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猎云精选 王非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通用大脑、具身大脑……一个个新名词层出不穷,既体现了具身智能赛道竞速发展的现状,也揭示了机器人行业发展道路上的细分进化。
目前,具身智能赛道的初创公司有做本体的、有做大脑的、还有整机等多种路线。聚焦在投融资这单一维度,“本体公司”自然是当之无愧的资本宠儿,“具身大脑”则算得上是异军突起的明日之子,正逐渐在市场上获得更多关注。
根据高工人形机器人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发生69起融资事件,公布金额的融资事件总额超过110亿元。从国内融资数据看,从本体扩展至具身大模型,国内资本关注焦点往“具身大脑”收敛。
伴随2024年11月初,美国具身大脑初创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物理智能,简称:Pi或π)获得4亿美元投资,投后估值约24亿美元。美国另外一家同类创企Skild AI,继2024年7月获软银、红杉、贝索斯等3亿美元A轮融资后,今年1月底被传,软银正就领投其5亿美元进行谈判,估值约40亿美元。
自此,一系列对标Skild AI和Physical Intelligence的国内创企,快速获得一级市场押注,融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
仅2025年开年以来,“具身大脑”这一细分领域,就前有小米投资的小雨智造再获讯飞创投独家A+轮投资,后有千诀科技连续完成数千万元天使+和天使++轮融资,近期又有自变量机器人完成光速光合、君联资本领投数亿元Pre-A++轮融资……知名机构不断加码,投资金额屡创新高。
而在顶级VC基本悉数下场外,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小米、美团等大厂也通过自研、大模型赋能、投资等方式,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行业。华为更是早就涉及“具身大脑”的研究,近期爆火的DeepSeek也已被外界赋予了重构“具身大脑”的畅想。
当前,具身智能赛道正在快速实现“技术产品化”,伴随“具身大脑”的持续进化,机器人行业的ChatGPT时刻、iPhone时刻,正在加速到来。
因时而动,机遇挑战并存
大模型热潮下,AI 2.0时代大幕开启,人形机器人热度不断攀升,具身智能也在黄仁勋带动下成为一大热词。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共识已经从机器人本体扩展到具身智能,但产业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核心共识亟待形成。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大脑和小脑的分野和结合的问题。
具体而言,从架构上看,具身智能分为大脑、小脑和肢体三个重要部分。大脑负责感知和决策,小脑控制肢体生成动作,肢体则通过传感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
此前,绝大多数国内公司专注于小脑的研究,诞生了RT、RDT、WALL-A等优秀的运动控制和复杂操作模型。然而,国内大脑的部分仍发展有限,大都停留在对多模态基座模型直接调用的阶段,缺少一个面向机器人行业、产品级的“具身大脑”。
大脑的缺失会使机器人自主决策的智能能力大打折扣,这或许也正是,主攻本体和小脑研究的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仍被外界看作不太聪明的钢铁巨人的原因之一。腾讯研究院曾在《具身智能,究竟还缺什么》一文中提到,“没有灵魂的躯体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躯体的灵魂是一缕虚无幽灵。”在具身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具身和智能缺一不可,且需要达到高度的有机结合。
而这,自然也给“具身大脑”这一细分领域的创业者,创造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以Physical Intelligence为例,该公司在2024年10月31日发布了成立以来首个机器人通用的机器人基础模型π0( pi-zero),被称为一种用于通用机器人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流模型,参数量只有3B,就能控制机器人,帮你搞定各种家务。
不到一周,Physical Intelligence就宣布完成4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贝索斯、OpenAI等,投后估值约为24亿美元,取代Skild AI成为具身智能大模型赛道初创企业估值最高且最快晋升独角兽企业。
来源:天眼查
知名投资方+较高的估值,强势宣告着“具身大脑”的价值。甚至于市场上出现了“搞软件的,鄙视搞硬件的,搞大模型的,看不起强化学习的”所谓鄙视链的说法。
对此,华兴资本集团徐锟曾表示,“具身智能现在的发展,在某种角度可以类比之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从整机终端,到软件和核心零部件独立创业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具身智能。投资人一开始看的还是本体的表现,到现在逐渐延伸到硬件+软件上了,比如具身大模型的能力。”
既然类比新能源汽车,那么具身大脑创企自然就类似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应用服务提供商”,这其中的“话语权”争夺,也是无可避免的关注点之一。
近年来,主机厂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外部供应技术的控制更加严格。例如,理想汽车CEO李想宣布将对理想ONE搭载的J3芯片开源自研AEB算法,而特斯拉则表示其自动驾驶技术和所有专利不仅限于特斯拉汽车使用,其他主机厂如有意可付费使用 。
对此,千诀科技创始人兼CEO高海川博士表示,公司与国内市场上现有的具身智能公司并不构成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合作、赋能的互补关系。对于那些没有模型能力的传统机器人公司,可以提供“一脑多形”的解决方案;对于有模型能力的新兴具身智能公司,可以仅提供具身大脑,采用他们自家的小脑。
来源:千诀科技
这也与华兴资本徐锟的观点相似:不同路线发展下去,延伸出的业务终局会有很大的差异。举个例子,比如注重具身大脑的公司,未来可能某些场景下的本体就可能不采取自研路线,而是和其他公司的可适配本体合作量产。现在比较受关注的具身大脑公司,严格来说都还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产品都在迭代demo的阶段,大家都卡在量产、商业模式场景的落地上。
如果把时间拉长,“具身大脑”与机器人本体之间的“话语权”之争,或许也将如自动驾驶与主机厂之间一般,是个不得不早作打算的关键问题之一。
总体而言,“具身大脑”这一细分领域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是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拐点”之一,是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
机构和大厂,抢滩正当时
具身智能,在汹涌的AI大模型热潮下,早已成为2024年投资人的共识。
机器人行业发展多年,也终于迎来了类似于“AI四小龙”的业内专有称呼,添加具身智能概念后,更是有着“新旧四小龙”的说法——“老牌四小龙”包括优必选、达闼机器人、非夕科技、宇树科技;“新四小龙”则分别是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逐际动力、有鹿机器人。
如果按照“本体、大脑、整机”粗略分类,或许具身智能“老牌四小龙”正是侧重“本体”,“新四小龙”侧重“整机”,专注具身大脑的创新企业,则侧重在“大脑”。
国外Skild AI和Physical Intelligence动辄数十亿美元估值的亮眼表现,自然也在振奋国内同行的同时,吸引投资机构纷至沓来,也让一众“具身大脑”创企,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0月以来,国内已有十数家以机器人通用大模型为卖点以及纯粹具身智能大模型初创企业接连完成大额融资:星动纪元、星海图、千寻智能、穹彻智能、自变量机器人亿级融资,千诀科技、星云智慧、灵初智能千万级融资。
来源:猎云网
就在Physical Intelligence获得4亿美元新融资的同一时间,千诀科技宣布完成由英诺天使基金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该公司基于清华大学类脑中心多年研究成果支持,打造了国内目前唯一的产品级机器人感知与决策大模型,可以全自主工作、动态应对环境变化,成为机器人走向通用场景的核心依托。
商业化上,今年1月完成数亿元Pre-A轮战略融资,致力于研发具身大模型的智平方,则已签约多家国内外一线车企、高端制造企业及互联网巨头,获得大量商业订单,并于2024年实现数千万元确认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自变量机器人完成由光速光合与君联资本领投的数亿元Pre-A++轮融资。该公司从成立之初就选择了“大小脑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路线,并于去年11月宣布实现了全球目前最大参数规模的具身智能通用操作大模型——Great Wall系列(GW)的WALL-A模型。该模型在通用性、泛化性上可以做到用极少的样本,完成各种物理环境变量、动作模式的泛化和迁移,同时在长序列复杂操作上具有绝对优势。
在宣布新融资的同时,自变量机器人也宣称,经过最近数月的迭代,WALL-A模型的能力已经与Skild AI、Physical Intelligence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部分能力甚至强于国外竞争对手。
站在千诀科技、智平方、自变量机器人等“具身大脑”创企背后的投资方也堪称豪华:阿里巴巴、小米、美团、百度风投、讯飞创投、红杉、IDG、深创投、顺为、创新工场、英诺天使基金、联想之星……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厂和机构抢滩布局的同时,大厂在自研层面,也积极加速推进。
以字节跳动为例,2024年10月,其ByteDance Research部门发布第二代机器人大模型GR-2(GR-2的训练包括预训练和微调两个过程;在预训练阶段,GR-2通过观看大量互联网视频学习人类的日常行为模式和世界环境,然后通过微调技术提升动作预测和视频生成能力)。
来源:猎场备忘录
此外,涉足机器人领域多年的华为,也早已开始了“具身大模型”的探索。2024年11月,该公司参与打造的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将投入包括具身智能大脑、小脑、工具链等关键根技术,涉及具身智能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以及算力等多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也正在重构“具身大脑”和人形机器人赛道。目前,优必选科技已官宣:公司正在验证DeepSeek技术在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中的有效性;宇树科技也被传已与DeepSeek达成深度合作;以及目前终止与OpenAI合作的人形机器人独角兽公司Figure AI被传极有可能是基于DeepSeek-R1开发自家机器人大模型。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将不再是特定领域或应用的专用产品,而是作为通用化产品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和场景中。站在行业发展的新起点,“具身大脑”这一细分领域能从中获得多少关注,取得多少收益,我们也将持续保持关注。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