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下挫、佣金争议、利润承压,携程“稳中带忧”

听潮TI
28 Feb

“稳”在当下,“忧”在未来。

文/郭佳怡

编辑/张晓

2月25日,携程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业务,维持了稳健态势:

去年四季度携程营收127亿元,同比增长了23%,净利润为22亿元,同比增长了69.23%,经调整EBITA为30亿元,略好于2023年同期的29亿元;

2024年全年,携程实现营收533亿元,同比增长20%,净利润为172亿元,同比增长了72%。

不过,这份财报发布后,资本市场并未买单,携程等来的反而是股价的下挫。过去两天里,在港股和美股,携程股价双双下跌超10%。

携程美股股价近几日走势,图/百度股市通

在这之前,从2024年全年来看,携程是资本市场上表现最好的中国公司之一,其在美股的股价年内累计涨超90%,在港股股价也有超过80%的涨幅。

如今携程交出稳健业绩,股价却逆势下跌,主因或在于,市场普遍担心,从四季度的利润表现来看,携程利润率走低的趋势会延续下去。

四季度,携程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至79.3%,毛利率提升的趋势中断了,同时也是2023年以来首次低于80%。叠加携程该季度“三费”的高增长,携程的经营利润率下降了超过3个百分点至18.1%,经营利润也同比增长了仅5%。

此外,携程对接下来业绩的预期指引也谈不上好。

野村证券提到,携程预计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的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营业利润率为27.5%,低于市场预期的28.6%;再聚焦到全年,携程也预计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营运毛利率为28%,同样低于市场预期的28.5%。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这种担忧,与携程目前的业务布局及所处的市场阶段、面向的市场环境紧密相关。

如海豚投研所说,国内业务上,携程无法延续前两年供不应求的环境下,控费同时还能享受超额利润的情况;而纯海外业务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需要较高的费用和投入,利润释放的节奏不会很快。

如此来看,当下的携程,实则是“稳”在当下,“忧”在未来。

01 佣金争议:酒店业与OTA平台业绩分化视角下,携程的隐忧

携程的营收结构中,住宿预订业务以及交通票务业务,长期贡献80%上下的营收占比,2024年全年的营收贡献比例是78%。

其中,去年全年,住宿预订贡献营收216亿元,同比上升了25%,为携程贡献了40%的营收;交通票务营业收入实现了203亿元,同比上升了10%,贡献了38%的营收。

不过,尽管这两项业务对收入的贡献比例大差不差,利润上的贡献比例却大不相同。

交通票务,一定程度上更多承担着“引流渠道”的作用,利润空间较小。携程更多依托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等票务服务的高频特征,将这些用户引导至酒店住宿、旅游等其他业务,形成交叉销售。

这部分业务的抽佣比例也不高。比如华泰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16年“提直降代”政策实施后,携程等OTA平台的机票业务抽佣率不断降低,目前仅维持在2%左右(包含保险等增值服务在内),当然,出境机票的抽佣率相对会高一些。

住宿预订业务,才是携程重要的利润来源。

事实上也不只是携程,对OTA平台而言,酒店预订业务的抽佣空间本来就相对更高。这是由酒店业客源分散、酒店数量分散、连锁化率水平较低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比如方正证券此前在研报中指出,截至2024年3月31日,华住、锦江在OTA渠道的间夜占比分别为20%、15%,支付给OTA平台的佣金率维持在10%-15%。其还提到,2023年携程来自华住/如家的佣金分别为2.48/1.29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了244%、42%。

图/方正证券

不过2024年以来,随着酒店业与OTA平台的业绩分化加剧,携程们也招来了佣金率过高的质疑,酒店业为维护自身利益,开始加速压缩OTA等渠道订单的占比。

去年9月,36氪报道,华住创始人季琦在集团内部发布了《培元固本·论会员的重要性》,提到了门店以来OTA补客、店长为保出租率让利OTA等现象,并提出,未来希望华住系酒店自有会员占比能达到85%。华住此前向我们透露,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其客群会员占比为76%。

此外,国际酒店品牌万豪集团也宣布,不再给OTA、旅行社等第三方渠道预订的白金卡及以上会员,提供免费的酒廊、双早、升级等会员待遇。更早之前,洲际、凯悦、希尔顿等国际酒店集团,也都将重点放在了自建的会员体系渠道上。

实际上,过去多年,OTA平台和酒店品牌的利益纠纷一直存在。

更早一些,早在2017年时,在“2017中国酒店营销峰会”上,时任携程COO的孙茂华这样说道:

“携程做流量很辛苦,还有3万多名员工要养活,一不小心可能就亏损了,希望酒店能够理性看待佣金这个问题。存在即合理,携程希望维持现有的佣金标准。”

当时,有不少酒店都在指责OTA佣金过高。根据时代周报报道,那段时间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争端是,万豪在收购喜达屋之后,借鉴了喜达屋的会员计划,但与携程制定的游戏规则“酒店价格不能低于OTA”相违背,直接破坏了两者的合作关系,携程只好降低万豪旗下所有酒店搜索排名,予以还击。

对此季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提到,国际酒店集团应对OTA的方法是:通过实现百万级客房的规模,形成一个自洽系统,从而摆脱OTA的挤压。

如此来看,酒店业与OTA平台的佣金博弈,其实是个老问题,至少直到今天,业内还没探索出能让双方同时满意的最优解。

基于此,聚焦到携程来看,关键问题无外乎以下两点:

第一,携程住宿预订业务的佣金率到底高不高?

我们注意到,目前市场上有一种声音认为,相比Booking、Airbnb、Expedia等国际巨头,携程的综合佣金率并不算高——按收入/交易额的方式简单计算下来,Booking、Airbnb、Expedia的综合佣金率分别为14.3%、12.3%、13.6%。按同样的方式来计算,携程的综合佣金率更低,只有4.4%。

4.4%这个数字本身并没有错,但关键在于,能不能这么算、这么比,其实有待商榷。

以Booking为例。

2024年Booking的营收中,商家预订相关服务和代理服务合计为其贡献了95.48%的收入。

图/Booking财报

关于这两项核心支柱业务,Booking在财报中写得很清楚:“我们的商家收入大部分来自Booking.com的住宿预订”“基本上,我们所有的代理收入都来自Booking.com的住宿预订”。

换言之,Booking的综合佣金率,更能反映住宿预订业务的真实佣金率。

但如我们上文所述,携程4.4%的综合佣金率,显然不是住宿预订业务的真实佣金率,毕竟营收贡献“只有”40%,而且携程早就不针对具体业务公布交易额了。

第二,在头部酒店品牌纷纷加大会员体系建设、降低OTA订单占比的背景下,携程的利润空间会不会被压缩?

这点,我们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02 迈过市场回暖、消费复苏周期后,携程有了新的增长挑战

往前再倒一年,2023年携程交出的业绩报告,更加亮眼。

2023年全年,携程实现营收445.62亿元,同比增长122.19%;归母净利润为99.18亿元,同比增长了611.19%。

具体到各项业务来看,那一年携程的表现也尤为亮眼——住宿预订、交通票务、旅行团和商旅,分别实现营收173亿元、184亿元、31亿元、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33%、123%、294%、109%。

携程的这轮增长很容易理解,疫后经济复苏,消费信心回暖,用户出游需求猛涨,客观上让携程重新回到2019年以前的常态化经营节奏。

比如2023年,携程的营收同比2019年增长了24.8%。对应到住宿预订和交通票务上,营收同比增长的比例分别为28%、31%。

那年10月,携程在新加坡举办的一次峰会上,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说,“我们旅游业的复苏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非常美好的前景等待着大家。”

某种程度上,携程2024年的营收增速,也得益于疫后经济复苏带来的红利。

如下图所示,2023-2024年,实则是用户出行链整体景气度加速回升的两年,也基本恢复到了2019年以前的水平。

图/方正证券

文旅部此前也发布数据称,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达到56.15亿,同比增长了14.8%,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的93%的水平。

但这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这一过程中“好拿”的增长空间,携程也已经快消化完了——接下来,携程将遇到跟2019年以前同样的挑战:如何找流量、谋增长、求利润。

事实上,从其核心的利润来源也就是住宿预订业务上来看,酒店业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供需结构调整,已经带来潜在挑战。

自2019年至今,中国酒店客房的数量走出了一条V型曲线:

先是宏观环境导致的酒店业供给出清,紧接着是主要酒店品牌在复苏阶段开始提前布局,同时在下沉、中高端市场加速拓店,酒店业在这一过程中也短暂地从“供不应求”加速转向“供过于求”。

图/浦银国际证券

这带来的是,在ADR(日均房价)、OCC(入住率)、RevPAR(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等指标上,酒店业都经历了一个先涨后降的过程,以及酒店连锁化率的抬升。

根据STR数据,截至2024年9月,中国内地酒店年累计RevPAR、ADR、OCC分别同比下降了6%、4%、2%,平均房价连续三个季度呈现同比下降。

刚刚过去的财报电话会上,有分析师问到了酒店价格如ADR走势如何的问题,携程管理层是这么回答的,“行业数据显示酒店价格仍低于去年的水平,但正在逐渐接近去年的水平......展望2025年,我们预计旅行需求的增长和供应增长的正常化,将稳定酒店价格。”

一定程度上,酒店业的这种态势,也是酒店品牌与OTA平台佣金矛盾深化的原因。

那再回到我们上文中提到的问题,头部酒店品牌纷纷谋求降低OTA订单占比的背景下,携程的利润空间会不会被压缩?

从短期视角来看,携程还能相对稳定地待在舒适区。

核心原因在于,作为中国最大的OTA平台,携程的流量优势依然足够显著,并且客源结构上双方也存在差异化。

尤其是在当下酒店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酒店集团难以在短时间内摆脱携程等OTA渠道。

不过长期视角里,携程或有一定压力。

方正证券提到,近几年,中国酒店行业的连锁化率持续提升,自2018年的19%增长到了2023年的40.95%。随着连锁化率的提升,酒店集团的市占率也在进一步提高。2019-2022年,国内10大酒店集团在连锁酒店市场的占有率(客房口径)合计从54.16%提升到了62.36%。

过程中,如上文所述,酒店集团对自身会员等直销渠道的建设也在不断加码。

而酒管集团与OTA渠道天然的竞合关系又决定了,酒店直销比例的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会挤压OTA平台的流水,并削弱后者议价能力,给抽佣率带来压力。

03 国际业务:重投入周期下,携程的机遇与挑战

从财报以及后续的财报电话会来看,海外,无疑是当下携程重点关注的增量市场,携程也用几组数据,印证了国际各业务板块的亮眼增长:

出境酒店和机票预订已全面超过2019年疫情前同期的120%水平;公司国际OTA平台酒店和机票预订同比增长了超过70%;入境旅游预定同比增长了超过100%。

在回答分析师提问时,携程管理层也强调,“在短期内,我们将继续优先拓展海外业务,这也是释放重要的长期增长机会的战略关键。”

回过头看,早在接近十年前,携程对国际业务的重视程度就已经提上来了——2017年时,梁建章曾提出一个目标,在五年之内,将携程国际业务收入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到40%-50%。

现在,携程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远的距离。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2024年,国际业务为公司贡献了10%的收入,其中四季度这个数字是14%。

不过客观来看,在国际业务上,携程确实有着相对广阔的增长空间(目前阶段,携程的国际化重心聚焦在亚洲市场)。

一来,潜在的市场空间足够大。招商证券此前在研报中预测,预计2030年亚洲重点市场(除中国内地)在线旅游市场将达到3842.3亿美元,2024-2030年的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1.4%。

二来,在主要区域,旅游市场代表性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并不高,后来者进入难度相对也没那么高。

如下图所示,在多个细分市场,当地市占率排名前三的企业,市场份额合计都在25%上下。

图/招商证券

再做个简单对比,据Fastdata数据,早在2021年时,携程系(携程+去哪儿+同城)就已经占据了国内OTA市场约2/3的份额。

第三,过去多年,尽管有宏观环境导致的业务布局降速,携程还是在全球市场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

携程官方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其住宿业务在全球提供超过170万种住宿服务,涵盖了酒店、汽车旅馆、度假村、住宅、公寓、民宿、招待所及其他物业;其机票业务提供来自超过600家航空公司的机票服务,覆盖了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400个机场。

基于上述几点,理论上,海外市场有望在接下来为携程贡献更多业务增量,至于拿不拿得到更多市场份额,那自然要看携程的本事。

只是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携程海外业务都会处于重投入周期。

去年四季度,携程销售及营销费用的大幅上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季度,携程该项费用为34亿元,同比上升了45%。

再参考携程四季度近乎“增收不增利”的利润表现,可以预见,短期内,海外业务对携程营收增速或有拉动作用,但利润何时才能释放,则是未知数。

换言之,对刚刚全面复苏的携程而言,它接下来的机会变多了,但不确定性也增强了。

头图/携程官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