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韬略
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
作 者丨张静波
德国,慕尼黑。
奔驰第一代内燃发动机,依旧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内燃机的轰鸣声,统治了世界豪车上百年。
但千里之外的钱塘江畔,一股新势力正在搅动百年格局,第一次让慕尼黑的守门人听见了裂纹声。
2025年2月14日,中国汽车界上演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资本联姻。
极氪正式完成对领克的股权交割,极氪科技集团正式成立!
这是近5年来,全球最大的汽车主机厂合并,它意味着,一个全球领先的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正从世界的东方扬帆起锚。
从2024年11月,吉利控股集团宣布落实《台州宣言》,实现战略聚焦以来,极氪领克仅三个月就完成了战略整合。
这场闪电式整合,不仅标志着吉利体系资源的深度重构,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加速进入淘汰赛后的战略转向。
2024年,中国汽车工业迎来历史性分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破50%大关。
这场由电动化、智能化驱动的产业革命,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重构万亿级产业链,并掀起一场新的汽车产业战。
随着竞争的白热化,要想在这场淘汰赛中活下来,就必须告别过去的单兵作战模式。
未来的竞争,是百万量级规模的较量,是百亿级智驾研发投入的PK,绞杀已蔓延至每个零部件。
如此形势下,唯有整合资源,才能形成优势,才有胜出的可能。
过去一年,这已是汽车产业的大势所趋,从日产、本田到东风、长安……无不在做整合的努力。
极氪和领克,作为吉利旗下两大新能源品牌,过去在各自领域都创造了辉煌。
但同时,也确实存在产品的重叠,以及对于研发资源的重复投入,比如双方在中大型车市场均有布局。
智驾系统上,各自独立开发,极氪自研浩瀚智驾系统,而领克采用吉利集团体系内的多种方案。
这种重复投入,不但分散了资源和精力,也降低了效率。
正是看到了这些弊端,吉利在2024年底,先行业趋势而动,宣布落实《台州宣言》,启动了极氪领克战略整合。
整合后的极氪领克,定位清晰:极氪向上,领克向宽。
极氪定位全球豪华科技品牌,主打30万以上市场,以中大型车为主,中型车聚焦纯电,大型车聚焦超级电混。
领克定位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主打20万以上市场,小型车聚焦纯电,中大型车聚焦混动。
双方将在产品研发、制造、供应链、市场等领域,全面协同,资源共享,以双品牌驱动,目标剑指:
世界汽车产业转型时代,成为新能源高端豪华的引领者。
这是两个强者的双剑合璧,是在既有成功的基础上,主动应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趋势,主动寻求持续向上突破。
它的意义,远不止于企业层面。
在全球汽车产业革命迈向电动化、智能化深水区的今天,这种以整合实现资源集约、技术协同、市场互补的模式,为中国汽车产业高端突围趟出了一条新路。
企业间的整合,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
更何况,极氪领克的整合,恰逢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业链的转移、组织的变迁、技术的更迭,让这种整合犹如飞机在高速前行中,增加一个新的引擎。
正因为如此,在这场汽车产业的全球整合浪潮中,颇多坎坷。
以日产本田为例,合并案官宣不到两个月,突发变故,日产以双方未达成共识为由,暂停了与本田的合并谈判。
相比之下,极氪科技集团的整合动作,堪称教科书级别。
这背后,离不开吉利控股丰富的并购经验,以及车圈老法师安聪慧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手术式切割与系统性重建。
在产品研发协同上,集团通过强矩阵、流程型组织的双向组合拳,极大缩短了决策链。
新成立的极氪科技集团将独立承担研发职能,原来汇报给吉利汽车的决策链条,划归到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管理。
更加扁平化的组织,方便拉动资源,节省费用,实现整体开发效率提升15%以上。
在制造端,集团推动“大制造+大质量”双轮驱动的一体化管理,实现资源最大化整合,整体管理效率提升20%以上。
在销售端,两个品牌独立运营,同时建有沟通机制如用户委员会,充分协同。
在产品端,也有产品委员会对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的产品线进行协同。
这一系列整合动作,为极氪科技集团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仅是研发、管理效率的提升,在规模化采购、营销中后台共享、服务、物流等各领域,都开始创造价值。
然而,整合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而是以聚变形成合力和势能,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时代,最终打赢三大战役:
技术创新战、产品价值战、全球突围战。
极氪和领克合并以后,会形成平台化战略,双方共享技术平台。
以三电为例,极氪科技集团将拥有最强的纯电和最强的混动。纯电方面,领克将全面使用极氪自研的浩瀚架构。而混动方面,极氪也即将推出超级电混技术。
这一引领行业的创新,将首发搭载在极氪全尺寸旗舰SUV上,并亮相今年上海车展。
智驾方面,极氪、领克将全部使用极氪自研的浩瀚智驾系统,同时在硬件和智驾域控等领域全部实现自研自制。
据安聪慧透露,领克未来会全部使用自研的高阶智驾系统。
作为集团的第一个整合成果,领克900会率先搭载极氪浩瀚智驾。同时,该车型还将使用英伟达最新Thor芯片。
平台化的好处是,未来极氪科技集团的研发将高度聚焦,有助于浩瀚智驾系统的快速迭代。
外界能看到的结果就是:
从去年底无图NZP上车,到今年2月份即将开启车位到车位(D2D)万人公测,极氪智驾系统的全栈自研能力和迭代速度,非常快。
平台化战略,不仅可实现技术共享,同时也有助于市场和渠道的整合。
过去,极氪和领克都有自己的车型,合并为极氪科技集团之后,车型将统一规划。
以2025年为例,领克将推出两款新车型,极氪将推出三款新车型,同时两大品牌将在渠道建设层面加深协同。
具体而言,领克将借助极氪在一线城市的高端豪华经验,极氪则利用领克在新兴下沉市场的渠道资源,带来更多的客户触达和销量贡献。
最终,实现极氪科技集团做高端豪华品牌,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的造车理念。
在海外,截至2024年,领克已进入39个国际主流市场,尤其在欧洲市场,得益于沃尔沃的渠道,领克根基深厚。
同时,极氪也进入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未来,极氪和领克除欧洲以外的海外团队,将深度整合,共享研发、渠道、营销、服务等资源,用一个团队开拓两个品牌的国际市场。
生而全球,是领克和极氪的共同基因。
经过全方位整合后的极氪科技集团,将最大化发挥整合协同效应,打响全球高端市场的突围战。
在燃油车时代,全球高端豪华汽车市场的规则,由德国车企主导。
奔驰、宝马、奥迪(BBA)凭借内燃机技术壁垒、品牌历史积淀与全球销售网络,构建了一条看似不可逾越的护城河。
2024年,BBA全球总销量超过600万辆,占据全球豪华汽车市场七成以上份额。
这种垄断不仅是市场份额的固化,更是用户心智的长期占领,BBA定义了高端,并形成一场持续百年的心智围城。
然而,这一格局的根基正在松动。
电动化、智能化的颠覆性变革,让中国车企第一次获得与BBA同台竞技的入场券。
特斯拉的崛起,已经证明电动化可以打破传统品牌溢价,而中国车企则更进一步:
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支点,叠加本土供应链效率、用户需求洞察与生态化创新,正在重构豪华车市场的价值标准。
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企在高端豪华上,给了BBA迎头痛击。
理想、鸿蒙智行,分别录得50万和44.5万的销量纪录。而合并后的极氪科技集团也取得了50万辆的佳绩。
其中,领克全年交付超28万,极氪交付突破22万。
三大车企均在2024年实现了高速增长。
相比之下,BBA的国内销量在2024年仅为204万,已被极氪、理想、鸿蒙智行逼近,而且还在同比下滑中。
放眼2025年,理想、鸿蒙智行都制订了激进的增长计划,极氪科技集团更定下两年内实现年销100万辆的宏伟目标。
这一升一降,正在动摇传统豪华车市场。
以极氪、理想、鸿蒙智行(ZLH)为代表的中国车企,逐渐完成对BBA的合围,并有望改写全球豪华车市场格局。
三大车企,技术路线迥异,理想深耕家庭场景,鸿蒙智行依托华为生态,打造智驾、智能互联护城河。
极氪则代表了豪华科技,以全栈自研的软硬件技术,重塑性能与安全标准。
三大车企的代表车型,领克900、极氪EX1E、理想L9、问界M9,将在2025年上演高端旗舰之战。
这将是一场巅峰对决,最终决定ZLH三强走势。
在这场对决中,极氪科技集团在大型和全尺寸SUV领域,正通过Thor芯片、L3智能驾驶、超级电混技术等,给另外两家带来巨大压力。
尤其是,按照计划,极氪L3级自动驾驶将在4月上海车展亮相,预计年底具备量产车交付能力。
这让外界对极氪的未来充满想象。
经过整合后的极氪科技集团,正与国内车企携手,开启全球智驾新时代,并引发一场关于豪华车的价值重估。
或许,不远的将来,当BBA的光环逐渐褪去,全球消费者会意识到:
豪华车的未来,由中国定义!
责任编辑:王若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