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O传奇大佬格兰桑最新谈美股泡沫,称电力需求还会高速增长

格隆汇
03 Mar

最近“Marin Talks Money”邀请了GMO(波士顿投资公司)联合创始人、著名价值投资大师杰里米·格兰桑(Jeremy Grantham),交流40多分钟。

格兰桑在投资领域拥有超过五十年的经验,并以“泡沫猎手”的身份闻名。

1968年正式进入股票市场的格兰桑不仅成功地避开了1989年的日本市场、1999年的科技股泡沫、2008年的大金融危机,还成功地在2009年大级别反弹前夜呼吁大家抄底。

有意思的是,现在距离这位“泡沫研究专家”在2022年初发出泡沫警告(详见《GMO大佬格兰桑犀利警告:美国正在经历百年以来第四场超级泡沫,可能带来历史上最大的财富毁灭》)过去3年,而美股一再创出新高。

在格兰桑看来,“2021年末的市场已经符合超级泡沫的所有特征,本应该迎来一次全面崩溃,而2022年的确经历了一场涉及多个资产类别的大调整。

但2022年11月ChatGPT的横空出世挽救了市场。

到2023年10月、11月,市场看到形势不对,觉得不能再错过了,于是大家纷纷加入这波行情。”

但AI革命以及近年来技术的飞速进步,正在改变整个经济模式,是否可以支撑市场当前的高估值?格兰桑的回答跟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斯的回答很一致,“历史上,每一次真正重要的新技术都会引发泡沫。”

这场对话从泡沫开始,也不仅限于泡沫。格兰桑还谈到市场修正为何迟迟未出现,AI及加密货币正在推高的能源需求,绿色转型的趋势,以及为什么他如此关注人口下降问题等等。

就像我们多次提到,本质上,格兰桑是一个专注、认真的价值投资者,钟爱的还是绩优股,对于市场泡沫的敏感是来自于避免“买的太贵”。

去年一次对话中他就曾说,“历史证明,伟大的创意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新想法越辉煌、越真实,背后的资金越多、泡沫越大、毁灭程度也就越大。然后,你会有机会再把它挖掘出来,当它获得重大进展时共享回报。”

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考,可能更有价值。

小编将这场对话的部分内容精译出来分享给大家。

目前美股已经晋升为“超级泡沫”的行列

问:很早之前就提到市场已经超前发展,估值过高,因此我们理应预期一次非常严重的市场调整,尽管无法准确预测何时发生。但到现在,它还是没有发生。

市场上有各种压力迹象,例如当DeepSeek新闻出来时,我们都以为AI泡沫会就此结束,但并没有。

在你看来,市场有发生什么变化吗?

格兰桑:泡沫持续得越久、膨胀得越大,它的破裂就会越令人兴奋,也越危险。

目前的市场已经晋升为“超级泡沫”的行列,但还远远比不上日本1989年的股市泡沫,那才是最厉害的!还有当时的日本房地产泡沫。

这两个堪称史上顶级泡沫。与之相比,当前市场还有不小的距离。

我认为,目前的泡沫排名第三,仅次于日本泡沫,而略微领先于1929年的股灾泡沫,也略超2021年12月的市场状况。

事实上,2021年末的市场已经符合超级泡沫的所有特征,本应该迎来一次全面崩溃,而2022年的确经历了一场涉及多个资产类别的大调整。

但2022年11月ChatGPT的横空出世挽救了市场,它带动“七巨头”上涨,而其他市场则稍有回落。这个情况持续了大约10个月。

到2023年10月、11月,市场看到形势不对,觉得不能再错过了,于是大家纷纷加入这波行情。市场的上涨范围变广,2024年的表现也算相当不错。

最终的结果是,所有传统估值指标都达到了历史高点,其中最常用的席勒市盈率(Shiller PE)创下新纪录,大多数其他估值指标也都处于历史前1%-2%的高位。

最极端的一个指标是总市值与经济增值总额的比率,它现在处于有史以来最高水平。

这就是“巴菲特指标”。不过,这个指标也可以做一些调整,比如剔除金融行业,或者对数据进行一些修正。

赫斯曼(Husman)也提出了一个改进版,他们的计算显示,当前市场估值已经超越了1929年和2021年,创下美国市场的历史最高纪录,不过还是远远比不上1989年的日本股市泡沫。

我跟我的同事,GMO的Ben Inker(公司的资产配置主管),在25年前研究过一个行为金融模型,核心思想就是:别去管什么有效市场理论、股息折现模型之类的“理论逻辑”,因为市场并不会按照这些理论来运作。

让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在推动市场。

自1925年以来,影响市场最显著的因素包括:市场喜欢的低通胀,而高通胀则是市场最讨厌的;高利润率,市场当然也喜欢; GDP增长率本身虽然与市场没有什么相关性,但其增长的稳定性是市场喜欢的,这一点排在第三位。

换句话说,能让投资组合经理感到“安心”的因素,才是决定市场市盈率水平的关键。

即使按照一个几乎完美的市场估值模型来看,目前的市场估值仍然过高。按照正常的市场行为模式,如果市场回归合理水平,应该下跌50%,才能回到正常的席勒市盈率水平(18倍左右)。

目前市盈率是超过37倍。

有人认为,AI(人工智能)革命以及近年来技术的飞速进步,正在改变整个经济模式,因此可以支撑市场当前的高估值。

换句话说,估值最终会被现实赶上,或者现实最终会匹配当前的估值,市场因此不需要回调。

一个行业越重要,越会改变世界,越容易经历泡沫

你是说,这样的理由并不能让你信服?

格兰桑每次在重大技术突破时,大家都会这么说。而历史上,每一次真正重要的新技术都会引发泡沫。

一个经典的早期例子就是铁路。它显然会改变所有人的生活,事实也确实如此。

所有人都能看出铁路的巨大价值,于是大家疯狂投资,因为他们深信这是一项能够改变世界的技术。

结果呢?投资者过于乐观,在利兹(Leeds)和曼彻斯特(Manchester)之间修建了六条铁路线。最终市场崩盘,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这是历史上最惨烈的泡沫之一。

但这是否意味着铁路不重要?当然不是!铁路确实彻底改变了世界,提高了GDP 和生产率,但问题在于,它的前景过于明确,导致资本过快涌入,最终泡沫破灭。

互联网泡沫也是类似的情况?

格兰桑没错。

互联网显然会改变世界,于是大量资金涌入。大量“.com”公司 出现,其中许多没有盈利模式,只是靠概念融资。结果,市场过度投机,投资者损失惨重。

但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不重要。相反,互联网的确彻底改变了世界,并催生了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

但泡沫破裂之前,市场已经疯狂到不可持续的地步。

我们看看亚马逊。在最初的几年里,股价上涨了12倍到14倍,表现非常出色。但当市场崩溃时,它的股价跌幅高达92%!

在泡沫破裂的废墟之中,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熬过了寒冬,亚马逊就是其中之一,鲸吞了零售市场,而大部分.com公司都被淘汰了。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行业越重要,越会改变世界,也越容易经历泡沫。

AI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技术突破之一。

它当然会改变世界,但我们无法预见它的影响是完全正面的,还是会带来负面后果。

或许在未来,我们会迎来一个由自动化系统、仿生人或其他智能体主导的世界。这可能需要300年,也可能只要50年,当然前提是我们的文明能够维持稳定(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但无论如何,AI生产力的提高并不会自动带来消费需求。

如果世界最终是100%由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系统运作,完全不再需要人类劳动力,那届时的需求会发生什么?

答案很简单: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生产就变得毫无意义。

最终,整个经济体系将彻底失衡,除非我们找到一种方式,让AI创造的价值能够传递给普通人。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非常体面的、稳定的最低保障收入。只要做到这一点,社会经济系统就能保持平衡。

顺便说一句,1935年到1975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

当时生产力增长率大约是3%,而富人每年变富3%,穷人每年也变富3%,大家都很开心。

但从1975年开始,特别是在美国,生产力增长率从3%降到2.5%,再降到2%,而所有新增的财富几乎都流向了最富有的10%甚至1%。普通工人自 1975 年以来,每工作一小时的收入几乎没有实质性增长。

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平衡,自然会引发大量的不满和复杂的社会问题。

今天,这种情况几乎在全球范围内都能看到,包括美国和欧洲。

尽管美国股市表现极为亮眼,但底层社会的情绪其实相当焦虑。这种情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选民的不满,无论执政党是左翼还是右翼,选民都会把他们赶下台。在英国,保守党遭遇反对;在法国,左翼政府也被反对。

这是因为许多工薪阶层发现,他们的生活远不如预期,甚至比父母一代还要糟糕。

AI以及加密货币正在推高能源需求

回到市场本身,在当前的美国市场,有没有任何一个板块你认为是相对安全的?

显然,我们都意识到AI相关股票、科技股整体估值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市场都处于泡沫状态。

如果投资者仍然只想留在美国市场——因为有大量投资者完全无法想象离开美国市场,甚至不愿重新调整资产配置——那么你会建议他们留在哪个行业或哪个板块呢?

格兰桑毫无疑问,绿色经济的未来会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但物理法则是无法被政治操控的。

过去两年里我们已经见证了无情的破坏,山火、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激增。这一趋势不会停止。

如果我们无法解决环境问题,我们所熟知的文明形态将不复存在。当然,我们最终大概率会找到办法。但要完成这一任务,实现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需要巨大的投资和大量的劳动力。

现在,由于市场情绪的影响,这一板块的股票被大幅压低。我认为这个行业迟早会迎来一次大规模的反弹,并且会远远跑赢其他市场。

其次,我认为我们面临的整体市场环境已经大幅恶化,我们将不得不习惯于越来越频繁的经济震荡。

现在的市场环境比过去75 年都要更复杂,里面有更多的大鳄在搅动市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千万不要背负太多杠杆,就像1930年代那样,杠杆会让你直接出局。你必须要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来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鲨鱼”。

想要做到这一点,最好不要有太多债务,甚至最好完全没有负债。

另外,如果你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你需要足够高的利润率,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1929年大崩盘时,那些极其便宜的小公司并没有跑赢当时昂贵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的股价虽然跌了75%,但那些所谓的“便宜货”——比如市场上排在第7、8、9位的汽车公司,基本上都破产了。

即便是那些勉强存活下来的公司,股价也暴跌了96%。

换句话说,如果一只股票从100美元跌到4美元,而可口可乐还停留在30美元,那你必须涨6到7倍才能重新回到竞争中。

这就是1930年代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东西便宜通常是有原因的,如果你想买便宜货,一定要确保它的基本面足够扎实,否则很可能被市场淘汰。

即便先不谈未来四年特朗普任期可能带来的新能源政策变化,现实是,无论是英国、欧洲还是美国,整个国家电网都需要进行大规模升级,AI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需求。所以除了气候变化原因,这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投资领域,对吗?

格兰桑没错,我认为AI确实会推动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绿色科技的发展。它不是只帮助绿色科技,而是帮助所有行业。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社会整体的行动是否足够快?还是说我们正在慢吞吞地走向悬崖?

现在的情况是,市场过于保护企业利润,导致碳排放和甲烷排放居高不下,北极冻土正在融化,气候变化的临界点随时可能被触发。

很显然,我们目前做的并不好。AI的作用是加速整个系统的运行,提高效率。如果我们运气不好,AI可能会让整个社会以更快的速度、更高效地冲向悬崖。

你可能会看到一些领域有所改善,但与此同时,有更多的资源被用于制造那些无意义的消费品。

顺便说一句,我们已经看到全球电力需求急剧上升,而且与之伴随的是煤炭和天然气消耗的增加。在全球范围内,AI以及加密货币正在推高能源需求,而加密货币本身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几十年来,全球用电量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几乎没有增长。但现在,电力需求不仅在迅速攀升,而且预计未来还会持续高速增长。

但事实上,在AI爆发之前,全球用电需求就已经开始上升了,主要是因为新能源电气化以及去碳化政策的推进。因此,电力需求的增长并不完全是AI造成的,对吧?

格兰桑不过,如果你剔除加密货币的影响,电力需求的增长其实一直相当温和,甚至可以说只是略微上升。

但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没有人会再说全球电力需求“只是缓慢增长”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急速扩张的趋势。

未来5到10年,其他市场很可能大幅跑赢美股

今年已经有不少资金流向欧洲,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中国市场是否被低估,甚至认为现在可能是投资中国股市的好时机。

你对全球其他股市有什么看法?

格兰桑我从来不反对投资美国以外的市场。长期以来,这些市场的估值一直相对合理,可能偶尔偏高,但整体上并没有出现过度泡沫。而且相比之下,它们的风险远远低于美股。

在未来5到10年,这些市场很可能大幅跑赢美国市场,而且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几次类似的情况。

市场就是这么运行的。

美国市场辉煌十年,接下来海外市场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缩小差距。我确信,这次也不会例外。

那么,如果美国市场迎来大幅下跌,海外市场会不会跟着遭殃?是的,肯定会受到影响。

世界并不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而是混乱且不可预测的。比如,新兴市场的波动性通常是整体市场的1.3倍。在某次市场调整的第三年,标普500跌了22%,这是连续第三年下跌,市场情绪极为悲观。按一般逻辑,你可能会预计新兴市场至少会跌30%。但结果呢?新兴市场仅仅跌了2%,基本上持平,相比标普500超额表现了20个百分点。

这在历史上发生过,而且很可能还会再发生。短期内,它们可能会跟随美股下跌,但之后通常会更快企稳,恢复速度比美股更快。等时间过去足够久,它们的表现往往远超美国市场。

当然,预测市场的时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回到关键点:市场爬得越高,泡沫持续时间越长,最终的调整就会越惨烈。

我们当年在日本市场三年内保持零仓位,因为当时日本的市盈率从45倍涨到了65倍,那比现在的美股泡沫夸张的多。

这是一场独一无二的泡沫,日本市场也因此遭遇了独一无二的衰退。他们花了20年 才真正触底,从65倍市盈率跌到全球最便宜的市场之一。

问:如果你现在告诉任何一位顶级投资者,美国市场可能会经历类似的跌幅,并需要 20年才能回本,他们一定不会相信吧?

格兰桑绝对不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发生。

历史上,每次发生重大泡沫,比如1929年、1972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以及次贷危机……市场最终都经历了大幅调整。

顺便说一句,次贷危机的泡沫其实比当前美股泡沫还要大,而且从统计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极端的异常值。

美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全国范围的房地产泡沫,过去通常是加州房价暴跌,而芝加哥市场依然坚挺,但那一次,整个全美房价一起泡沫化,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我记得当时市场上一直在说:“美国房价从未下跌过,也永远不会下跌。”甚至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曾这么说过。

当时,我在GMO季度报告里写道:“但美国房价也从未经历过全国性泡沫,而历史上每一个泡沫最终都会破灭。”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房价在3年内下跌,完全抹去了前3年的涨幅,最终让无数在市场高点才进场的购房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类似的情况很可能再次发生。虽然这次的市场泡沫不会像房地产泡沫那样影响杠杆借贷,但它依然会让整整一代投资者失望,因为他们误以为自己买入的是“稳赚不赔”的资产。

投机炒作的教训

这让我想到了加密货币,现在整个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这让我想到了加密货币,现在整个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万亿美元。你说的加密货币,是指比特币,还是整个市场?你怎么看待它们?

格兰桑我是说所有加密货币,不只是比特币。

它们没有创造任何实质价值,也没有真正成为主流的支付手段,但确实是极佳的投机工具。

拜登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加上疫情期间市场上的3 万亿美元资金,让市场涌入了大量投机者。当时,很多人手里突然有了大量资金,又没地方去花,结果他们就学会了“炒作”。

而“学习炒作”其实很简单——你只要买入那些正在上涨的东西,并且所有人都在谈论的资产。

我自己年轻时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刚从商学院毕业后,我用两年时间迅速赚了一大笔钱,足够买下几栋高端别墅,而且不需要按揭贷款。

但我最终没有买房,而是把钱投进了市场,买了一堆毫无价值的股票,最后这些股票全部崩盘。

从当年的市值换算成今天的金额,相当于两百万美元,一栋波士顿郊区的豪宅。但我没买房,而是全都投进了市场,结果这些股票最后全部化为乌有。

最后只剩下2万美元的本金,但凭着这点积蓄,我还是鼓起勇气和合伙人一起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

因为我想,即使失败了,我至少还能靠这笔钱维持生活。但现实是,我亏钱的速度比我们搭建办公室的速度还快,在正式开始业务之前,我就已经把这笔钱全部赔光了。

问:但你们还是成功吸引到了一些客户,对吧?

格兰桑:这是美国啊(总有机会)!

不过,事实上,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客户。但这段经历给我上了极为深刻的一课——即便是在我自己的投资账户里,那些投机的、疯狂的短线操作也是极糟糕的决定。

于是,我回归了自己在约克郡养成的习惯——“别浪费,才有得用”,并开始真正关注价值投资。

这套方法最终让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说实话,年轻的时候经历一场彻底的市场教训,其实是件好事。

如果你在20多岁时赔掉一笔钱,虽然痛苦,但你还能东山再起。但如果是在60岁、即将退休时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将是毁灭性的。

关于人口问题以及“动物精神”

问:我知道你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在新闻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永远不要写人口问题,因为一旦你写了,所有的答案都会变得清晰,你的专栏就写不下去了。换句话说,人口变化几乎可以解释一切。

你在研究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并由此推测未来的经济和市场走向,对吗?

格兰桑:老实说,我以前不知道新闻行业有这个说法,但我可以告诉你,在金融界的情况完全一样。

过去25年,我写的季度信都会被广泛讨论和引用。但这次,我们发布了一篇极为深入的研究报告,详细探讨了全球人口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结果呢?完全被市场无视,几乎没人讨论它,甚至连有人阅读的迹象都没有。

说实话,这种反应让我有点沮丧。

我逐渐意识到,你刚才描述的现象是真的——人们不愿意听到某些话题,尤其是不愿意讨论人口下降的现实及其后果。

这些话题让人感到不安,所以他们宁愿回避它们,转而关注别的事情。

但在我看来,人口下降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快速、最严峻的威胁之一。

1960年代我刚到美国时,美国的劳动人口增长率约为1.5%。而现在,欧洲的劳动人口增长率已经降到-0.5%(即每年减少0.5%),过去15年一直如此。

这意味着,欧洲的GDP增长率直接减少了2%(从+1.5%降到-0.5%)。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最近发现,劳动人口下降的国家,其人均生产率也在下降。当我们把劳动人口下降率和生产率变化做对比时,发现两者呈现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大约为0.3。

这意味着,人口下降越严重的国家,其生产率往往也越低。

问:这对我来说有点违反直觉。我本以为,如果劳动力减少,企业会更有动力去提高生产率。英国长期以来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过去几十年,由于移民政策,廉价劳动力过剩,这是否导致了生产率低下?

如果我们减少移民,或者通过政策(比如最近英国政府上调雇主国民保险税)增加用工成本,是否会反而提高生产率?

格兰桑:我也感到意外,原本也以为情况会相反。

经济学是复杂的,在某些情况下,收紧劳动力市场可能确实会提高生产率。这一点我同意。

但在这里,我认为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实和凯恩斯所谓的“动物精神”有关。

当你生活在一个孩子越来越少的社会,看到幼儿园关闭,中小学招生减少,大学申请人数急剧下降,这会开始影响人们的心理。

而当你进入企业体系,你会发现公司不再像过去那样迅速扩张,晋升机会比30、40 年前少得多,整个经济像被压缩的手风琴一样逐渐收缩。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自然会变得不那么激进,不愿意借钱,不愿意投资,不愿意涉足风险较高的创业项目。

试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你自然会更加进取,更愿意承担风险,更愿意举债投资未来。但如果你习惯了经济下行,你就不会那么有动力去扩张。

管理一个增长中的经济体是资本主义的本能,几乎不需要费力,但管理一个萎缩的经济体则极为困难。

在美国,我们已经见识到,一个社会如何从充满希望、乐观向前发展,到最终变得愤怒和失落。当人们感到失望时,他们就会对执政党产生不满,不管是右翼还是左翼,选民都会把他们赶下台。

过去三年里,欧洲几乎每一次选举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选民的反对情绪空前一致。

凯恩斯早就指出,即便你拥有所有财政工具、货币政策,甚至是完美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只要人们对未来丧失信心,变得消极,不愿消费、不愿投资,经济就会迅速陷入衰退,甚至大萧条。

当“动物精神”消失,市场情绪崩溃,整个经济也随之崩盘。

问:那么,这种趋势是否可以逆转?目前,整个欧洲的出生率都在快速下降,有些国家的情况甚至让人难以置信。英国的生育率也在下滑,虽然移民可以在短期内缓解人口减少的问题,但这真的是长期解决方案吗?

格兰桑:这很难说。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民众都不愿意把移民作为长期的解决方案。

从最新的研究来看,欧洲不会因为人口问题完全崩溃,因为到2100年,欧洲预计将迎来2亿移民,与此同时,本土劳动力人口将减少2亿。换句话说,虽然欧洲人口出生率下降,但移民的涌入让人口结构保持基本平衡。

当某些国家因为劳动力短缺而导致经济衰退,整个欧洲都会重新审视移民政策。

问:那么,移民将从哪里来?

格兰桑:按照现在的趋势,大概再过45年,非洲的生育率就会降到2.1,也就是人口更替水平。换句话说,在接下来的75年里,如果各国能妥善处理移民问题,非洲的人口增长还能帮上一些忙,但之后就很难了。

问:乎所有国家的生育率都在比预期更快地下降,对吗?

格兰桑:完全正确。现在一切人口变化的趋势,都在比我们预想的更快地发生。

其实,非洲的生育率下降速度比欧洲还快,但大多数人没注意到,因为它是从6.5降到4.2。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还是比较高,但下降了2.3,这个速度比欧洲当年下降得还快。

移民只是个短期应对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有两个核心原因。

第一,我们的环境已经变得对生育不友好,这使得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在过去15年尤为明显,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第二,我们创造了一种“反生育文化”,或者可以称之为“有毒资本主义”。对个体来说,少生孩子甚至不生孩子往往意味着更轻松的生活,更少的经济负担,这种观念尤其在发达国家非常普遍。

问:那我们是不是已经在讨论解决方案了?除了改变社会观念,还能做什么?

格兰桑:任何社会变革的起点,都要先从传播和沟通开始,让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大多数人甚至不愿意倾听这个问题,更别提接受它。但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必须尽快让大众意识到生育率下降的危机,并采取行动。

生育激励有两种方式:“大棒”策略(强制措施)和“胡萝卜”策略(经济激励)。

要养育足够多健康优秀的孩子,光靠家庭是不够的,整个社会都要参与进来。人们需要改变观念,意识到生孩子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在创造社会所需的“财富”。

跟比特币相比,黄金还是更靠谱

问:你怎么看黄金?我们觉得它可能会是未来10年另一波牛市的主角。

格兰桑: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偏好黄金。

它既不生息也不分红,最终什么也不生产,除了是种漂亮、有点用处的金属之外。它在工业上确实有一点用途,但90%的时候,就是一种投机工具。

不过,跟比特币相比,黄金毕竟有上万年的历史优势,它坚不可摧,永远在那里,一直是抢手货,也一直会有点实用价值。

所以,虽然我不太喜欢黄金,但如果要在床垫下藏点什么,它肯定比比特币更靠谱。

问:最近在看什么书,有什么推荐的吗?

格兰桑:詹姆斯·加尔布雷思(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的儿子)写了一本书,用物理定律、自然法则和熵的角度来重新理解经济学。

书名好像叫《熵经济学》(Entropy Economics)或者类似的名字,刚刚出版没几周,还很新。

这本书讲的东西,有很多正好和我最近在研究的领域重叠,有些观点我还以为自己是第一个想到的,结果看了书才发现,别人已经深入研究了,有点小受打击(笑)。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传统经济学在理解现实世界方面,简直一塌糊涂。

经济学总是告诉你,只要有资本、劳动力和生产率,经济就能增长。

但我的老笑话是:试试看,光靠面包师和烤炉,能做出一条面包吗?当然不行!你还需要小麦,需要热量,需要能量和原材料,而经济学完全忽略了这些。

经济学家还会告诉你,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因为价格会上涨,市场会找到新的替代品。但事实是,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无论你怎么调整价格,用完了就是用完了。

你不可能在一个有限的地球上实现无限增长,这是物理定律,不是经济学家的假设能改变的。

但经济学家对此毫无办法,所以他们只是不断假设这个世界比实际情况更“乐观”,让他们的模型能继续运行,而现实世界根本不是这样运作的。

我更关心现实世界,而不是经济学模型。我不想看到我们的世界因为几十年来错误的经济学假设被毁掉。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