国13万多乡村工匠,直接培训230余万人,带动460余万农民就业增收。培育乡村工匠能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离不开特色人才,乡村工匠生于斯长于斯,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通过发掘利用本地特有资源和技术传统,打造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产业和品牌。

再次,有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培育乡村工匠能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乡村工匠运用传统技艺制作的产品不仅实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同时,乡村工匠还根据消费者的具体要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如调整产品规格、设计专属图案等,进一步满足个性化需求。培育乡村工匠能提供传统文化体验。乡村工匠用技艺传承文化,用作品记录生活,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产品中。比如,消费者可以在消费过程中体验千年彝绣展示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赫哲鱼皮画记录的渔猎生活和徽菜餐饮五簋八碟十大碗的饮食礼俗。培育乡村工匠能适应乡愁消费心理。快节奏、高压力的喧嚣城市生活令现代人向往乡村的自然和悠闲,怀念村里甜美的糖葫芦、院里的藤椅和桌上精美的青花瓷。乡村工匠用画笔、刻刀、斧凿记录家乡的花草虫鱼、农舍土狗、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培育乡村工匠,能够唤醒我们的儿时记忆,让消费者记起一缕乡愁。

最后,有利于传承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培育乡村工匠能重拾乡村文化自信。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乡村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培育乡村工匠,给予他们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让传统技艺和手工业再次焕发青春,能帮助我们重拾文化自信,自豪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激发我们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行动自觉。培育乡村工匠能传承弘扬乡土文化。乡村工匠是传统文化担纲者和乡村社会的技艺传承者。传统技艺根植在农耕时代背景下的日常劳作,具有地域性、民俗性与乡土性,乡村工匠的生产与制作过程蕴含着人们的信仰和风土人情,体现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培育乡村工匠,可以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乡村文化的价值。培育乡村工匠能推动乡村文化创新。乡村工匠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更是乡村文化创新的推动者,不仅能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匠人精神,还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设计理念等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培育乡村工匠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是青年人从事学习手艺工艺意愿较低。首先,在于学艺周期长,一些青年人等不及。不同于其他人才培养,乡村工匠的成长是在实践中习得的过程,要经过老师的严格观察考核和口传身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木匠行有“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成师傅”的说法。其次,工作收入较低,一些青年人受不得。不同于规模化机械化工业生产,一方面,乡村工匠从事的传统技艺和手工劳动,生产效率较低;另一方面,乡村工匠主要在乡村和县城工作,市场容量小,空间受限,渠道单一,收入低还不稳定。最后,劳动强度较大,一些青年人受不得。现代工业生产的劳动强度相对较小、工作环境相对较好,而传统手工业使用简单手工工具,加工原生态的原料原材料,工作方式与工作环境相对较原始。

二是教育培训与乡村工匠需求不够匹配。首先,教育培训有效供给存在不足。一方面,乡村工匠市场需求少、生源数量少;另一方面,工匠教育培训对师资质量和实践教学条件要求高,可持续性差,不少职业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特别是对那些独门绝技绝活的工匠技艺掌握不足,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导致职业院校开展乡村工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乡村工匠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其次,教育培训内容错位。乡村工匠以手艺谋生,靠一技之长养家糊口。提高技艺技能水平、销售更多的产品或是其参加教育培训的根本目标。有调查数据显示,70.2%的被调查者希望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技艺;约1/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培训获取证书、提高学历。但当前的职业教育仍然遵从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达到规定学制年限和条件才授予合格证书。最后,教育培训方式手段错位。乡村工匠游走于县城乡村,工作地点不固定、时间不固定,如果是兼业的工匠还需要兼顾农忙季节,而职业院校为主的教育培训坚守学历教育和通识教育理念,按照固定的学期学制安排开展乡村工匠教育培训,这导致学习与工作冲突,使乡村工匠参加教育培训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够好。

三是社会对乡村工匠地位认知度不够高。在传统观念中,从事传统技艺和手工业的乡村工匠,时常被视作体力劳动者,社会地位不高。传统手工业在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工业映衬下更显得“落后”,被一些人认为是落后的生产力,而忽视了传统技艺和手工业背后蕴含的人类智慧、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价值。乡村工匠的手艺社会认可度不够高。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传统技艺和手工业的地位和竞争力下降。面对生存和职业发展问题,一些乡村匠人要么“去技能化”转型做了工人,要么“去技能化”做回了农民,在大众眼里乡村工匠职业发展前景不广。

四是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不够完善。尽管国家为乡村工匠培育提供了顶层设计,但受限于一些地方思想意识和财力不足等问题,在实践中乡村工匠的培育发展还存在困难。同时,培育乡村工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合作。但实践中,在一些地方,部门间的协同机制不够顺畅,导致资源分散、信息共享不足,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

促进乡村工匠培育成长的对策建议

促进乡村工匠培育和健康成长,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从内部自身,要加强对青年人乡土情怀的培养,逐步改进职业培训内容和教育方式;从外部环境,要广泛宣传以提高全社会对乡村工匠的认可度,加大对乡村工匠的政策支持。

第一,加强青年人乡土情怀的培养与认同。加强青年人乡土情怀的培养与认同,这是一个涉及教育、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工作。一是结合中小学课程思政教育,推动乡土教育、劳动教育进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从而培养对乡土的深厚感情。二是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撰写乡土教材、记录人文地理、反映历史变革,将乡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三是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四是鼓励青年参与乡村建设,吸引青年人参与农村建设,增强其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五是构建和谐的乡村社区环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让青年人在参与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温暖和力量,从而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逐步改进职业培训内容和教育方式。根据乡村工匠成长规律和特点,构建多方主体、需求导向、形式多样、技能本位的乡村工匠培训体系。一是构建公办职业院校为主导,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为主力,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乡村工匠培育多方主体。二是打造一支过硬的培训者队伍。支持职业院校通过流动岗招聘和兼职教师聘任的方法,引进工匠名师和工匠大师做专业教师。职业院校积极吸引设置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三是以需求为导向完善课程设置。课程重点放在手艺技能传承创新和产品营销管理领域,解决特色产品普遍面临的销售问题。四是根据乡村工匠成长规律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培训。适应乡村工匠生产劳动的特点,开展线上线下结合、学历非学历结合、长期短期结合等多形式培训,实行弹性的学制和灵活的教学安排,减少对乡村工匠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五是严格遵守能力本位教学理念,以技能提升为根本目的,运用演示教学、任务教学等方法让学员干中学,对学员的考核结业也以技能考核为本,达到技能要求即毕业,而不强制学制要求。

第三,广泛宣传以提高对乡村工匠的认可度。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典型推介、媒体宣传和参观体验等方式提高大众对乡村工匠的认可度。一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开展好劳动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引导青年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二是通过技能大赛、名师遴选、乡村工匠纪录片等方式全面宣传推介乡村工匠典型,提高乡村工匠社会地位。三是利用抖音、快手等社交新媒体平台发布乡村工匠的视频、图片和故事,展示他们的技艺和作品,提高乡村工匠和传统技艺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借助乡村工匠技艺展示会或文化节,邀请工匠现场展示技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手工艺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亲手尝试并了解乡村工匠的技艺。五是将乡村工匠的技艺融入旅游项目中,吸引游客关注。利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乡村工匠技艺体验。

第四,加大对乡村工匠的政策支持。从统筹培育、建立名录、加大投入和完善服务四个方面加大乡村工匠培育引导支持。一是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制定区域内乡村工匠培育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任务措施和资金来源,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实施。二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完善全国统一的乡村工匠名录系统,记录工匠信息、信用评价、教育培训、政策扶持等信息,并对目录内乡村工匠的技能培训、品牌推介、名师认定、职业资格认定和职称晋升等给予支持。三是支持乡村工匠创办特色企业,在用地、税收、金融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工匠和乡村工匠名师、大师领办创办的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项目纳入乡村全面振兴项目库。对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开展的教育推广活动给予资金支持。

(作者分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郑美珍:《工匠是我国古代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简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②林克松、曾亭:《农村现代化视角下乡村工匠培育的可为、难为与应为》,《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6期。

③常钦:《乡村工匠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6日。

④汪慧琳、温杰:《高职院校融入乡村工匠技能提升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山西农经》,2022年第3期。

⑤徐佳虹、迟帅:《乡村工匠的职业转型与技能变革》,《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第4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李祥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