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消费金融收官之际,回顾这一年行业发展脉络,展望2025年前景,对于从业者和关注者而言意义重大。
一、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特征剖析
(一)信贷扩张遇冷:一场意料之中的“刹车。
2024年,受外需疲软、房地产修复乏力、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扩大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意愿低迷,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居民收入下滑致使整体消费增速低位徘徊,导致信贷需求持续萎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前三季度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达20.43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较2023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最低水平,居民消费贷款“资产荒”短期内仍未缓解。
(二)服务覆盖面突破:一场静默的“下沉革命”
狭义消费金融现金贷主要服务于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群体,这些群体收入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低、信用风险高。2024年,行业联邦学习技术落地率65%,政务数据调用效率提升300%,24%+利率产品占比降至27%(较2022年峰值腰斩),随着消费金融覆盖面的扩大,体现出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推进深化。
(三)市场格局动态调整:头部效应下的“冰与火之歌”
随着行业增速放缓,消费金融行业整体资产负债表波动加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利润出现回撤。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发力存量市场,资金供给增加而居民消费信贷增速放缓,互联网流量平台话语权增强,不断压低合作资金价格。互联网流量平台凭借流量优势,部分通过旗下小贷公司或消费金融公司自营放款,其余借助助贷或联合贷与金融机构合作放款,部分平台根据自营生态的数据+模型能力,对推送客户进行精细分层和前筛,部分平台只对客户的年龄、地域等简单分层和前筛。
随着流量进入存量博弈时代,金融机构将对互联网平台进行分级管控,考量因素涵盖资产规模、消费者权益保护、自营场景、客户定价、资产质量、合规风险、盈利能力、公司声誉、数据治理、信息科技能力及数据安全等。
1、互联网流量平台:
生态闭环平台
包括蚂蚁集团、京东科技、度小满、美团、字节、腾讯等,贷款余额规模在2000-1万亿+,这些平台拥有强大的自有流量优势,在资产规模、品牌影响力和客户基础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们通常能够以较低的利率提供贷款,吸引大量客户,同时保持较低的风险水平。
垂直场景平台
包括滴滴金融、携程金融、小米等,贷款余额规模在200-500亿,这些平台在垂直场景拥有稳定的自有流量,客户经营也发力较早,对客定价24%以内,同时保持平台风险可控。
流量科技平台
包括奇富、信也、乐信、领岳、小赢、数禾、嘉银金科、桔子数科等,贷款余额规模在300-1000+亿。靠信息投流、API合作,科技外输联合风控等获取客户,同时依靠客户会员体系和双融担模式做高定价客群,使对客内部收益率(IRR)超24%。
流量聚合平台
包括维信、信飞、微财、众安、宜信、甜橙等,贷款余额低于300亿,综合定价24-36%,平台流量成本比较高,主要依靠高定价覆盖高风险和高流量成本。
细分深耕平台
包括OPPO金融、vivo金融、我来数科、小花钱包、同程金融、得物等,贷款余额在100亿以下。其中部分互联网平台也有自有生态流量,金融业务只是作为客户服务的补充或者起步较晚,扩张比较稳健。
2、金融机构的“觉醒年代”
城商银行:头部包括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区域性城商行包括河北银行、昆仑银行、青岛银行等。江浙地区城商行头部效应明显,受监管新规要求,部分城商行也在加强自主风控能力,压降合作贷款规模,减少对合作机构的依赖。
民营银行:头部包括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苏商银行等,其中苏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累计投放超4600亿元、服务客户超1700万。腰部以下民营银行出现分化,部分股权变更后由国资控股。
消费金融公司:头部包括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受《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约束,消费金融公司面临资本实缴10亿元以上、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50%以上的要求,多家公司增资扩股,如湖南长银58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成都锦程消费金融等,南银法巴增资至52.15亿元,海尔消费金融增资20.9亿元,目前仍有9家未达10亿元门槛,增资是其未来重点任务。此外,捷信消金重组落地,京东子公司成为控股股东。
二、监管政策演进:从“框架补漏”到“能力建设”
2024年,监管发布了多项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通知,主要体现三点监管趋势。
(一)推进行业规范发展
商业银行:金监局管于2024年2月发布《个人贷款管理办法》,此管理办法是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业务的综合性法规,再次强调对商业银行的要求:(1)实施全流程贷前、贷中,贷后自主管理;(2)规范合作机构的营销宣传行为;(3)确保息费收取透明;(4)严禁不当催收。同时要求商业银行线上开展业务时需符合《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
消费金融公司:为推动消费金融公司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强化风险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2024年3月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办法明确,消费金融公司的基础业务和专项业务,基础业务包括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接受股东及其子公司存款、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非资本类债券等;要求构建欺诈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反欺诈模型,确保借款人身份数据真实有效;遵循利率市场化原则,建立风险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消费贷款利率水平;对借款人贷款授信额度最高不得超过人民币20万元;(5)强化公司治理要求,明确股东责任,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小额贷款公司:为了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2024年8月,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通过向银行借款、股东借款、发债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集资金;所有利息、费用需合并成综合实际利率,并折算成年化形式,不得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等;对合作机构进行名单制管理,降低合作风险。
(二)加强互联网助贷管理
2024年9月媒体报道,一份《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的征求意见稿在业内流传,通知要点主要包括:
服务费用:当前助贷服务费结算是以金融机构当月实际收取息费为结算依据。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以每笔贷款结清后实收利息向助贷机构支付服务费,且比例控制在30%以内。旨在从客户整体收益性上向金融机构倾斜,从而促进金融机构有动力在自主数据获取、自主品牌管理、自主合同签署、自主获客及自主风控等进一步深化。
定价透明:要求金融机构与担保增信机构约定担保增信费率不高于贷款利率,助贷机构禁止收取咨询费、顾问费等不合理费用,推动客户定价透明从而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双融担模式将会面临很大挑战,中小助贷平台盈利能力将会受到巨大挑战。
名单制管理:要求对助贷、担保增信机构实施名单式管理与总行级准入审批,并每半年质检一次,旨在防范助贷业务的潜在风险,后续中小平台和增信机构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三)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2024年6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安排的公告》,标志着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迈入“大消保”新时代,从信息披露、风险提示、营销宣传到客户信息采集使用等多方面进行规范。
2024年12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办法要求消费金融公司评级权重新增消费者权益保护占比15%,督促消费金融公司提升服务质量与消费者体验,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压实了消费金融公司的消保主体责任。
三、2025展望:在不确定中锚定确定性
(一)货币政策助力融资环境优化
央行2025年工作会议明确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维持流动性充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推动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宽松货币政策预期有望降低个人贷款成本,激发购房、购车、教育、旅游等消费贷款需求。但也需要看到由于宏观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企业利润增长的滞后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压力,让商业银行开始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收益,从而逐步提升互联网流量平台的资金合作价格。
(二)金融机构聚焦自营,苦练内功
消费金融自营业务强调自主获客、自主运营与自主风控。当前助贷模式下金融机构收益依赖流量平台,资产稳定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众多金融机构响应监管号召,全力打造自营能力,涵盖资金、获客、风险成本控制及系统、人力、运营建设等方面。如苏商银行打造自营产品“升级贷“品牌,大力引进风控与科技人才,提升数据采购成本及自研核心、风控和信贷系统,成为民营银行行业标杆。预计2025年更多金融机构将会提升其自营资产比例。
(三)技术变量:AI重构游戏规则
随着DeepSeek国产大模型支持开源、调用费用大幅降低以及推理过程公布,AI在金融行业使用门槛进一步降低和风险解释性提高。短期来看,AI会成为重要的提效工具,比如金融机构利用AI赋能智能客服,智能客服替代率冲至70%,人力成本下降25%,以及生成营销话术、信贷报告与交易文件,解析数据提供决策支持;中期来看,AI和现有的风险决策系统可以融合构建更加智能的自动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将不仅依赖于传统统计模型,还会借助大模型引擎实现模型解释、实时反馈和策略调整。
(四)不良资产:成为新蓝海
个人不良贷款规模迅速增长,成为新蓝海。2024年全年不良贷款转让挂牌1041单,全年成交的个人不良贷款规模达1583.5亿元,同比增长64%,占不良贷款总成交额近七成。从2024年四季度数据来看,个人消费贷款占比最高,占比66%;其次是个人经营贷款和信用卡透支。个人不良贷款增速激增的背景下,从不良贷款回收中挖掘利润成为众多金融机构新目标,预计行业分化也将进一步加剧。
(五)消费者权益保护成核心工作
消费者权益保护关乎企业声誉与经营,客诉与罚单促使企业积极行动,通过派驻消费专员至合作平台、成立消保委员会等措施,确保消保问题及时解决。未来,消保工作成效将与贷款规模增长紧密相连,成为行业发展关键考量因素。
总之,消费金融正处于快速变革创新期,场景服务、智能风控、用户运营及权益保护等方面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行业参与者需精准把握趋势,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文 陈雪涛】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