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爆火!中国六大门派围攻Meta,真正大BOSS还未进场

智东西
21 Jan

2026年,AI眼镜出货量将突破1000万!这是国内多家AI眼镜厂商给出的预测。

相比2024年的200多万副,直接迈上了一个新的数量级。

从2024年的“百镜大战”到2025 CES的爆火刷屏,AI眼镜无疑成了当下消费电子产业的当红炸子鸡。

AR眼镜厂商、互联网大厂、手机巨头、AI创企,各路玩家密集涌入AI眼镜赛道,似乎AI眼镜也要提前“占坑”,复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准玩法。

▲各品牌代表性AI眼镜产品

今天各家急于掏出的AI眼镜究竟是真大招还是真噱头?AI眼镜何时会成为下一个“千亿市场”,这条路上的最大技术挑战又是什么?家家涌入AI眼镜赛道背后有哪些更深入的考量?AI眼镜的终极形态会是怎样的?

带着诸多疑问,智东西与XREAL、雷鸟创新、Rokid等XR赛道头部玩家以及李未可科技、影目科技、闪极科技等AI眼镜领域新秀都进行了深入交流,扒开火爆表象,我们对AI眼镜赛道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Meta AI眼镜的成功并不在于AI

·用供应链方案,做不到60分及格

·100次交互有50次成功体验,那约等于不可用

·AI眼镜赛道缺少苹果特斯拉、大疆这样的企业

·AI眼镜可能出现万元级产品

·AI眼镜出货量很快能够达到千万级

·手机巨头反而最有可能做好AI眼镜

·“百镜大战”后不再有“百镜”,市场会逐渐洗牌

·如果AI眼镜是万米长跑,跑对方向远比抢跑更重要

就在前不久,谷歌最新发布的Android XR,让所有XR头显和眼镜都有直接用上谷歌Gemini大模型的机会,可以无缝化身AI头显/眼镜。

毫无疑问,谷歌给AI眼镜的发展再次按下了加速键。

但AI眼镜的火爆也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担忧:AI眼镜之于智能眼镜,恰似AI手机之于智能手机:

AI一直都有,只不过传统AI算法被替换成了大模型“大脑”,如果不能带来根本性的体验革新,依然是“噱头”大于实际。

2012年,谷歌就发布了全球第一款智能眼镜Google Glass,同时也是一个AR眼镜。12年后的今天,AI眼镜的功能惊人的相似:

▲2012年谷歌AI眼镜与当今AI眼镜功能对比(功能仅为代表性功能,非全部)

从本质上来看,AI可以“+”一切智能硬件,组合成概念上的“新物种”,从AI手机、AI PC到今天火爆的AI眼镜。

但这样迅速长出的新物种能否真正借着风口起飞?答案似乎还没那么确定。

01 .

做个AI眼镜不难,做好很难

硬件软件大模型样样都是挑战

各家密集发布AI眼镜,不免令人将目光投向其背后的产业链。突然谁都能做了,是否说明做AI眼镜是不是一个门槛很低的事?

深入交流后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做一个不难,但做好了很难。”

做AI眼镜,更像是一个考验各家对自身要求的事,考验各家对“可用、能用、好用”的理解和定义。毕竟,这个行业才刚刚起步,并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即便是Meta,其产品仍有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根据目前供应链信息,想要做一个不带光学显示模块、只有一定AI功能的眼镜,似乎并不难。

AI眼镜所涉及的光学、芯片、显示、结构件、扬声器、传感器、麦克风、摄像头、交互、电池等零部件,几乎都是消费电子产业深耕多年的成熟赛道。

▲AI智能眼镜产业图谱,来源:Wellsenn XR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成熟的产业链条予以支撑。

但有是一回事,好不好用就是另一回事了。想要实现好的AI眼镜体验,仅仅是把既有方案组合到一起,甚至很难做到60分及格。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虽然这些领域都有成熟供应链企业,但大家之前都没有真正做过AI眼镜,AI眼镜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闪极科技创始人兼CEO张波提到,业内厂商对于产品的生产、品质,以及对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都需要适应的时间。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透露,现阶段要把产品体验做好,需要做很多的定制化工作,关键的传感器、器件和大模型都需要定制化。包括一个看似简单的拍摄功能,其背后算法都需要大量迭代优化。

以AI眼镜最核心的AI功能为例,如果只是把互联网大模型接进眼镜,体验一定是不合格的。因为AI眼镜有其对应的使用场景,通用大模型并不一定适用,对于AI眼镜所要面对的场景,如果大模型准确率不能做到80%或更高,用户很难建立使用习惯。

简单来说,如果100次互动只有50次有比较不错的结果,那就约等于不可用。

在Rokid看来,AI模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是AI眼镜有好AI体验的关键,未来随着端侧AI加速器的普及和轻量化AI模型的迭代优化,AI体验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李未可科技创始人兼CEO茹忆也提到,AI眼镜首先要解决好的就是交互问题,人与AI眼镜互动要有好的对话体验,AI要像人一样交流并理解我们,最后才是真正提升效率,做到任务型AI。

那么问题来了,Meta的AI并没有做到很惊艳,但Meta RayBan为何还是成为了爆款?

对此,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给出了独到见解,在他看来,Meta AI眼镜的成功,其实某种程度上并不在于它能够实现多么强大的AI功能,Meta AI眼镜作为一个“时尚单品”的属性,甚至要远大于一个科技产品的属性,这也是它大卖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消费者走到雷朋眼镜的柜台,挑选商品时,就会发现Meta RayBan就是当下最新最主推的眼镜产品,同时它更加“智能”。消费者不会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要买的是一个“AI眼镜”。

▲Ray-Ban Meta

严格来说,目前市面上并没有一个从AI功能、AR显示、重量、功耗、性能等科技属性角度上都做的十分出色的AI眼镜产品,市场仍然存在空白。

从技术角度来看,从光学成像技术到屏幕显示技术,每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尤其是在轻量化、日常化佩戴这样的大趋势下,AI眼镜性能、功耗、重量、续航等方面的平衡就变成了极难配平的“方程式”。

为了追求天花板级别的体验,扎克伯克直接打造了每件成本1万美元的Meta Orion,可见当下想要让AI眼镜能够有不错的体验,投入成本之高。

▲Meta Orion

况且,Meta Orion的体验距离“理想状态”仍有不小的差距。

影目科技联合创始人吕一飞特别谈到了很实际的一点:其实AI眼镜要有好的体验,需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这个AI要真的有用、真能解决需求痛点——任何取巧性的炫技功能,都不会长久。

徐驰提到,AR眼镜赛道是一个强技术主导的领域,而在这一行业发展的初期,需要的更多是像苹果、特斯拉、大疆这样的企业,从技术层面进行突破性创新,去带领产业向前迭代进步。

但今天,AI眼镜领域显然缺少苹果、特斯拉这样的企业。

02 .

站在AI风口握有天然优势

AI眼镜千万级出货市场可期

尽管站在当下,做好AI眼镜体验还面临诸多挑战,而AI眼镜市场也才刚刚起步,头部厂商出货不过达到百万级,那为何从巨头到创企仍要积极跃入这条赛道,动力何在?

总体看下来,各家对AI眼镜的前景基本都持乐观预期。

即便当下产品可能体验不佳,但如果真正可以做好AI眼镜,在未来万物“AI”的时代,眼镜这一产品形态的潜力是巨大的。

很直观的一点就是AI眼镜在AI交互层面的灵活便携、无处不在。

为什么今天AI手机走到C位成为主导,而非AI PC?

因为手机更加便捷高效,交互更加自然流畅,产品更加轻便。用更简单便捷的方式完成目标、达成目的,是人对科技产品最本质的诉求。

眼镜或头显相比手机,甚至省去了屏幕的交互,它可以实时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听到我们听到的声音,从而更加无感但进行主动式AI交互和服务。

当然,这些都是很理想的状态。

▲各家AI眼镜重量情况

可以看到,相比动辄200-250g左右的智能手机,AI眼镜的重量通常只有其五分之一左右,且直接佩戴无需“携带”。

李未可茹忆就提到,AI眼镜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眼镜是距离人类交互器官最近的设备,是最理想的交互设备。同时眼镜是一个穿戴设备,不是携带设备,在效率提升上有天然优势。

在交互和显示方面,以Rokid Glasses为代表的AI+AR眼镜,把AI和AR视觉结合在一起,这种无感轻便、符合直觉、解放双手的交互方式,可以让“随身智能”这件事更好地落地。

除了轻量化高效交互,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有一点是厂商们非常看重的,那就是数据。

虽然AI大模型如今已经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广泛接触并应用,但实际上今天AI大模型对于真实世界的理解能力仍然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这背后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质量数据的缺乏,尤其是在进入空间显示、空间计算时代,高质量的2D、3D视觉信息数据更是十分稀缺。

从眼镜、耳朵、嘴巴甚至到鼻子,眼镜所处的面部,正是我们人类感知世界的器官分布最密集的核心区域,也可以收集到最为丰富的数据信息——我们人类真正感知世界的样子。

用一位AR行业人士的话来说,一但推开这扇门,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对于AR/VR厂商、互联网巨头、手机厂商、大模型厂商、AI创企来说,高质量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

▲来源:Fujitsu

此外,还有一些更为表象的原因。

比如AI眼镜可以提前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完成初期的市场教育,为后续AR眼镜的推开铺路,AI眼镜更便宜、门槛更低,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各家AI眼镜价格情况(产品价格波动属于正常现象,部分价格非最终售价)

目前AI眼镜部分已经杀入“百元级”,未来市场价格“内卷”是否会进一步加剧,亦或是“两极分化”?

在吕一飞看来,AI眼镜市场容得下很宽的价格带,从百元级到千元级,甚至到万元级产品都有可能出现,就如同智能手机,不同价位段满足不同需求,品牌的溢价也会包含在其中,定价永远是“综合因素考量”。

对于市场规模,李宏伟预测明年AI眼镜出货量能够达到千万级,带AR显示的眼镜会稍晚,但在2026年、2027年可能也会迎来几倍、十几倍的出货量增长。

Rokid也预计AI眼镜将在明年迎来“大爆发”,达到千万级出货的市场量级。

在张波看来,XR行业的发展速度虽然远远低于大家预期,但AI眼镜跟XR不一样,AI眼镜更轻量化、便捷化,可以满足人们佩戴出门的需求,这一需求是之前XR 类产品无法取得快速突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同时,伴随大模型技术的深度融合,AI眼镜功能体验进一步丰富,人们购买理由更加充分。

他预计,AI眼镜很有希望快速达成千万级出货量目标。

总体而言,轻量化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的未来高潜力类目,对不少领域的科技公司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入场的时间点选择,更多是厂商基于自身技术能力和市场发展情况的综合考量。

03 .

巨头创企贴身肉搏

AI眼镜最后拼的是什么?

既然这是一个确定的方向,接下来要比的就是谁跑的更快、谁的技术迭代的更快、谁做的产品体验更好。

对于互联网大厂、对于老牌AR/VR企业、对于AI眼镜创企,似乎每个人面对的挑战都不尽相同。

实际上,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在AI眼镜这场仗里,AR眼镜厂商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不一定是同行,反而是这些互联网大厂和终端巨头。

比如在李宏伟看来,AI眼镜其实不太适合纯新的创业公司做,更适合大厂来做,比如眼镜大厂或者手机大厂。相比AR眼镜,AI眼镜更接近传统眼镜,其智能部分大都跟手机强关联。

相比之下,AR眼镜的产品逻辑和人机交互逻辑都跟既有产品差别很大,在他看来,AR整机+生态的赛道是具有“颠覆式创新”的,并不一定适合大厂来做,同时这条赛道比拼的也是综合实力,包括对供应链、硬件、软件、应用、生态、销售渠道、品牌营销等各个方面的考验,对纯新的创业公司来说是有比较大的挑战的。

对于巨头入场AI眼镜赛道,张波谈道,他认为手机厂商是最有实力做好这类产品的。比如苹果、华为这样的公司来做这样的产品,就可以实现从芯片底层到系统层的完全重构,这是绝大部分消费电子行业的企业所不具备的能力。此外手机厂商在影像技术方面的大量储备也会成为其优势。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手机厂商做AI眼镜更像是一种防守型产品策略,与手机形成互补,而智能眼镜创企则想要做独立于手机之外的产品,能够成为用户的随身超级AI助理,与手机在体验上形成显著的差异化。

面对互联网和手机巨头下场,吕一飞谈道,对于初创品牌来说,大家的机会是均等的,各有优劣势。但未来市场可能不会容纳所谓的“百镜”,未来市场可能会逐渐收拢到主要玩家手中。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果像百度、小米这样的公司真正拿出足够的人力、财力资源去认真做这件事,是非常有希望做好的。

实际上,小米、OPPO、华为这些手机上的确也在AI眼镜以及AR眼镜领域有着多年的持续投入,虽然产品没有掀起多大水花,但技术储备是一定在推进的。

华为第二代智能眼镜有着与传统眼镜几乎无异的轻量化设计,一度成为不少科技爱好者尝鲜的对象。

OPPO的轻量化AR眼镜Air Glass系列虽然没有正式开售,但也出到了第三代,小米2022年发布的AI+AR眼镜相机目前售价为2099元。

▲小米MIJIA眼镜相机,来源:小米官网

有消息称华为最新的第三代AI眼镜也将在今年发布。

根据爆料信息,小米也即将在今年上半年亮出自己的“眼镜”新品。

小米、华为、OPPO几乎都有二到三代的产品迭代,相关AR/VR技术团队始终都在持续发展中。

有业内观点认为,AI眼镜与智能手机必然有着强关联,有很强的“手机附属”属性,因此AI眼镜很可能会像智能手表、智能耳机等可穿戴设备一样,其市场最终被手机巨头所收割。

互联网大厂这边,根据产业信息,百度有专门的技术团队负责AR相关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字节跳动则战略投资了聚焦AR光学技术领域的光舟半导体,以及前文提到的李未可科技。2019年以来,字节跳动申请了20多个AR相关专利。

正如前文所说,做好AI眼镜,是一个强技术创新驱动的事情,依靠供应链既有方案很难做出优秀且独特的体验。

大厂有更多的资源,有更多的“余力”可以投入,而小厂和创企往往会纠结于利润问题而被掣肘。

与此同时,大厂更容易招揽优秀的人才,而在AR行业中,最稀缺的就是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优秀人才。

在AI或AI+AR眼镜领域,移动互联网时代那种“跑马圈地”、占坑的玩法或许根本行不通,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即使OpenAI的大模型做的再好,一旦有一个更好的产品出现,消费者可以立刻转移,不存在被“生态绑架”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常常被某一个App绑架,但归根结底是因为同类App之间具有很强的功能趋同性,生态一旦形成,用户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迁移。

但在强技术创新驱动的领域,壁垒只存在于技术层面,并且产品体验之间的差距可以拉的很大。

简单来说就是,先跑的不一定是跑的最快最远的。

徐驰说,如果做AI眼睛这件事是一个万米马拉松,那么谁在起跑线更快一步其实并不重要,最后还是要靠技术和产品体验说话。

04 .

结语:站在风口的AI眼镜真能起飞吗?

纵观科技产业发展,AI眼镜并不是个新东西,甚至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就像AI手机之于智能手机一样,厂商重点突出“AI眼镜”,这个词,更多是在强化概念。

去年,绝大部分AI眼镜产品仍然是“PPT”,但今年已经有不少AI眼镜产品都已经正式开售,AI眼镜的“练兵之年”,依然到来。

俗语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热潮褪去,谁家的产品是“噱头”,谁家的产品能真正圆上自己画的饼,一切都将有新的答案。

AI眼镜仍在快速成长,虽然厂商们踊跃投入的是一个刚刚过百万销量的市场,但未来千万级的销量已经可期。站在当下这个节点,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AI与传统眼镜、AR眼镜结合所迸发出的巨大潜力,这样的机遇又是各路科技公司都不愿错过的。

毫无疑问,AI眼镜已经站在了风口上,但能否真的起飞,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