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物理博士卖出自行车IPO,六成产品来自代工

市场投研资讯
10 Feb

(来源:预审IPO)

文/瑞财经程孟瑶

“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开封拿下”。

作为当下最火热的户外运动之一,骑行不仅适用于城市通勤,还具有减肥、环保、休闲、时尚、社交等多重标签,这届年轻人对骑行的追捧,又又又撑起了一门生意。

在骑行热的带动下,传统代步工具自行车销售市场迎来显著的增长。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2022年开始,中国的自行车市场规模显著扩大,骑行相关企业的注册量也在逐年增加,2024年注册量同比增加18.5%至588家。

折叠自行车公司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行科工)也因此迎来新的机遇,成立40余年以来首次主动拥抱资本市场。

均价1966元/辆,九成收入来自自行车销售,2023年,大行科工在中国内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高达21.1%,排行第一。

营销驱动业绩增长的背后,是营利增速的背离。收入规模扩大,毛利率走高,利润率却有所下滑。与此同时,大行科工还需要通过外包业务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自有工厂近3年均连续超载运作,但依然有近六成产品需靠代工。

01

83岁韩德玮控制超90%股权

大行科工是一家快速扩展的折叠自行车公司,由美籍华人、激光物理学博士韩德玮一手创办且主导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韩德玮1941年出生于广东韶关,9岁随父母移居香港,19岁移民美国攻读高等教育课程,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学院、洛杉矶学院和南加州大学完成学业,并于1973年2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在踏入折叠自行车行业前,韩德玮专注于激光的研发。1982年,41岁的韩德玮更换人生赛道,放弃美国休斯研究所高薪高职工作,投入绿色出行事业,发明了第一辆现代折叠自行车,并在美国创立了大行(Dahon)折叠自行车品牌。

由于韩德玮研发的折叠车,成为大多数现代折叠自行车的原型,韩德玮被誉为“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

80年代中期,大行品牌在台湾地区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2000年大行品牌折叠车产销量入列吉尼斯纪录;2016年,深圳市美大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简称:大行有限),大行品牌正式落户中国,并建立全球总部。

经过40余年发展,大行有限先后在香港、美国及爱沙尼亚成立附属公司,旗下的产品组合,也从单一的折叠自行车扩展到公路自行车、登山自行车、儿童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等品类。截至2024年9月30日,大行科工拥有超过70款自行车车型。

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3年零售量计,大行科工在中国内地及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均排行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21.1%、5.6%。同时,还是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拥有最多专利的品牌,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中国内地拥有108项有效专利,在美国、欧洲及日本拥有22项有效专利。

用了半生的时间,将“大行折叠车”打造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折叠车品牌,已经83岁的韩德玮还在引领大行科工的资本之旅,以求进一步壮大公司业务覆盖及全球版图。

2023年8月,大行有限整体转制为股份公司,并且于近期示好港交所。截止递表,韩德玮直接持有大行科工88.56%股份,担任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此外还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大行科工企业有限合伙控制1.6%的股份,直接或间接控制大行科工90.16%的股份。而大行科工剩余近10%的股份,则有另外四个员工持股平台分别持有,股权集中且无外资进驻。

02

9成收入来自大行自行车

营利增速背离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且快速扩展的折叠自行车公司,大行科工超9成以上的收入来自大行自行车的销售,少量来自配件、服饰及其他相关产品,以及共享360项目的许可权及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2022年-2024年9月(简称:报告期),大行科工分别取得2.37亿元、2.89亿元、3.45亿元的大行自行车销售收入,对应销量148,956辆、156,877辆、175,218辆,以此计算,销售均价分别为1593元/辆、1840元/辆、1966元/辆。

量价齐增,大行科工整体营业收入看涨,各期分别为2.54亿元,3.00亿元、3.52亿元,2024年前三季收入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

大行科工收入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中高端自行车市场。各期大行科工来自高端产品线收入占比稳定在10%左右;来自中端产品销售的收入占比分别约为50.6%、63.6%、69.7%。相较之下,大众市场增长略显乏力,2023年销量仅为6.14万辆,只有2022年的70%左右;2024年1-9月产品收入占比仅20%。

为迎合不同细分市场的需要,大行科工将自行车按售价分为了单价5000元以上的高端产品;2500元-5000元区间的中端产品;以及2500元以下的大众入门级别产品。

根据《2023户外生活趋势报告》的数据,2023年,小红书平台上关于骑行的笔记发布数量达到了180万篇,同比增长近400%,总阅读量超过13亿次;京东骑行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15亿,同比增长约54%;抖音骑行类产品以414.13%的增速,成为平台户外类产品中增长最快的明星类目。

卷土重来的骑行热潮下,2023年大行科工自行车销量同比增长5.3%,总收入同比增长18.1%;2024年1-9月,自行车销量同比增长51.5%,收入同比增长58.7%。

中高端产品出货量增加,大行科工毛利率也从2020年的30.7%,增长至2023年的34.1%。但大行科工强劲业务及财务增长的背后,却是营利增速的背离。

报告期各期,大行科工分别实现净利润3143.4万元、3485.0万元,4583.8万元,2023年和2024年1-9月同比分别增长11.1%、74.1%。2023年增速低于同期营收增速7个百分点,2024年1-9月,则超出15.4个百分点。

03

营销驱动业绩增长

研发支出远低于营销开支

营利增速出现背离,或许与大行科工高企的销售及经销成本有关,基本面来看,其营利增长离不开大手笔营销的驱动。

大行科工主要通过线下和在线渠道进行自行车销售,销售网络覆盖全中国内地及25个国外市场,包括欧洲、美国和东南亚。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其在中国与30个省级行政区的38家经销商合作,覆盖超过650个零售店,同时通过京东、天猫、抖音平台进行在线销售。

2023年,大行科工来自在线直销的收入同比大涨312.1%,该渠道毛利率也明显高于线下直销和经销商销售,但漂亮的数据似乎未能传递给净利润,总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双增长均达到两位数的情况下,利润率由2022年的12.4%减至2023年的11.6%。

2023年开始,大行科工加大营销力度,销售及经销成本同比增长85%。2024年1-9月,其销售开支已经超出2023年全年535.7万元,同比增长近61%。

报告期各期,大行科工的销售及经销成本分别为1598.8万元、2957.6万元、3493.3万元,费用率约6.3%、9.9%、9.9%。

具体来看,销售人员福利开支占比最大但比例逐年下降,在线线下推广开支从2023年开始增长明显,此外大行科工还向第三方购买营销策略和网站设计等咨询服务。

反观,大行科工认为“可巩固市场地位和推动长期增长”的研发投入却不如营销开支,期内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5%、3.6%、3.4%。

据悉,其研发部门,由韩德玮及两名拥有博士学位的专家领导,截至2024年9月30日,其研发部门有42名员工。2024年,大行科工展开了外部研发合作,与清华大学就优化自行车车架刚度开展研发工作,双方同意,根据本协议设计及开发的知识产权一律由双方共同拥有。

04

自有工厂连续超载运作

近六成产品需靠代工

除了持续走高的营销费用侵蚀利润,大行科工还需要通过外包业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各期,大行科工为此分别支付3560万元、6860万元、1.12亿元的外包费用,占同期销售成本约20.2%、34.5%、48.0%。

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2023年零售量计,大行科工在全球及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均排行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5.6%、21.1%。

但大行科工至今只有2019年在惠州建设的一家生产工厂,总楼面面积约为14,000平方米,拥有约125名生产人员,产能为9万辆/年,近三年均是超负荷运行。

各期,大行科工分别有44,037辆、76,476辆、94,150辆自行车由OEM供应商生产,分别占内部生产及向OEM供应商采购之自行车总数约29.5%、45.1%、55.5%。

2024年1-9月,惠州工厂产量约为7.55万辆,同期大行科工全部类别自行车产品销售量大约为17.52万辆,有近6成的产能需求要由第三方OEM代工企业来满足。

此次赴港IPO,大行科工首要目的就是将募资同于生产系统现代化及扩大运营规模,以提升制造能力。

在招股书中大行科工提到,目前公司计划在现有惠州工厂附近在建设一个新的生产基地,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供应链和提高垂直融合度,大行科工计划在天津、江苏、浙江或广东等战略地点投资或收购既有生产设施,或与合格的OEM或部件供应商加强合作。

附:大行科工上市发行中介机构清单

独家保荐人:中信建投(国际)融资有限公司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