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操刀复星系“瘦身”!

市场资讯
10 Feb

  来源: 野马财经

  20年前买买买、20年后卖卖卖。

  作者 | 伍玥 

  今年是郭广昌掌舵的“复星系”创立以来的第33个年头。2022年之前,“买买买”是“复星系”的发展本色。近年来,“复星系”开始全面“大撤退”。2024年6月和12月,其旗下两家港股上市公司复宏汉霖(2696.HK)、复星旅文(1992.HK)接连公告私有化提案。

  2月10日“复星系”轻资产战略转型迈出重要一步。复星旅文公告,私有化顺利推进,提案已获独立财务顾问认可并推荐。根据计划,复星旅文将于3月4日召开法院会议及股东大会,就私有化交易作最终表决。

  2024年12月10日,复星旅文已官宣将私有化退市。而早在半年前,复星医药宣布,将通过吸收合并方式私有化旗下生物创新药平台——复宏汉霖。

  不过,复宏汉霖的“瘦身”计划则不是太顺利。1月22日复星医药(600196.SH)公告称,复宏汉霖的吸收合并及私有化交易方案,在仅由独立H股股东享有表决权的H股类别股东大会上未获通过。

  “复星系”核心运营主体是复星国际(0656.HK)。目前,复星的业务版图主要包括快乐、健康、富足和智造四大板块。快乐板块包括文旅(复星旅文为核心成员)和品牌消费;健康板块的主要平台是复星医药;富足板块包括保险和资管;智造板块包括矿产油气业务和智能制造。

  “复星系”能够成长为资产规模一度超8000亿元的巨头,离不开高歌猛进的扩张方式。2008年,郭广昌曾公开表示,复星的发展得益于“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投资”。

  随着流动性吃紧,以及周围民营系族因金融暴雷,郭广昌终于缓下扩张的脚步,并开始“瘦身健体”。

  2024年初的第七届世界浙商上海论坛上,郭广昌再次表示,“以后,复星就聚焦两个主业,分别是生物医药和文旅,走上轻资产运营的道路。

  私有化、出售、减持

  “复星系”瘦身进行时

  文旅赛道作为复星产业版图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有不少重大变化。

  自去年11月27日复星旅文停牌以来,市场上便传来其将被私有化的猜测。12月10日晚间,复星旅文公告,宣布拟以每股7.8港元的价格回购股份

  该价格较最后交易日前一天的收盘价溢价111%。本次私有化将复星旅文的整体估值提升至105亿港元。除受托人未获分配的计划股份外,全部计划股份将被注销,股东将以每股计划股份换取7.8港元现金。

  从私有化的时限上来看,港股过往的私有化案例显示,从公司开始宣布私有化要约公告到最终完成私有化退市,大多用时3—6个月

  此次私有化涉及金额超20亿港元,复星旅文拟议透过内部现金资源或对外债务融资,以拨付全数应付现金代价。公司控股股东拥有权益的股份将不会构成计划股份的一部分,将不会予以注销。该计划生效后,复星国际及复星控股将分别拥有公司约98.44%及1.56%的权益,郭广昌仍为实控人。

  复星旅文为全球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集团,其主要品牌及产品包括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三亚亚特兰蒂斯、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与丽江地中海国际度假区、复星旅文全球会员平台复游会等。自成立以来,复星旅文一直是复星“快乐”业务板块的核心子公司之一。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额106.5亿元,经调整EBITDA为人民币20.9亿元;归属于股东之盈利为3.2亿元,剔除一次性处置度假村收益后较2023年同期增长20%。

  针对复星旅文拟在港股私有化退市一事,复星旅文对《北京商报》回应:此次私有化提案是基于公司长期发展作出的决策,公司将更专注轻资产模式的过渡。私有化完成后,复星旅文还将继续维持现有业务正常运营

  近年来复星旅文不断强化“轻资产”战略,频繁出售旗下资产。

  2023年5月,复星旅文出售了上海复星爱必侬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同年,复星旅文将其旗下Casa Cook和Cook‘s Club两家度假酒店品牌及海外业务出售给高盛集团。2024年9月,复星旅文又宣布,其附属公司已与ESKY.PL S.A.签订买卖协议,出售Thomas Cook的100%股权,交易价格为3000万英镑。

  2月10日,复星旅文也正式公告,正考虑分拆三亚亚特兰蒂斯,并于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独立REIT上市的可能性。

  来源:

  罐头图库

  事实上,不仅复星旅文,整个“复星系”都在加速处置资产

  去年6月,复星医药发布公告,拟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私有化子公司复宏汉霖,要约收购价为港币24.6元/股,现金对价合计不超过约54.07亿港元。消息披露后,复星医药股价连续大涨。

  此次复宏汉霖私有化交易“折戟”,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一是估值和价格方面出现的分歧,尤其中小股东认为私有化的价格偏低,没有办法体现这家公司的实际价值,这恐怕是主要原因。另外,就是战略的独立性、市场环境和市场监管环境方面,都会出现的一些不确定尤其是这家公司作为一家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独立程度也比较高的团队,有些股东会认为其独立发展的机会更大,私有化对于自主性和未来发展会有一定的限制。

  张毅表示,港股市场整体来说还没有到一个比较好的阶段,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影响了股东对私有化程度的信心。再者,财务的健康性和融资能力的矛盾。因为当前这家企业的财务整体状况还是不错的,现金储备比较充裕,自主融资能力也比较强,是否需要复兴医药的私有化支持也是个疑问。

  张毅认为,后续来看,很重要的还是来自于估值的问题,如果价格相对比较高,方向达成度会比较好,那重新考虑私有化程度的方案,也是有机会的。另外,未来市场的表现和股价的走势对于后续私有化程度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复兴也好,复宏汉霖也好,是否会结合市场的需求,投资者的关切,来重新评估私有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会在整个过程起到决定性作用。

  复宏汉霖自2009年创立以来,便一直是复星医药的创新药核心平台,2023年营业收入53.95亿,同比增长67.8%,净利润5.46亿,是18A第一家宣告盈利的创新药企。

  张毅认为,对于复星的这两个项目而言,总体来讲私有化更多的还是在于,企业可能会有一些融合互补,以及更高的战略需求。

  张毅表示,作为公众公司来讲,企业在选择私有化的时候,还会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解决资金渠道,不依赖上市公司的增发等。其次,投资方或者是股东,短期如果没有强制或者更高的退出变现的需求,那么某种意义上来讲,私有化有机会布一个更大的局。但是劣势也会很明显,因为对股东的变现,显然没那么高的效率。另外作为公众公司,理论上对其品牌背书等营造都是有帮助的。并且,一般来说,优质资产的募资也是比较简单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则认为,在港股市场缺失低成本融资的功能,维持上市公司地位还要有持续的投入,私有化之后可以不再对外公开经营细节。

  私有化子公司只是“复星系”收缩版图的一个缩影。从2019年开始,郭广昌个人及复星国际即开始陆续减持青岛啤酒股份。截至2022年5月底,复星国际已清仓青岛啤酒。粗略估算,“复星系”减持青岛啤酒股票共套现约150亿港元,其中获利约84亿港元,盈利率近127%。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复星系”减持了金徽酒(603919.SH)、海南矿业(601969.SH)、中山公用(000685.SZ)、泰和科技(300801.SZ)、三元股份(600429.SH)、酷特智能(300840.SZ)、*ST广田(002482.SZ)、中粮工科(301058.SZ)等多家公司股票,甚至包括复星医药、豫园股份复星旅游文化等复星系核心资产。

  甚至,郭广昌坚持拿了十好几年的南钢股份招金矿业,也忍痛舍爱了。

  同时,2022年以来,“复星系”已多次出售其以保险为主的金融资产。当年4月,复星国际以7.4亿美元出售美国保险公司AmeriTrust,在这项交易中,复星国际亏损约5亿元。

  2023年复星集团又继续减持资产,5月19日,豫园股份向美国黑石的“BCP ASIA”出售IGI集团100%股权;5月22日,复星集团将广州复星国际中心北塔,卖给了广州知侨有限公司。

  2024年,瘦身计划还在持续。

  上半年,复星国际(0656.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旗下德国私人银行Hauck Aufhäuser Lampe Privatbank AG (HAL)悉数股权将被出售,复星国际预计将从买方处获得约6.703亿欧元收入(约合人民币52.8亿元)

  此外,复星国际的部分保险业务也被出售了。根据去年4月12日签订的协议,复星国际将不超过1540.13万股的比利时保险公司富杰保险(Ageas SA/NV)股份卖给了法国巴黎保险集团(BNP Paribas Cardif),交易总价约为6.26亿欧元-6.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8.14亿元-51.53亿元)。仅靠这两桩交易,“复星系”就能回笼百亿资金

  “复星系”资产大变阵

  复星创立于1992年,2007年复星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8084亿元。

  起初,郭广昌主攻医药和地产。1998年,复星医药(600196.SH)前身复星实业上市招募到3.5亿的资金,“粮草”充足后,加上经历数次频繁的资本运作,郭广昌积累了大量财富,手持多家上市公司股份,江湖人称“复星系。

  来源:罐头图库

  郭广昌与金融结缘是在2001年,当时“复星系”就开始运作金融机构德邦证券的筹备事项,2002年,复星旗下豫园商城发起组建德邦证券,正式跨界到金融业。

  2004年,复星国际在香港创办,标志着“复星系”国际化战略的开始‌。

  论业务多元化,估计没几家企业能比得过复星系的。近年来,“复星系”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和投资,涵盖了医药、房地产、旅游、金融等多个领域‌

  2022年,根据界面新闻的统计,复星共计参股、控股了35家上市公司,遍布其健康、快乐和智造三大业务。涉及总市值8518亿,直接控制市值1805亿。

  复星集团的资产规模从2007年的669.58亿元,膨胀至2023年的8083.88亿元。

  但资本系族借助金融实现资本快速扩张的同时,债务也在逐渐高筑。一旦资金链遇到问题,其建筑的千里之堤就很容易崩于一篑。

  复星集团的总债务,从2007年也从219.18亿元增至2023年的2119.24亿元。

  事实上,2022年复星就已陷入债务危机风波,年度报告中,复星国际的负债高达6031.58亿元,资产负债率74.8%。而其中998.27亿元需要即期支付,1588.9亿元将在一年内到期。

  2022年6月开始,穆迪就多次下调“复星系”评级,评级展望为“负面”。还表示截至2022年3月末,复星在控股层面的库存现金不足以支付未来12个月到期的短期债务,存在流动性压力。

  或许,“有一种爱叫放手”。在2022年,复星国际就决定通过“瘦身增肌”,专注于家庭消费产业,将有限的资源投身于更有成长性的赛道。2023年度报告中,复星国际继续表示,“面对纷繁复杂的宏观环境,本集团更加坚定地执行‘瘦身健体’战略。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复星系”出售资产,特别是海外资产,主要是为了去杠杆、降低经营风险,同时也是政策导向的要求。经济处于极度不稳定的周期,高杠杆会放大经营波动的风险,导致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减弱。

  而对于金融版图的收缩,沈萌表示,民营金融平台暴雷,一方面是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弱,另一方面是政策不鼓励民资涉足金融行业,所以复星从自身经营安全的角度,选择积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与此同时,郭广昌的个人财富也经历“过山车”。在复星国际上市的2007年,郭广昌的身家为360亿元,位居大陆富豪榜第10位,也是他首次登上上海首富宝座。而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郭广昌的财富值为315亿,对比2020年640亿的身家已缩水过半

  眼下,“复星系”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创新和轻资产策略上。复星国际正在通过“瘦身健体”和“聚焦主业”的战略转型,展现出新的发展动能和潜力。

  “复星系”还有哪些优质资产?

  走上变卖资产之路以后,“复星系”确实回血不少。

  复星国际执行总裁、CFO龚平曾在业绩会上给出一组数据:2022年,复星集团回流现金293亿元。2023年,回流现金273亿元;把子公司算在内,合并报表层面,总共实现现金回流约400亿元。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复星国际现金、银行结余及定期存款1095.53亿元;合计债务约2223.1亿元,长期债务占总债务比例为47.6%。

  标普认为,改善融资渠道、银行加大支持力度以及持续将非核心资产货币化,将继续稳定复星国际的整体信誉。持续优化的债务结构也能更好地支持复星后续的流动性管理和更灵活地把握后续资产处置的进度。预期复星集团非核心资产退出驱动降债的策略将继续。

  不过,卖资产并非长久之计,基本盘和发展战略更为重要。复星国际执行董事、执行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龚平表示,去年上半年复星集团归母净利润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处置非核心资产带来的投资收益同比减少。整体来看,上半年,豫园股份、复星医药、复星葡萄牙保险和复星旅文,总收入达到721.7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比重达74%。

  从复星国际旗下各业务板块的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来看,表现也参差不齐。2023年,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大板块的营收分别为463.14亿元、889.46亿元、517.8亿元及127.5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亿元、-2.64亿元、2.37亿元以及9.34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健康业务收入约232.61亿元,同比减少2.42%;归母净利润约5.1亿元,同比增长42.97%。快乐业务收入约431.72亿元,同比增长0.4%;归母净利润约1.64亿元,同比减少78.53%。富足业务收入约269.47亿元,同比增长5.95%;归母净利润约0.27亿元,同比减少86.91%。智造业务收入约53.32亿元,同比减少2.36%;归母净利润约0.45亿元,同比减少61.84%。

  来源:

  罐头图库

  作为“复星系”核心医药平台,复星医药也正在积极调整其战略重心,聚焦创新资产。

  2016-2023年间,复星医药增收不增利,营收由146.29亿元增长至414亿元,复合增速达到了16.22%,但净利润却不增反降,净利润由28.06亿元下降至23.86亿元。

  经历了连续两年下滑后,随着转型创新深入推进,复星医药的净利润增长终于转正,业绩复苏脚步逐步加快。2024年1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09.12亿元,同比增长约5.74%;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18.36亿元,同比增长24.58%。在创新药业务方面,复星医药上半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主研发及许可引进的4个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共9项适应症获批上市。

  而复星旅文旗下被喻为“奶牛”的亚特兰蒂斯表现也较好。据财报显示,三亚亚特兰蒂斯运营业务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额达8.7亿元。平均客房入住率创历史新高,达89.6%,较2023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

  2024年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复星旅文拥有期末现金及银行结余35.4亿元,而同期一年内到期的各项债务规模为140亿元

  可见,虽然半年营业额超百亿元,在债务和现金流压力下,出售资产已成为复星旅文长远发展的主要决策。

  另外,2024年上半年,复星国际海外收入达人民币458.7亿元,同比增长4%,占总收入的比重上升至47%。复星国际表示,高质量的全球化业务逐渐成为新一轮增长引擎。

  你了解“复星系”吗?还了解郭广昌哪些故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若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