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总有理
最近,一则机票限价不得低于200元的坊间传闻刷屏社交平台。
尽管各方说辞不一,但早在2023年2月,就已经出现过机票限价的消息。
细究这两年的航空市场,机票的价格也的确一年比一年低。
2024年三季度,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为745.5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9%。国庆期间,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为845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1%。这些数字反映到各大航空公司身上,尤为刺眼。
2024年上半年,国航、东航、南航的半年财报营收分别为795.2亿元、641.99亿元和847.9亿元,净亏损27.82亿元、27.68亿元和12.28亿元。频繁的机票打折已经让国内的客公里收益大幅度下降,去年上半年,国航的客公里收益由上年同期的0.7107元降至0.5369元,降幅高达12.08%。
一些小型航空公司更是接近危险边缘。2023年底,包括深圳航空、上海航空、祥鹏航空、重庆航空资不抵债。那么,2025年,消费者还能薅到航司羊毛吗?
航空公司“没赶上”出行风口
1月24日,三大航发布2024年全年财报。数据显示,去年一年里,成功跨过三年寒冬的三大航迎着当前火热的出行风口,仍然没有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三大航预计共亏损47.1亿元至64.1亿元。
对比另外一组数字: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42.37亿,同比增长15.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高密度的出行大潮下,三大航空公司的亏损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航空公司为什么没有赶上出行风口?
首先,尽管被封印了三年的消费者正在疯狂上演“报复性旅游”,但去年国内旅客的运输增长率与航空运力增长率严重不协调。一方面,国内运力供给同比增长23%,另外一方面,旅客运输量仅增长17.9%。
更有意思的是,当前各大城市都心怀网红梦,无数小众城市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打卡,甘南夏河机场、吐鲁番交河机场、六盘水月照机场的客流量一度同比涨幅100%,国内航班量虽明显增加,但架不住“狼多肉少”。
从 2024 年 11 月至2025年 3 月的新航季显示,共有37家航空公司在新开的654条国内独飞航线上每周共安排6102个航班运营,新开独飞航线数量同比增加26.7%。也就是说,一窝蜂出门的消费者根本“喂不饱”饿了三年的航空公司。
更何况,高铁也来抢生意。
高铁对飞机的冲击有多大?据悉,“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在2025年覆盖95%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这导致800公里内航线客源流失率超过40%。京沪高铁日均开行68对列车,直接导致京沪航线票价较2019年下降28%。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当民航票价超过高铁二等座1.5倍时,60%商务旅客会转向高铁。原本在一些航空公司的业务结构中,商务出行的占比就是大头,nvestopedia一则报道显示,正常年份下,商务旅客占航空公司旅客总量的12%,贡献利润却是普通旅客的2倍,达到航空公司利润总额的75%,国际长航线的差异更为明显。
2024年,国航商务舱客座率同比下降9.3%,但经济舱超售率达200%。
另外,出行市场如火如荼,OTA平台自然也想分一杯羹,去年飞猪、携程、美团等头部OTA平台的“机票、酒店、景点”一体打包的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这直接截断了航司的直销客源,2024年,航司官网预订量占比从35%降至22%,预计每张机票佣金损失达47元。
当然,国际航线的恢复节奏也是航空公司持续亏损的一大原因。去年,国际航线仅恢复到2019年的77.8%。据悉,中美航线的运力投放远超过实际需求,大概超了43%,美联航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中美航线客座率仅有68%。
2025年虽有进一步恢复的趋势,但大部分航司更倾向于利润更高的国际航线恢复。新航季中东南亚航班占比47.5%,平均周量进一步提升;海外旅游热地如埃及、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土耳其计划航班量超过2019年同期。
无论是国内航线,还是国际航线,航空市场的供需错配时代已经来临,即便出行风口正兴,但这红利层层盘剥,分给航空公司的或许不多了。
“成本黑洞”还能填上吗?
当然,多数航空公司亏损与这个行业居高不下的成本有关。一架飞机完成一次航行需要花多少钱?每飞一次,航司需要向机场支付维护、运营经费、偶尔还有停机费,据悉,厦门机场的停机费大约高达每晚1万至2万元。
有些航司还有飞机的租金以及人力成本与最为大头的燃油成本。一般来说,油费在航司的总成本中占比颇高,2023年,国航油费支出467亿元,占总成本的34.87%;东航为411亿元,占总成本的36.55%;南航为520亿元,占总成本的35.27%。
林林总总加起来,这笔数字不容小觑。
在当前运力与需求失衡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增加乘机需求,只能另寻出路,降低成本。事实上,在航空行业里有通过“减衣缩食”来实现盈利的例子,典型的如“空中绿皮”春秋航空。
这也是一度凭一己之力掀开整个航空圈价格战的“鲶鱼”企业。据悉,春秋航空以低价、抠门著称,在节约成本方面更是经验老道,其降本方式包括统一航队机型、增加客座、取消航餐、甚至减轻杂志重量、调整飞行高度来省油……
从春秋航空这几年的财报来看,降本模式确实行得通。2024年上半年,当三大航集体亏损时,春秋航空营业收入为98.75亿元,同比增长22.97%;归母净利润13.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28%。
如此亮眼的财报让各大航司纷纷跟进,但航空领域的“成本黑洞”根深蒂固,这就导致一场降本大战的结果参差不齐。
算起来,航餐成本的压缩已经算为数不多的成功之处,以南航为例,过去四年,南航的飞机餐成本一降再降,2019年到2022年,分别为39.75亿元、17.65亿元、15.77亿元、13.32亿元,占总成本比重从2.93%降至1.26%。
这一点唯一的后果就是会被乘客疯狂吐槽,而其他降本方面基本还处在“阵痛期”。
比如有些航司想通过更新机型来降本,A220、A320neo、A330neo、A350等新一代飞机相较于上一代机型更高效、更环保、更低油耗。但整个飞机制造供应的延迟问题一直存在,据悉,波音737 MAX交付周期甚至延长至18个月。
2024年,东航原定接收的12架A320neo仅到位5架,被迫延长老旧A320ceo机型服役年限,这让单位ASK成本又增加7%。何况换机的成本高得令人咋舌,之前,三大航合计采购A320NEO系列飞机共292架,合计购置金额高达372.57亿美元。
与更新机型思维相同的还有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使用,原本使用生物航煤的目的是降低燃油成本,但由于当前技术限制,这一变革在短期内却反向增加了成本。
中国石化曾算过一笔账:原料收集、生产、运输等一系列成本叠加,现阶段生物航煤的总生产成本其实是传统航油的3至4倍。2023年,欧洲地区在有补贴的情况下,SAF价格也能达到普通航煤价格的2倍。
而强制使用SAF可能会导致航司成本增加8%~12%,国泰航空也测算过,2024年当SAF使用量达5%时,额外支出会超过3.2亿港元。春秋航空的省钱大法,显然又无法惠及所有航空公司,毕竟不是每架飞机都想成为空中绿皮。
既跨不过成本的门槛,又想“抠”出盈利的各大航司,仿佛再度迷茫了。
廉价机票正成为“消费入口”
机票限价的消息一出,无数穷游党纷纷心碎。但目前为止,关于“是否能继续售卖200元以下的机票”依旧众说纷纭。经过查询,相比去年,今年200元以下的廉价机票的确大幅度减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例如,2月11日,华夏航空从天津飞往山东东营的机票只有140元、2月10日,新疆天缘航空从喀什飞往叶城的机票售价99元。主流平台上,200元以下的机票虽少之又少,但219、229、239……这类仍然与性价比挂钩的机票依旧存在。
没办法,机票价格战在2025年或许不会如此前那般疯狂,但一时半刻就结束也并不现实。
毕竟国内消费者对机票价格的敏感度还在持续上升,CADAS发布的民航报告显示,2024年二季度民航市场结构转变,公商务占比下滑且价格敏感化,休闲旅游群体占比提高,旅客对机票价格敏感度上升。
公开资料还显示:我国航空旅客中价格敏感型群体占比从2019年的43%升至2024年的61%。这也在意料之中,毕竟202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只有0.2%,游客一边赶往下一个网红城市,一边捂住自己的口袋,这也是整个文旅市场不争的事实。
根据亚太航空中心的统计数据,从2014年到2023年的十年间,全球低成本航空的区域内航线市场份额从30.3%提高至31.8%,亚太地区的增长尤为显著,国内航线市场份额从25.7%攀升至28.3%,廉价航空似乎正成为大众出行的主流选择。
然而,抛开消费者的角度,单纯从航空公司的立场出发,廉价机票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机票在整个航空消费链上逐渐成了一个“消费入口”,典型的例子如春秋航空,2024年上半年,春秋航空在国内航线的市占率仅为3.7%,但已占据了国内廉航市场的约30%。
事实上,乘坐春秋航空的消费者未必能占到“便宜”。
一方面,春秋航空无免费餐食、无免费毯子、严格的行李托运要求令一众旅游特种兵哭笑不得,据悉,春秋航空的行李托运、选座、客舱餐饮等辅助收入能达9亿元,占总营收的5%;另一方面,春秋航空的机上零售SKU达120种,同时将机票与租车、酒店等场景绑定。
无独有偶,将机票设为“消费入口”的不止春秋航空一家,只不过,春秋航空走的是空中“拼多多”路线。而在整个航空消费市场上,趁着消费寒冬巧妙“升级”的玩法也不少,例如:吉祥航空“888元无限升舱卡”;深圳航空发售升舱套卡,999元包含五次升舱;国航推出电子升舱券、一价双座等产品。
因为一部分年轻人的消费观始终都与取悦自我相关联,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一份研究显示,有些经济舱旅客正进入商务舱,高端舱位的客源也从商务乘客转向休闲旅客。一张便宜机票背后,往往藏着消费众生相。
但无论是哪种模式,机票引发的空中消费已成必然,有些航司甚至斥资开始整改。去年,国泰航空就宣布了一项投资计划,将花费高达1000亿港元,对机队、客舱产品、贵宾室、数码设施进行升级。
往后再坐飞机,恐怕机票只是花钱的第一个环节而已。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